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高考真题  >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2.(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3.(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4.(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5.(2021·广东高考选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6.(2021·广东高考选考·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7.(2021·山东高考选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表1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8.(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9.(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3)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郡县制B.察举制C.铜镜制造于西汉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10.(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11.(2021·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图5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12.(2021·山东高考选考·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图3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12分)13.(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引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仿真模拟考试·1)下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这主要反映了()三星堆牙璋?二里头牙璋???三星堆陶盉?二里头陶盉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B.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2.(2021·福建漳州三模·1)西周崇尚军礼,以礼、仁、德、信为原则,强调“鸣鼓而战”“正大不诈”;东周诡诈战法被普遍运用,偷袭、出奇、设伏等军事行为受到推崇。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思想B.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变化C.宗法礼乐制度已然不复存在D.诸侯争霸削弱周天子的权威3.(2021·重庆綦江中学高三5月考前模拟·1)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将太甲放之于桐宫,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等。对于这些情况时人不以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对周厉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讳地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君王于彘。”这反映了当时()A.政治局面动荡不堪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带有原始民主传统D.宗法制的逐渐崩溃4.(2021·海南海口三模·1)据清代学者顾栋高统计,春秋时期齐国兼并10个国家,晋国兼并18个,秦国兼并12个,楚国兼并42个。这说明()A.各国变法已经初显成效B.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破坏殆尽C.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D.地理位置对诸侯争霸起重要作用5.(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1)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融入中原文明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6.(2021·辽宁丹东二模·2)王家范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7.(2021·福建漳州三模·2)关于秦朝徭役,《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斩”的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没有及时出发),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C.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D.《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8.(2021·山东青岛高三5月统一模拟检测·2)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王族从人从人家眷赵赵王迁房陵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不明代、齐齐王迁共县不明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魏、楚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巴县盐洞庭郡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9.(2021·辽宁葫芦岛二模·2)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这些成就的取得()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10.(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5)秦朝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合法”,不仅可以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秦始皇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这说明秦御史大夫()A.负责郡县两级官员监察B.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C.承担中央日常监察工作D.位高而且权重于丞相11.(2021·江苏南京三模·2)2002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山县里耶战国至秦代古城遗址进行挖掘,出土大量秦代简牍。下图为一片记载户籍的简牍,作为课役的依据,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其妻子名“沙”,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据此可知,秦代()图1A.赋役标准趋向单一B.政府可以调配国家资源C.小农经济由此形成D.隶书已成全国统一文字12.(2021·河北唐山一模·2)“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封建经济的渐趋恢复D.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13.(2021·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25)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建张楚政权,“张楚”意为“张大楚国”。它极具号召力,其后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举兵响应。“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下列选项对秦亡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阶级矛盾B.缺乏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C.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D.原六国贵族与秦矛盾尖锐14.(2021·陕西渭南一模·3)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如图)等。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A.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B.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C.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D.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15.(2021·湖北武昌高三5月质量检测·2)西汉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段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这反映出汉朝()A.摒弃依法治国方针B.践行兼爱尚同精神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强化大一统的思想16.(2021·天津南开区二模·3)对比分析下面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最能说明()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C.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D.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17.(2021·北京房山区一模·2)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18.(2021·江苏苏锡常镇二模·2)《后汉书·种暠传》记载,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材料表明当时()A.选官制度看重出身门第B.有识士人失去为官报国之出路C.人才选拔机制名存实亡D.地方官员拥有一定人才选拔权19.(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2)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A.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20.(2021·山东临沂二模·2)图1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迎谒图》。画面右侧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驱。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据此可以研究汉代()图1A.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B.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C.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D.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21.(2021·西南三省三校“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三·25)图4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西汉皇家行宫建筑内墙所用陶砖,长31cm,宽25cm,厚3cm,表面所刻文字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无)饥人,践此万岁。对于这一陶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图4A.体现了统治者治世渴求B.有利于研究西汉制陶业C.是西汉典型的文献史料D.有利于研究西汉宫廷建筑22.(2021·海南海口三模·4)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要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23.(2021·河北唐山三模·3)有学者在解释古代某种制度时认为: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高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他们的家世官位、德才定出“品”和“状”,品分九等,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做的简单评语。这一制度()A.继承了两汉乡里品评人物的传统B.使选官权力完全被地方州县操纵C.以血缘作为官职世代继承的准则D.保证了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制内24.(2021·四川绵阳三模·25)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这一政策()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25.(2021·福建漳州三模·3)486年,北魏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冯太后称赞:“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这有利于()A.推动鲜卑汉化进程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加强基层治安管理26.(2021·辽宁大连二模·2)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社会稳定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繁荣粮食市场27.(2021·福建漳州三模·4)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28.(2021·安徽A10联盟高考最后一卷·26)唐代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明唐代()A.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B.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C.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D.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29.(2021·湖北武昌高三5月质量检测·3)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30.(2021·四川南充三模·26)图5为唐太宗墓前“昭陵六骏”浮雕。一位当代学者说:“他(唐太宗)用六匹骑过的战马来概括自己的全部生平,使之成为一种进入(唐代)全民常识的‘社会公共图像’”。其意在说明唐代文化()图5A.开疆拓土的帝王气概B.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C.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D.刚劲有为的民族精神31.(2021·福建三明三模·4)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C.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32.(2021·北京房山区一模·3)《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33.(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3)表1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年度公元(年)户数(户)人口数(人)资料来源中宗神龙元年705615614137140000《资治通鉴》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52919309《通典·食货志》代宗广德二年764293312516920386《旧唐书》德宗建中元年7803805076?《唐会要》宪宗元和十五年820237540015760000《旧唐书》文宗开成四年8394996752?《旧唐书》A.自然灾害的频发B.均田制遭到破坏C.政治局势的影响D.疆域的不断缩小34.(2021·辽宁葫芦岛二模·3)《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A.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D.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35.(2021·河北唐山三模·4)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36.(2021·山东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37.(2021·四川眉山三模·26)北宋中期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国并未形成清晰的国界线,只是把两国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为两属地带而放任不管。北宋中期,政府与周边政权商定划界,明确了双方的疆界线,并建立了相应的疆界纠纷处理机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这反映了北宋()A.对外策略向妥协退让转变B.纲常观念影响边疆政策C.正视周边政权的政治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38.(2021·山东临沂二模·4)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39.(2021·天津和平区二模·1)南宋人王栐说:“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材料表明宋朝科举制()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人人热衷于科举C.分化了社会的阶层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40.(2021·福建南平二模·5)元初曾三次较大规模对西藏地区清查户口,并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负责沿途地方支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设置“马卡姆”(兵站)负责驻守吐蕃故地至内地的道路。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A.邮驿系统的完善B.强化对西藏的权属C.政令的顺畅通达D.促进西城地区开发41.(2021·广西5月高考模拟·26)下表是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情况,由此可知该举措()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部分)一览表?机关与官员执掌与任用地方官路府府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府或府尹一员掌府事州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州尹一员掌州事县州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州一员掌州事县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尹一员掌县事注:达鲁花赤是蒙语,本义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且规定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A.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D.效仿于辽朝南北面官制度42.(2021·江苏苏北七市三模·4)公元1274年,元世祖正式任命具有中书省宰执衔的官员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赛典赤经元世祖批准,把宣慰司和元帅府归于行省统属之下,改万户、千户为令长,并改云南郡县,分设路、府、州、县等机构,革除了军管民政的弊端。赛典赤在地方上还任命流官,与世袭土官的统治区域犬牙交错。这说明()A.元朝中书省直接管理云南B.元朝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C.行省长官的权力集中专断D.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的治理43.(2021·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7)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整顿服饰礼制。他废弃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承袭古制,严格等级,职官朝服,以袍衫为尚,用冠冕衣裳。凡遇大祀、冬至等重要礼节,不论官员职位高低,都要按传统戴梁冠,穿赤罗衣裳。朱元璋的举措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提倡官服平等一致C.强化政权正统地位D.警示官员勤政尚俭44.(2021·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1月联考·27)明太祖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导致元朝灭亡,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1378)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做法()A.为废除丞相制度创造了条件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意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D.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权45.(2021·吉林白山高三4月联考·27)明代,不经内阁票拟而直接自宫中下发的旨意,称为“中旨”。明武宗时,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曾“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打击朝中文官。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A.内阁权力的衰落B.宦官权力的膨胀C.皇权专制的强化D.监察系统的失职46.(2021·江西南昌二模·27)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没有在立储这个问题上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这说明当时()A.官僚政治臻于完善B.君主专制走向式微林合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D.传统伦理影响朝政47.(2021·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4)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48.(2021·四川广元三模·27)崇祯年间,郑芝龙经福建巡抚的批准,募集了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郑芝龙此举在客观上()A.有效巩固了明朝统治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冲击了闭关锁国政策D.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49.(2021·江西南昌三模·27)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各设巡抚为长官,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这反映了清朝()A.对地方的控制弱化B.边疆危机空前严重C.疆域治理策略灵活D.中枢机构发生异变50.(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27)下表为清代内阁的前身,文馆、内三院的建立发展轨迹皇帝及实际掌权者机构演变皇太极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对皇太极负责,以削弱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多尔衮内三院的权力遭到削弱顺治内三院对六部具有监督权,拥有票拟批红的权力。后改为内阁,大学士、学士“分班入直”,具有?“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的职能康熙保留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成为定制雍正设立军机处与内阁抗衡,内阁权力逐渐衰落该表说明清代()A.从权臣向谋臣再向私臣的蜕变B.满洲八旗国家政体逐步发展完善C.皇权向更高层次递进受到阻碍D.皇权逐步向君主集权制发展演变51.(2021·内蒙古赤峰高三4月模拟考试·27)清代军机处不在中央机关之列,军机成员是特旨指派兼职的,这就使得军机大臣的地位具有不固定性。军机处的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必须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这些做法主要目的是()A.为了君主全面控制朝政B.削弱军机大臣的职权C.提高中央权力运行效能D.缓解满汉贵族的矛盾52.(2021·湖北武汉高中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5)清朝的乡村,以110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余百户为10甲,甲首10人。凡10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材料表明,清朝里甲()A.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B.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C.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D.巩固了小农经济统治地位53.(2021·广东湛江二模·5)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A.加强对于蒙古地区的控制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54.(2021·四川凉山州三模·27)1773年,乾隆帝向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询问了许多有关欧洲国家的问题,如“欧洲的君主中有没有凌驾于其他君主之上的?”“你们国王是如何处理继位问题的?”还了解到西班牙在吕宋的行动。这说明当时()A.乾隆思想愚昧保守B.清朝推行开放政策C.西方崛起影响中国D.中西交流联系紧密55.(2021·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27)晚清时期,大部分“绅士”(乡绅和士人)都是在科举考试中未跻身官僚阶层而“沉淀”于社会基层的读书人。据统计,白莲教起义时,参与镇压起义的各地团练领袖中平民11人,占10.7%,绅士92人,占89.3%。据此可知,晚清绅士起到的作用是()A.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B.削弱了社会统治基础C.分割了传统社会权力D.稳定了社会基层结构二、非选择题56.(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仿真模拟考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悬泉置是两汉时期敦煌郡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经考古发掘,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文物7万多件,其中汉简3.5万枚,内容涉及诏书律令、使节往来、与西域各国关系、工作档案等。材料一悬泉置遗址一间房屋内已经破碎的泥墙墙壁上发现了墨书题记《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经专家们修复、释读,定名为《四时月令诏条》。它是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太皇太后发布的诏书,内容主要涉及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安排与诸如“毋攻伐大树”“毋杀孩虫”等“顺时应节”的禁令。——摘编自谢继忠《敦煌悬泉置;释文补证》等材料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木简、??悬泉置遗址出土有字残纸10片,其中被认定为西汉武帝至昭帝书迹及编绳都保存完好。?时期的3件,宣帝至成帝时期的4件,东汉初年2件,晋纸1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四时月令诏条》在敦煌地区流传的历史背景。(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6分)57.(2021·辽宁丹东二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先后击败段氏鲜卑和宇文鲜卑,统一辽西鲜卑三部,又先后击败来犯的高句丽和后赵政权。公元342年,慕容皝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承认东晋的宗主国地位,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开始推行改革。永嘉以来,中原离乱,慕容皝大量收罗汉族流民,“躬巡郡县,劝课农桑”,并下诏“贫者全无资产,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沟洫溉灌,有益官私,主者量造,务尽水陆之势”。其次,改其父慕容廆时为流人所设侨郡为侨县,官员仍选任汉官,但由其任免。慕容就在龙城设“东庠”,命“儒学该通”的平原人刘赞为祭酒,招贵族子弟和庶族地主子弟入学,慕容皝著《太上章》《典诫》作为教材,甚至亲临讲授,所教子弟多达千余人。同时还“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对未通过考核及“不任训教者,亦除员录”。——摘编自陈鹏《论十六国时期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及民族交融》(1)根据材料,概括慕容皝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慕容皝改革的积极作用。(7分)58.(2021·湖北武昌高三5月质量检测·17)【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4分)材料一唐前期在户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已明确了城邑与乡村的分野。《通典》记载了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为防止人口的无序流动,唐玄宗时委派宇文融进行括户,并给予安抚政策使其复业,唯如此才能掌握民数,获得赋税。材料二宋代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宋代又将户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有常产的称为主户,没有常产的民户称为客户,分别列入户籍。坊郭户与乡村户都划分为主户与客户,坊郭客户为城镇贫民,多为小商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和帮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客户则主要是佃户主户的雇工和佣工,另外宋代还将城市主户划分为十等,乡村的主户划分为五等,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除了主户与客户之外,还有一种官户,即品官之家,他们属于特权阶层,享有免除大部分差役和科配的权利。——上述材料皆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代户籍制度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59.(2021·海南海口三模·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致仕,亦称休致、致政、致事,即交还官职、退休之意。致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它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获得发展,经两晋南北朝与隋,至唐代达到了逐渐完善的地步。唐代对于官员致仕的条件,除了依据“七十致仕”的传统外,还加入了官员身体状况因素,将年龄和健康二者有机结合,体现出了变通的精神,亦充分考虑到年老官员的实际情形,这与前朝相比更为人性化,因此才有了“诸文武选人……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以及“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的规定。在致仕的执行方面,唐代亦有不少不及七十主动请退,及年高体健依然在任的例子,甚至还有官员致仕后又予以起复的事例。——摘自汪翔《唐代官员致仕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致仕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致仕制度。(6分)60.(2021·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1月联考·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为了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用全国统一的标准选拔各级官吏,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隋朝创建科举制初始,考试从形式到内容既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性,又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性;以综合素质考核为主,考试和荐举并举,科目设置比较全面,根据专业需要采取与各科相适应的方式;具有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重孝重德,重礼重义,重点突出,各有侧重,符合政治用人的一贯标准。隋朝实行的科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材料二《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中断然宣布“废科举”,“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着即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震荡的烈度足以撼动清朝根基。清朝人都知道,这次“变法”,不但变了清朝的“祖宗之法”,还变了汉唐以降历朝历代的“千年大法”。——摘编自李天纲《1905年:科举制的幻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科举制产生的条件,并概括隋朝科举制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8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5分)参考答案: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2.(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3.(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4.(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5.(2021·广东高考选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丞相势力旁落,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尚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增强,排除D项。6.(2021·广东高考选考·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答案】B【解析】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广泛种植木棉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元代赋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木棉提举司属于政府机构,和私营棉纺织业无关,排除C项;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是为了中央政府征收赋税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到财政管理权限下移到地方,排除D项。7.(2021·山东高考选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表1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表格体现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要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8.(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答案】B【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与述职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故选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C项;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一前256年,统治791年,排除D项。9.(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3)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郡县制B.察举制C.铜镜制造于西汉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无法推出铜镜的准确制造时间,故选C项;据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得出的历史信息是郡县制,排除A项;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排除B项;据材料“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得出宣扬儒家伦理思想,排除D项。10.(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答案】A【解析】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1.(2021·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图5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略【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旧教材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基础知识做依托,等于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卫所,这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可以获得,明确卫所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卫和所分别是上下两级防区,布置在要害地带。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画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画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思路就是分析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相关的要害区域。据此可以得出,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明朝的都城附近应该是一类,因为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所以可以画在明朝先后两个都城中的一个(南京或者北京)附近;另外,明朝是灭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也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还有就是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既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最后,就自己所画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实,且与题目所涉及到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相关就可以。12.(2021·山东高考选考·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图3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12分)【答案】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和史论结合的能力。首先,明确思路。题干所问是“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所以思考时要关注“继续”二字,说明之前北宋已经选择了开封作为都城,那就涉及到历史上开封作为都城的利弊。另外,现实是“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所以据此也可以思考其利弊。所以无论是利还是弊,都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思考,思考的主要方向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其次,阅读材料,具体分析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信息。如,由材料一中的“东京有汴渠之漕,……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可得出这是其中的利,就是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且开封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和巩固统治;由材料一中的“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可得其中的一个弊端就是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由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可得出,气温较低对位于北方的开封来说是不利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从材料二中的“黄泛区示意图”可以看出,开封属于黄泛区,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不利于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结合所学,将宋太祖要迁都的洛阳和长安进行比较,得出开封继续作为都城的利处,就是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东移,而开封地理位置相对偏东,便于对全国的控制。最后,将利和弊的相关信息分别梳理,准确表达即可。13.(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引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答案】(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观点:修德安民。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选择阐述①: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选择阐述②:民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结合所学得出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结合所学可知,“秦并海内”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得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是修德安民。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二“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得出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选择阐述①,第一小问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第二小问事例:结合所学可知,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第三小问民族精神及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是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选择阐述②,第一小问“钥匙”:据材料三“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可知,“钥匙”指民心。第二小问经验:据材料三“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结合所学得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是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仿真模拟考试·1)下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这主要反映了()三星堆牙璋?二里头牙璋???三星堆陶盉?二里头陶盉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B.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答案】C【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展示了中华古文明的手工业成就,但缺少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手工业成就的对比,排除A项;牙璋是玉礼器,陶盉是生活用具,陶盉并非祭祀用品,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河南的,排除D项。2.(2021·福建漳州三模·1)西周崇尚军礼,以礼、仁、德、信为原则,强调“鸣鼓而战”“正大不诈”;东周诡诈战法被普遍运用,偷袭、出奇、设伏等军事行为受到推崇。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思想B.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变化C.宗法礼乐制度已然不复存在D.诸侯争霸削弱周天子的权威【答案】B【解析】从西周到东周,由崇尚军礼到诡诈战法被普遍运用,说明传统的礼乐制和信仰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影响了价值取向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不复存在”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变革引起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周天子权威无关,排除D项。3.(2021·重庆綦江中学高三5月考前模拟·1)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将太甲放之于桐宫,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等。对于这些情况时人不以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对周厉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讳地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君王于彘。”这反映了当时()A.政治局面动荡不堪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带有原始民主传统D.宗法制的逐渐崩溃【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且时人不以为怪,是因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可见当时仍带有原始民主传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时人对于放逐国君不以为然,体现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与政局动荡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是秦朝创立的,排除B项;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崩溃,排除D项。4.(2021·海南海口三模·1)据清代学者顾栋高统计,春秋时期齐国兼并10个国家,晋国兼并18个,秦国兼并12个,楚国兼并42个。这说明()A.各国变法已经初显成效B.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破坏殆尽C.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D.地理位置对诸侯争霸起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作为北、南两端的大国;齐、秦两国作为东、西两端的大国,都属于地缘结构相对稳定的国家,而处于中原地带的诸侯国,所处位置属于四战之地,不利于其兼并,故地缘位置对诸侯争霸起了重要作用,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的兼并,没有涉及各国变法,排除A项;“破坏殆尽”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秦朝正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5.(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1)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融入中原文明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说明春秋时期东夷族群已经学到了中原文明的东西,逐渐融入中原文明,故选B项;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还存在不少差异,没法说二者同步发展,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在文化方面的异同,而不是二者之间的争夺,排除C项;题干是将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在铜器铭文方面作比较,而没有涉及其铜器制造工艺,排除D项。6.(2021·辽宁丹东二模·2)王家范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答案】D【解析】秦朝开创的大一统体制,自汉朝起延续了两千多年,实际上还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反映出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故选D项;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与“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不符,排除A项;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没有揭示材料的大一统体制主旨,排除B项;据“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可知,材料只是说明秦制传承了春秋社会的制度,不能说明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排除C项。7.(2021·福建漳州三模·2)关于秦朝徭役,《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斩”的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没有及时出发),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C.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D.《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史记》记载秦朝徭役误期,被处于死刑,而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秦朝徭役误期只处罚财物,二者存在出入,说明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故选A项;《史记》虽是私人修史,带有主观色彩,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排除B项;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排除C项;《秦律》可以再现一些秦朝历史,但秦朝历史全貌需要多重史料证明,排除D项。8.(2021·山东青岛高三5月统一模拟检测·2)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王族从人从人家眷赵赵王迁房陵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不明代、齐齐王迁共县不明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魏、楚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巴县盐洞庭郡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将原来六国的国君从原属地迁往其他地区,并将从人、家眷与国君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国旧势力东山再起,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中六国王族迁徙的地方并不是边疆地区,所以无法体现边疆开发,排除C项;材料中六国人都是汉族,无法形成民族交融,排除D项。9.(2021·辽宁葫芦岛二模·2)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这些成就的取得()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学生能够看出秦汉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共性,即交通成网,都城为中心。能够进行如此庞大的交通目的在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故选C项;保证秦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交通建设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排除D项。10.(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5)秦朝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合法”,不仅可以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秦始皇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这说明秦御史大夫()A.负责郡县两级官员监察B.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C.承担中央日常监察工作D.位高而且权重于丞相【答案】B【解析】由材料“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可知御史大夫掌握监察权,为皇权专制服务,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故选B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而非只监察郡县两级官员,排除A项;御史大夫要监察百官,而非只监察中央工作,排除C项;御史大夫位低于丞相,排除D项。11.(2021·江苏南京三模·2)2002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山县里耶战国至秦代古城遗址进行挖掘,出土大量秦代简牍。下图为一片记载户籍的简牍,作为课役的依据,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其妻子名“沙”,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据此可知,秦代()图1A.赋役标准趋向单一B.政府可以调配国家资源C.小农经济由此形成D.隶书已成全国统一文字【答案】B【解析】秦代户籍简牍是课役的依据,简牍记载了每户人口的详细信息,可知秦代政府可以依据户籍调配国家资源,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赋役标准是什么,排除A项;春秋战国已经形成小农经济,排除C项;秦代全国统一文字是小篆,排除D项。12.(2021·河北唐山一模·2)“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封建经济的渐趋恢复D.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答案】A【解析】题干提到“苍梧”一地从战国没有设置机构到秦朝设置郡,再到汉武帝时期重置该郡名但是辖区由北往南变化的情况,说明国家治理体系创新为全面推广郡县制,故选A项;专制皇权加强主要表现在中枢机构及其权力的变化,而不是地方,排除B项;题干主题为地方行政管理,不是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说到的苍梧郡辖区和郡治都往南转移了,而不是疆域北扩,排除D项。13.(2021·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25)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建张楚政权,“张楚”意为“张大楚国”。它极具号召力,其后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举兵响应。“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下列选项对秦亡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阶级矛盾B.缺乏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C.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D.原六国贵族与秦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据材料“它极具号召力,其后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举兵响应”“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知秦朝灭亡原因有原六国与秦矛盾尖锐、缺乏经验、暴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并没有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项;材料提到“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属于秦亡原因之一,排除B项;材料提到高压,即暴政,属于秦亡原因之一,排除C项;材料提到恢复六国得到相应,也是秦亡原因之一,排除D项。14.(2021·陕西渭南一模·3)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如图)等。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A.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B.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C.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D.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答案】D【解析】由材料“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可知封泥与地方的管理事务有关,可以印证地方官职管理体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而非中央,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是官僚政治的体现,排除C项。15.(2021·湖北武昌高三5月质量检测·2)西汉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段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这反映出汉朝()A.摒弃依法治国方针B.践行兼爱尚同精神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强化大一统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故选C项;汉初废除严刑苛法,不代表废除法律,排除A项;兼爱尚同思想是墨家思想,汉初施行的是黄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大一统,排除D项。16.(2021·天津南开区二模·3)对比分析下面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最能说明()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C.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D.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答案】B【解析】“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中可以看出,从汉景帝时期,朝廷直接掌控的郡增加,是由于平定七国乱,到汉武帝时期对王国进行大规模的清除,朝廷掌控的郡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