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古生物考试  >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

这是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重点总结的

古生物学

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与生物有关的资料。

古生物学 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 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3.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

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6 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鉴别标志:共同的形态特征、 构成一定的居群、 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 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7早期生物演化的4次重大事件。

事件一: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事件二: 生物发生分异,多样性增加;事件三: 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事件四: 后生动物出现

8.古生物命名:古生物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一律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属以上的命名用单名法,种用双名法,亚种名用三名法,并要符合优先律法则。属种名都必须用斜体字,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在古生物名称中,一些重要的拉丁语缩写词意义如下:

aff. 置于种本名之前,意为"亲近种"。cf. 置于种本名之前,意为"相似种"。

ndet. 不能鉴定,(用于属、种) Mut ,变种(时间的)。S. L 广义的。S. S. 狭义的。sp. 置于属名之后,意为"未定种"。var. 变种(地理的)。sp. Nov 意为第一次提出的新种名。gen. nov. 意为第一次提出的新属名。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 蜓目:隶属原生动物门有孔虫亚纲,是已经绝灭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纪和二叠纪。通常认为蜓是一种浅海底栖动物,又称纺缍虫,生活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正常浅海环境。

2 蜓壳的基本构造: 蜓目具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最小者不到一毫米,大者可达30-60毫米。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蜓最初形成的房室称初房,初房多呈圆球形,房壁有一个小口。壳圈上,各房室上部壳壁相连的部分称旋壁。 旋壁在增长过程中向里方弯折的部分称隔壁。 某些类别每一隔壁的中央底部处留出一个孔道,借以沟通各房室,这些旋向的孔道称通道。通道两侧各堆积一个旋向的突起物称旋脊,在高级类别中, 每一隔壁下部有一排小孔称列孔,介于列孔之间各旋向的堆积物则称似旋脊。有的类别, 在初房两侧沿"中轴"方向布有钙质物质称轴积。

3.蜓类旋壁的微细壳层可分为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五种。

第1页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