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台湾机车考试  > ITDP

ITDP

在台湾地区,不论大街小巷,时常能看见机车灵活的身影,听见机车特有的轰鸣。

在台湾人眼中,考机车驾照可能是除抽烟、喝酒以外,第三种“成年”的行为。尤其对于青年来说,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机车,似乎是必备的事情。机车不仅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更是一种历史沉淀而来的文化。

image.png

机车是一种文化,一种习惯,一种优势

所谓机车,实际上是指摩托车,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电动代步自行车。据台湾年鉴统计,2017年台湾汽车保有量为676万辆左右,而机车1375万辆左右,保有量堪称世界第一。而据当地2016年出行调查统计显示,机车试用者平均行驶里程数3.1万公里,平均每星期行驶5.1天,每天行驶13.3公里,平均行驶时间为53.6分钟。而机车用途以通勤(学)占比最高,约57.4%,购物次之,约占21%,其他用途均接近一成。

尽管汽车保有量持续上涨,但机车仍占据大半江山。

当然这也是由于当地独特的环境与风俗民情积淀而成。

台湾岛内多山地,坡高路陡,路面狭窄,汽车过不去,自行车动力不足,轻巧机车则游刃有余。城市中,交通拥堵,汽车停车一位难求,机车停车则很方便。此外,台湾岛内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除恶劣的台风天,均适合机车出行。除少数豪华机车外,一般来说,机车都比汽车便宜,普通民众都能承受,此外,机车比汽车耗油少,因此不得不说这是最适宜台湾土壤、最接地气的交通工具。

在这趋势下,机车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一种优势。

“机车瀑布”景点位于淡水河上的台北大桥。由于是连接新北市和台北市的交通要道,每天上班高峰期,几十万辆摩托车要从这里经过。红灯时,满桥尽停摩托车;绿灯时,满桥的摩托车倾泻而下。台湾人擅长创意,不会放过一切有意思的细节,不仅大量影视剧、纪录片制作者专门来台北桥取“机车瀑布”的景,有人连求婚地点也选择在了这里。

image.png

图:台北大桥机车瀑布,图片来源:网络

image.png

图:高雄市西子湾轮渡站呼啸驶出的机车

image.png

图:高雄市西子湾站售票机

他山之石

在“机车化”的潮流中,如何管理好机车一族,当地政府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严格按照气缸排气量以及马力,对机车进行分类。

image.png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所有的机车都要有自己的牌照,按规定,每两年要换发一次。且一些重型机车还要像汽车一样,前后都要挂上牌照。

尽管在校园内允许骑机车,但也只有年满18岁的学生才能骑,并且需要通过考试考取驾照。

明确规定机车行驶路线,不能上快车道、快速路及高速路。

在《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中明确规定:

无证或假证驾驶机车,处新台币6000-12000元罚款;

领有轻型机车驾驶证,而驾驶重型机车,处新台币1800-3600元罚款;

机车驾驶人或附载座人未依规定带安全帽者,处新台币500元罚款;

机车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者,处1000元罚款;

机车驾驶员驾驶时手持香烟、吸食或点燃香烟致影响他人行车安全之行为者,处新台币600元罚款;

…...

除法律法规外,台湾对机车的交通规则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在行车线不少于三条的公路上行驶时,原则上实行“二次左转”的方式左转,其他情况应根据现场指示标志标线行驶。

所谓“二次左转”,是指在十字路口左转弯时,先沿左右侧行车线向前行驶,到十字路口对面的左转待转区内停车,待相交道路的信号灯变绿后继续前进的方式,尤其在规模较大或交通情况复杂的交叉口出,会在人行横道内侧施化机车等待区域,以供进行第一次左转的机车等待。

image.png

图:“二次左转”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moto.honda-taiwan.com.tw/Safe/Detail/75

image.png

图:台北市某路口

不仅如此,几乎在每个交叉口的进口道处都施化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机动车停止线之前),以保障绝大部分机车能够在汽车前面停车等待通行,而不是夹杂在机动车车流中等待红灯或通过交叉口。

image.png

图:高雄市某路口

可以攻玉

良好的管理带来了秩序井然,在台湾机车驾驶者大都能遵守交通规则。

相比之下,我们内地的机车管理仍是一大难题,尤其是目前外卖业、快递业的盛行,大量的两轮车成了外卖骑手们的首选工具,由于手续繁杂、办证成本较高,很多车辆始终处于违规运行,交管局扣了一批又一批的车辆,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得以缓解。机车制造厂商、机车驾驶员始终都在打擦边球。也正是机车的“灵活”,导致机车在机动车道上辗转腾挪、肆意穿梭,严重影响交通秩序甚至安全。

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于摩托车、非机动车驾驶安全方面的执法力度不够。

台湾地区的摩托车管理经验,不仅可以借鉴其中对摩托车的管理方法,也可以借鉴其对非机动车的管理。

首先是法律法规层面,我们对于两轮车并没有如此细致的规定,以及有效的管理手段,我们应按技术指标将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严格归类,并由针对性的建立法律法规,给予不同类型的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不同的权利。

其次,应建立更为严厉的惩罚机制,迫使驾驶员养成意识,例如在驾驶安全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指出,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按规定戴安全头盔,非机动车驾驶员若违反规定,处警告或5-50罚款,相比台湾而言,惩罚措施甚是微弱。加强惩罚机制的同时,也应加强执法力度,据悉在台湾交警倘若看到有没戴头盔的机车驾驶员时,会立即拦车并进行处罚,而在中国内地,对非机动车违规的处罚,只有两种——不管或者没收。

再次,在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控制措施成熟的同时,也应建立非机动车的基础交通设施,为非机动车辆提供一定的安全的通行与停车空间,规范其行驶秩序,同时规范对机动车辆的管理(例如路边占道停车现象),保障非机动车的通行权力。

尤其是一些大型城市中,大量的摩托车、非机动车无证无牌驾驶,违规行驶,对于这对现象,很多城市武断的采取“一刀切”手段,禁行甚至禁售,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力度薄弱的体现。“一刀切”的方法成效甚微,人们在受到打压的时候始终会有一定的逆反,“擦边球”永远不会消失,“灰色地带”永远不会消失,但是当多个角度同时对非机动车进行管理与控制,合理引导发展,让非机动车交通融入到城市交通系统中,让“最后一公里”服务真正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根据台湾内政部警政署统计,台湾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2016年,台湾每千万人有1250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日本每千万人则有290人,相差几乎四倍,交通事故死亡者中机车驾驶员或乘坐人占近六成。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040

2003-2013年各国及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人/十万人)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040

 “肉包铁”的危险性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在改善非机动车通行条件与路权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建设公共交通设施,降低非机动车的长途出行需求,尤其在通勤时间段内养成公共交通出行习惯,将非机动车作为一种出行链上游的换乘方式存在,扬长避短,建立安全、系统、高效的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台湾地区2017年统计年报;

台湾地区机车使用状况调查报告(2017年10月)

台湾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http://www.motorsafety.org.tw/

http://www.jamabj.cn/motorcycle/living/05_02.asp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0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