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观点

2023年9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后称《目录》)正式发布,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2011年颁布、2018年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次重大调整。根据这一目录,区域国别学进入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新的一级学科。这一学科增设动向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高度关注,因其涉及的支撑学科之多、交叉性之强、战略意义之重大,是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学科难以比拟的。《目录》发布后,学界对区域国别学构建展开了广泛讨论,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也在组织跨学科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催生了诸多共识,但浮现出很多不同观点。笔者想回到《目录》本身,就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对区域国别学构建的一些想法。

第一,区域国别学构建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这一点无论是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教授为罗林教授主编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构与理论创新》一书的序中,还是在钱乘旦教授等资深学者的文章或学术讲演中,都有明确阐述。但需要指出的是,要避免因为区域国别学入列含“研究生教育”字样的《目录》,就想当然地以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仅仅是研究生教育层面的事。事实上,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关口应该前移至本科阶段,从本科阶段就要开展相应的部署和安排。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例,正如2023年8月,张蕴岭教授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和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区域国别学暑期高级研修班上提出的,要“调整外语教育培养方式,大幅度增加语言教育中的知识语言内容,让学生从国别语言学习向国别学学习转变,支持本科生辅修学位,培养多学科知识型本科生”。“多学科知识型本科生”就是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在本科阶段应该达成的目标。2023年10月召开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第五届年会专门设置了圆桌论辩环节,邀请多位著名学者就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本硕博一体化设计进行论辩,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需要本硕博阶段一体化设计。

第二,区域国别学列入《目录》且以括号形式标注“可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这会让人想当然地以为区域国别学的支撑学科就是经济学、法学、文学和历史学这四大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区域国别学不仅涉及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哲学(哲学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与国际中文教育)、军事学(一级学科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等都是区域国别学的支撑学科,其中,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具有基础地位的区域国别学支撑学科,前者对于以区域/国别为名的一级学科的意义不言自明,后者则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构建和学术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第三,区域国别学对支撑学科有两点作用。一是“激发”,区域国别学可以激发传统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向着更高水平转型发展。2022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国别与区域研究”,也正是看到传统学科意义上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譬如,传统学科意义上的区域和国别研究西方中心主义凸显,研究路径存在问题,研究视角存在缺陷,资料工具存在不足,研究组织模式单一,地域研究群落之间、领域研究群落之间以及地域和领域研究群落之间都缺少对话,形成了不同的封闭性学术圈子和学术文化。区域国别学的建立就是要改变这些现状,提升研究质量,加强社会服务能力。韩东育教授在《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他山经验与自我实践》提出了区域国别学研究需要培养“行走的历史学”这一志趣,就是对传统学科的反思。二是“反哺”,区域国别学对支撑学科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反哺作用。譬如,国际关系学在区域国别学提供的“地方性”知识和实践基础上,有可能生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