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博士生考试制度改革  > 周文辉等|博士生招生“申请

周文辉等|博士生招生“申请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对于理论探讨多,实证分析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全国31个省份(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144所高校2020年的1330份博士生招生细则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719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09份,其他高校194份,科研院所8份,分析“申请-考核”制的政策现状、主要问题,希冀通过详实的文本分析为该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同名异形:我国高校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政策现状

在对“申请-考核”制政策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一方面高校的政策文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出现高度的趋同化现象;另一方面,各高校对该制度的内涵界定、实施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又呈现出多样化状态。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制度同形化与多样化两个角度对该制度进行阐述。

(一)形式趋同:强政策约束下的行动选择

组织趋同及组织之间的相似性是新制度主义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迪马吉奥和鲍威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导致制度趋同的三种机制——强制性机制、模仿性机制以及规范性机制。依据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教育场域中的高校运行于高度制度化的组织环境,高校对制度理性的仪式性遵从导致了场域中惊人的制度同形,这三种机制在“申请-考核”制扩散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导致高校之间出现较高程度的趋同化现象。

1. 由强制性机制所导致的组织同形源于一个组织所依赖的场域中的权威力量或其他组织向其施加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压力。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国博士生招生场域中的强制性同形显现尤为明显。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变迁过程,政府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等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有效发展。制度环境对组织结构以及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在当前阶段,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很多博士生培养单位或者学科实行“申请-考核”制可能是在并不十分成熟的环境下为维持其“合法性”而不断地采纳制度环境做出的“理性选择”。

2. 由模仿性机制造成的制度同形。模仿性机制主要是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向竞争对手、成功组织等先进组织学习的过程。针对不同院校的博士生招生机制研究发现了组织同形和“学术漂移”的现象,即声誉较低或处于落后状态的高校总是希望通过模仿较高声誉、重点示范院校(如首先采纳该制度的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获得合法性的存在,使得高校之间招生机制的不断趋同。

3. 由规范性机制造成的同形主要源于场域内专业化程度。高校作为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场域,在其结构、制度以及管理模式上都会越来越相似。专业人员支配着或者影响着组织改革的意图和方向。当组织面对不确定时,更倾向于向网络关系中拥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