导航菜单
首页 >  哈佛大学文学院硕士面试容易过吗  > 桃李“友”约/持续发力,孜孜以求

桃李“友”约/持续发力,孜孜以求

 

重拾校友回忆,重温百味人生。

今天的桃李“友”约之校友访谈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届校友——龚自强。

人物简介

龚自强,男,郑州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1986年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市三店乡(现为三店镇)小龚庄一个农民家庭,在广阔无边的乡村度过了15年让人回味无限的时光。2004年考入河南大学文学院,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论文《海子诗歌的情感世界》获河南大学文学院优秀毕业论文;201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论文《权力交织的场域——论王小波小说》获郑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20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2013年获2012-2013学年度北京大学“创新奖(学术类)”称号,2014-2015年到哈佛大学东亚系访学,师从王德威教授。

2016年7月起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院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5年有余。2021年9月,院内调转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已出版专著《中国当代文学的动力研究》,在各类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评论40余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摘编了主要观点。

1.大学校园生活是许多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之一,在学院学习的过程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让您至今难以忘怀的事情又是什么?与此同时,您能否同我们分享一下与之相关的故事。

我本科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就读,后来到郑州大学文学院读研,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意外。2008年考研时我的目标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但我考研时虽然笔试成绩尚可,面试成绩却很差,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调剂志愿。在调剂志愿的过程中,文学院的樊洛平老师对我帮助甚大,这样我才得以没有浪费光阴,本科毕业后随即读研。

对我个人而言,2008年考研的失利有些类似于高考的失利,对我来说这都算得上是重大挫折。高考失利时,我告诉自己大学还可以弥补;2008年考研的失利则意味着我的大学也不可阻挡地可算又一次失败,当时我是特别失落,特别幻灭,情绪也是低到了极点。我至今都能回忆北师大招办电话通知我时,我所感到的那种黑色与无助。所以,虽然我来郑州大学文学院读研是一个意外,但我确实非常感激郑州大学文学院,也很感激郑州大学。首先感谢它能“收留”我,其次感谢这里的老师对我的无限肯定与激励,这里的同学们对我的友好相待。在这里的三年时间,我得以默默涵养自己的能力,继续坚守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同时也有了一些缓冲的余裕,去强行提升自己的“面试能力”,以及“面试能力”所折射的其他更加综合的能力。我知道,迄今为止,我都还在继续提升自己的道路上,很难说已经如何如何,但我开始确立自信,的确要感谢在郑州大学文学院度过的三年时光。

在这三年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一个同年级同专业的同学,他就是李玉杰。在他面前,我时时感到自愧不如。这包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包括语言表达、待人接物等其他能力。我甚至觉得,我的很多不足之处他都不仅十分出色,而且就连我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他都一点不差。我们宿舍离得并不远,我时常到他宿舍串门,跟他聊天,每一次聊天都让我更加觉得自愧不如。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有些嫉妒他的全能和才华,但也正因此,我得以让自己不那么轻易就陷入单纯的骄傲与自满,尽量保持一种必要的、发自内心的谦卑,从而得以用最赤诚的心态去阅读、去学习、去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 

在这三年里,我至今难以忘怀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决定并且全力以赴去考了博士。在高考失利、考研失利的前情下,到了研二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在我体内滋生,它向我反复重复的大概是这样的意思:考博可能是你人生里最后一次大型考试了,你可以轻易将它放弃,做出别的选择,但如果你现在就开始觉得将来会因此而后悔的话,那么你还是再努力一把吧。所以,尽管我对自己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但考博仍然是我纠结之下做出的决定。我给自己的建议是只考一年,如果考不上,就顺应命运参加工作。

后来思想,可能正因为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心态,我才能专心备考,并时刻给自己打劲。现在重温过去,难免省略或自动过滤其中的煎熬与痛苦,但对我来说,正是考博这件事极大改变了我生活的轨迹,让之前所有的忐忑不安都有了认真的回报。严格来说,考博并非一个必选项,人的自身特点、兴趣优长、后天期望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人对是否考博、是否读研等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但对我而言,考博实在是我读研期间做出的最棒的决定。

2.您在毕业后去北京大学读博士,现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您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传授?

我能去北京大学读博士,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某种程度上都有运气的成分。在我的基本面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也许能去更好的学校学习,也许能去更好的单位工作,但也许一切正相反。因此是否去北京大学读博、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就算得上是“成功”,我觉得还不是那么确定,这牵涉到对“成功”的理解,牵涉到判定“成功”的标准。在我的理解里,终极的成功是对于自我的丰富提升,这涉及心理的、精神的、伦理的、专业能力的丰富提升等方方面面,在这个意义上,“止于至善”才是成功的最终定义,而这是一个无限趋近而绝无可能到达的目标。因此,我并无成功的经验可以传授,而只能说一下我在目前的这个阶段的一些心得体会、心路历程。

我觉得成年人,或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是:付出一定有回报,但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并不见得完全符合自己的预期或理想。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