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哈佛大学中文系硕士读几年毕业  > 读中文系只是看上去很美?大学教授讲述中文系困境

读中文系只是看上去很美?大学教授讲述中文系困境

原标题:读中文系的人,只是看上去很美?

毕业季来临,中文系专业的学生又要为找工作而头疼,因为他们没有可以在工作中直接派上用场的专业技能。那中文系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也许就在于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灵魂,而这一影响是长久且重要的。关于中文系的一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南京大学教授余斌。

采写丨新京报记者  宫子

或许,没有哪个专业能比“中文系”更轻松而尴尬了。学生好像每天都能生活在诗情画意中,而且,读小说、诗歌,也并不是一件需要别人教的事情,培养专业作家也并非中文系的目标。但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中文系其实有着自己存在的必要与非功利性的教育方式。

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也又到了中文系专业的学生为工作头疼的时候——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即使在大学里有丰富的思想收获,但走出学校后,也无法直接把思想和内心展示在简历上。与其他专业相比,似乎也没有能在工作中直接派上用场的专业技能。在每年开学的时候,如果教授在课堂上问起,有哪些同学是第一志愿填报了中文系请举一下手,通常举手的学生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数人都是报考经济、金融等专业分数不够被调剂而来的。

但中文系的存在有着自己的理由。它用文学作品影响着读者的灵魂。

南京大学教授余斌也抱着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中文系的大多数学生。不要求他们能在本科阶段成为多么专业的研究者,只希望通过讲课的方式,做一名文学的“中介”,引导学生们多读几本小说。

“从1990年留校任教开始,我一直在教外国文学。几乎每次上第一节课,我都会跟学生说,课,你们可以逃,考试能过关就无妨,但希望能好好读几本名著。说这话没有一点矫情的成分在里面——读书比规规矩矩听课会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