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四模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四模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 年哈三中高三学年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 试卷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汉字的起源大约在 5000-6000 年之前,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起源的时间可能推前,也可能延后。汉字的发展史,一般要从殷商甲骨文讲起,从殷商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经历了 3400 多年的变化。汉字字体的发展分成两个大段:一个是古文字阶段,以小篆作为其终点;一个是今文字阶段,以隶书作为其起点。在线条文字古文字向笔画文字今文字转变的过程中,小篆和古隶是这两个阶段的过渡带。甲骨文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一般认为,甲骨文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由王懿荣发现的,他在中药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从这时开始,甲骨文开始走进汉字学、历史学研究者的视野。研究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这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学界把它称为殷墟。在甲骨片的发掘过程中,产生了成就很高的甲骨学研究。从内容上看,殷商甲骨文分为记事类刻辞和占卜类卜辞两种,前者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后者则是对占卜的记载。在甲骨文之后,另外一种重要的古文字是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现在可见的金文起于商代,主要铸刻在钟鼎之上,其文本称为铭文,它多为一篇一篇的完整记载,其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的记录,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生活。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两方面的历史事件,构成了金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金文的发现远远早于甲骨文,在《汉书》中,有西汉时期的“小学”家张敞释读金文的记载。到了战国时期,有大量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为我们所见。楚简包含多种古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2 页籍,主要是儒道两家的著作。在战国文字中,秦系文字也十分重要,比如石鼓文,它因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的过渡性文字。但由大篆发展而来的小篆,是李斯等人在大篆的基础上“或颇省改”,进行加工、改易后的秦代标准字体。谈到汉字历史,我们一般会认为小篆出现于隶书之前,实际上,从出土文献来看,小篆和早期的隶书是同时通行的。在出土的秦代竹简中,我们见到了早期的秦代隶书。通过对汉字的考察,汉字出现了从半篆半隶到完全隶书的“隶变”现象。到了汉代,古隶进一步发生演变,形成了今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汉隶,它是国家规范的标准文字,古人用这种字体抄写儒家经典,镌刻在石碑上,供天下士子摹写、参考。当时的隶书形态规范,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但如果写快了,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草书,称为章草。章草是和汉隶同时通行的一种草书。今隶成为隶书继续发展,就是楷书,这种字体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与楷书同时通行的快速字体有行书和今草书。楷书到了现代,有了简化字,又有了计算机字体宋、仿宋、楷、黑,已经跨出历史,走向现代。(摘编自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材料二:在当今世界上众多的文字产生以前,在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产生了几种古老的文字,其中最古老的有三种:一是 5500 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二是 5000 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我国3300 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这些古老的文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后都发展成为表意文字。随着历史的演变,两河流域的楔形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都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只有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字演变成为现代汉字,是古文字中仅存的一种,仍然保持着表意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当然,这些古文字的消失,是由于他们的语言消失引起的。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与语言结成“皮”与“毛”或“形”与“影”的主从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一消失,“影”必幻灭。古埃及语和古巴比伦语早已死亡,因此,“圣书字”和“楔形文字”早已失去了它们的“皮”和“形”,成为考古文物。古梵语,因为民族众多,语言繁杂,又加上一开始就使用极利于语言分化的拼音文字,所以古梵语早已分化瓦解为几十种语言。惟独我们的汉语,从产生到现在,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自我改革,还是保持了它的完整体系,生机勃勃地存活了下来,它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满、回族的母语,并为各少数民族共同使用的通用语言。古代汉语的语音可能与现在的有很大差别,但其语法结构和大部分词汇却变化不大。比如,日、月、山、水等词,3500 年前殷商时代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完全一样。《新华字典》所收词汇的含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12 页意,约有半数与 2000 年前成书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古文”与“白话”之分,是“文体”的分别而非“语言”的分别。“床前明月光”是一句古代的诗文形式,即五言绝句中的一句,但作为语言,则与今天的口语完全一样。就是某些古代书面语言,今天还在口语中广泛使用,比如,“鞠躬尽瘁”、“亡羊补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类的成语在文章和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摘编自李梵《汉字简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斯等人通过省略和改动大篆创造出秦代标准字体,对汉字发展做出了贡献。B.一般认为小篆出现在隶书之前,但出土资料却证明了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C.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与行书、今草书均是魏晋时期通行的文字。D.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均由象形文发展而来,汉字是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商甲骨文的卜辞是对占卜的记载,反映了占卜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B.通过对金文的挖掘与研究,可以了解到商代认为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C.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提到商周鼎彝表明汉代可能已经产生了金文研究。D.像古梵语一类的语言具有繁杂性,且使用民族众多,导致最终被分化瓦解。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费什曼曾经说:“当所有人都说一种语言时,世界末日也就要来临了”。B.马林诺斯基曾经表示脱离客观生活的语言无异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C.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似乎多数人遗忘了后句“玉碧罗青意可参”。D.最后一位讲说僧侣体的古埃及人去世后,金字塔上的僧侣体成为了“死文字”。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12 页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字体演变的界限存在一定模糊性。B.大篆和小篆之间有石鼓文作过渡。C.小篆和古隶之间会出现半篆半隶。D.魏晋时期行书是线条书写的文字。5.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明针对网络热议的“从古至今使用下来的汉字正经历危机”称:“不必过于担心,它不会衰落,更不会消失”,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文本一:受戒(节选) 汪曾祺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12 页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①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成了法名。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②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明子点点头。“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你叫什么?”“明海。”“在家的时候?”“叫明子。”“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③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哗——许!哗——许!”……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12 页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真的。”“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④“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不受戒不行吗?”“不受戒的是野和尚。”“受了戒有啥好处?”“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什么叫‘挂褡’?”“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不把钱?”“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还要有一份戒牒。”“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就是!”“我划船送你去。”“好。”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兴奋得很。她充满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这座大庙,看看受戒是个啥样子。(有删改)文本二: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选自沈从文《边城》)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12 页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说明子的家乡“出和尚”,目的是强调做和尚是件随心所欲的事情,表现了当地洒脱随意的民风。B.文本一集中描写了明子和小英子的两次对话,让两个人的交流显示出一种互补与和谐,具有纯真之美。C.文本一的标题是“受戒”,但情节中却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这种反差彰显了追求真实而自由人性的主旨。D.文本二对翠翠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纯净的大自然对她的抚育和陶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村里人评价并夸奖明子字好的标准是“很黑”,作者借此讽刺了他们没有文化,不懂装懂的虚伪嘴脸。B.句子②的描写兼顾心理、动作和语言,表明明子对世俗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他根本不想,也不适合做和尚。C.句子③划船时的水声“哗——许!哗——许!”很单调,这意在表明明子出家后的生活是单调而又乏味的。D.句子④中明子仍然使用世俗人家的称谓“舅舅”,很好地照应了前文“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8.文本一开篇介绍地名和风俗的两段,用戏谑和琐碎的语言展开漫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9.汪曾祺曾说过,沈从文小说里的那些农村的少女(比如翠翠),是促使他写小英子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者形象的异同。(6分)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12 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材料一: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棱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行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节选自《列子》)材料二: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功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故用功臣者强,用态臣者亡。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闇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闇,桀纣所以灭也。(节选自《荀子》)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以其迭 A 处之 B 迭 C 去之 D 至于 E 君也 F 而独为之 G 流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城,指国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可以简称为国都,国城也指国都的城郭。B.顾,文中指看着、注视之义,与成语“顾名思义”中的“顾”意思不同。C.唯事之恤,只考虑农活。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句式相同。D.飨,文中有犒劳之义,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飨”意思相同。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12 页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公登牛山因死亡而感伤,史孔、梁丘据两位臣子也跟着落泪,晏子却独自在一旁发笑,认为史、梁是阿谀之臣。B.晏子告诫景公,假如古代的君主长生不死,那么景公也只能成为一介农夫,既没有时间伤感,也不可能成为国君。C.晏子与景公牛山叹事件表明晏子贤能有德、机智幽默;而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D.荀子对臣子的类别进行了“态臣”和“功臣”的明确区分,并用夏桀、商纣灭亡的事例论述了臣下应该如何尽臣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2)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14.根据材料二,分析齐景公举觞自罚,并罚二臣的原因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五更读书示子 陆游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床头瓦檠灯煜爚①,老夫冻坐书纵横。暮年于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