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北京林业大学考研风景园林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1.风景园林学(工)

(一)学科简介

风景园林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造园专业,195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获得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评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7年获批建立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因学科调整关系,2011学科调整为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同时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

风景园林学(工学)旅游管理方向是依托于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多学科背景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1994年创办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按教育部学科体系调整为旅游管理学科,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授权,2018年,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并入风景园林一级学科,设立旅游管理方向。

(二) 招生类别

风景园林学(工)、学术型硕士(分为风景园林方向和旅游管理两个方向)、博士。

(三) 培养目标

立足本学科传统优势,协同城乡规划学、林学、建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风景园林、旅游管理及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前沿的理念和思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规划设计能力;具有全球意识,了解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行业交流能力;具有正确的风景园林价值观和评判能力,利用专业能力能够服务社会;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意识,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在团队合作中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协调各方面矛盾。

(四) 培养方式

风景园林学采取导师负责制方式培养研究生。

(五) 学生发展方向

学科就业方向为有关风景园林、城乡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旅游规划管理的规划设计单位、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国土空间规划、风景园林营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和旅游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咨询、管理、科研和教育工作。

(六) 师资结构

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目前具有师资队伍15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有10人担任国际和国内相关学术团体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秘书长等领导职务。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4人,教师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是目前国内同类学科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师资群体。

旅游管理方向目前共有教师11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知识领域宽阔。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

2.风景园林学(农)

(一)学科简介

风景园林学(农学)即原“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其前身始于1951年创建的造园专业,后1957年北京林学院设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继续开展观赏园艺教育,1960年开始招收园林植物研究生和国外留学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我国该学科领域的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着眼园林植物资源、育种、繁殖、栽培、应用的全产业链,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植物材料、技术与理论支撑。学科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长期关注梅花、牡丹、菊花、月季、芍药、百合等重要花卉资源与育种研究,同时也注重主要商品花卉生产、新花卉资源开发和园林植物应用研究。

(二)招生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1.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2.花卉繁殖与栽培;3.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

(三)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学(农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风景园林学、观赏园艺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和适应国内外该学科研究的发展和行业需求,具有从事园林植物及观赏园艺科研、教学、生产、应用、管理和独立承担相关工作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数十年来,学科培养的大批毕业生在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骨干。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团队为载体,以实验室为平台,以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可进行本学科与校内其它学科、本校与外校实验室相联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五)师资结构

目前,该学科共有教师40人,管理岗位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1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6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学科队伍。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的专家有4人;目前多家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设在本学科,如: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中国插花花艺协会、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梅品种国际登录中心等。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研究能力居国内同类领先水平、国际较高水平。依托本学科组建的“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为本学科提供了优质的研发平台,同时“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本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该学科迄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及教学成果奖近30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提升园林花卉及苗木产业实力、推动人居环境事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3.风景园林专硕

(一)学科简介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该学位以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从而为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空间与理想的户外建成环境提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风景园林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具备与团队合作承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及园林植物资源评价、育种、繁殖、栽培以及规划应用工作的能力。

(二)招生方向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风景园林方向、(2)园林植物方向

(三)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性思维,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为:具有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具有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关爱环境,具有探究风景园林相关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具备扎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和娴熟的风景园林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多专业协作能力以及积极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方式

1.风景园林硕士培养由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2.采取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取校内导师与校外行业专家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培养研究生。校外行业专家导师聘任须符合风景园林教指委及学校副导师选聘的相关要求,聘任具有副高级(或相当技术职称)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技术人员;或具有规划设计乙级或施工二级及以上资质的行业相关企事业中层以上管理者为校外行业专家导师。

4.强调实践教学,鼓励与风景园林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

(五)学生发展方向

风景园林就业方向为有关风景园林、城乡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旅游规划管理的规划设计单位、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国土空间规划、风景园林营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和旅游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咨询、管理、科研和教育工作。

(六)师资结构

目前具有师资队伍15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有10人担任国际和国内相关学术团体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秘书长等领导职务。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4人,教师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是目前国内同类学科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师资群体。

4.城乡规划学硕士

(一)学科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依托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风景园林学科群教育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其前身是1952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农学院等相关专业合并组建的“城市与居住区绿化”专业。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9年正式设立“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系正式成立。2011年申请调整学位授权点对应名称为城乡规划学,学位授权级别为硕士一级,按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招生。2019年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评估,2020年获得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学位点授权。

(二)招生方向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2)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4)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等四个研究方向。

(三)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在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历史与理论、城市生态与绿地系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社会经济、规划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空间规划能力;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学科发展的动态与趋向,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能力;具有较为扎实的规划设计基础,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进行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的规划设计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方式

城乡规划学采取导师负责制方式培养研究生。

(五)学生发展方向

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绿色发展需求,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及前沿动态、能胜任空间规划及相关领域工作,包括国内外知名设计院、规划管理部门及相关行业单位等;成为创新精神强、研究能力高、发展潜质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和应用型领军人才。

(六)师资结构

城乡规划学科从事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20多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从职称结构来看,正高级职称占17%,副高级职称占61%,讲师占22%。在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全国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专家1人、国家注册规划师12人;多位教师在各种专业学术委员会担任学术委员,8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访问和著名大学博士后研究的经历。教师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城乡规划学科拥有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群体。

5.建筑学

(一)学科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建筑学科的前身是园林建筑工程教研室,作为园林学院人居环境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与园林学院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1年成为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建筑学科立足于人居环境学交叉地带,依据相邻学科的变化发展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在坚守建筑学核心问题的同时,重点关注建筑的自然和人文属性,着重处理建筑与风景、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强调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的创新利用,倡导环境和谐的建筑设计,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理念上的前瞻性和方法上的融通性。

(二)招生类别

按照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规定,建筑学科下设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3个学科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包含中外建筑发展史、古建法式与则例、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遗产保护、现当代建筑理论等,现任教师中有多人从事园林古建和乡土建筑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包含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建筑结合自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与设计等,现任教师多数从事该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建筑技术科学方向包含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结构技术等,本方向教师有的来自土木工程专业,有的专门从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使学科触角延伸至生产一线和行业发展前沿。

(三)培养目标

建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居环境整体意识和跨专业协调能力的建筑学通才。利用园林学院学科交叉优势,通过跨学科选修和导师组培养模式,使培养对象快速获得超越学科藩篱的学术视野和专业协调能力,成为团队协作中的领军人才。7年来共计招收25名硕士研究生,生源学科背景广泛,包括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环境设计、土木工程等诸多相关学科,其中近1/3 来自风景园林一流本科专业。学科依托北林雄厚的一流学科平台,以独树一帜的风景建筑团队,创设并领衔了京津冀地区多所高校的联合毕业设计,在建筑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四)培养方式

建筑学采取导师负责制方式培养研究生。

(五)师资结构

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林业大学建筑学科逐渐形成了具有跨学科特点,侧重于风景建筑设计与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2 人,副教授10 人,讲师10 人,多数来自国内外一流建筑院校并具有博士学位。学科拥有高标准的建筑模型实验室和园林古建教学实习基地,其中有南北方园林古建实物和大比例营造法式大木模型。学科师生曾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著名院校访学及会议报告,多次组队参加国际性的建造大赛并获奖,如北林国际花园节、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等。

6.城乡规划专硕

(一)学科简介

城乡规划专业硕士学位是与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联的专业性学位。该学位培养能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为营造良好的国土、城乡和自然生态空间及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提供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城乡规划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具备与团队合作承担国土和城乡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多方面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二)招生方向

实行宽口径培养,不划分具体招生方向。

(三)培养目标

培养研究生在国土和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历史与理论、城市生态与绿地系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社会经济、规划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空间规划能力;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国土空间和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等学科发展的动态与趋向,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具有扎实的规划设计基础,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进行国土空间和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规划设计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方式

1.城乡规划硕士培养由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2.采取理论研究、案例教学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全过程的能力。

3.采取校内导师与校外行业专家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培养研究生。校外行业专家导师聘任须符合教指委及学校副导师选聘的相关要求,聘任具有副高级(或相当技术职称)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技术人员;或具有规划设计甲级及以上资质的行业相关企事业中层以上管理者为校外行业专家导师。

4.强调实践教学,鼓励与国土空间和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

(五)学生发展方向

面向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发展需求,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及前沿动态、能胜任空间规划及相关领域工作,包括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规划管理部门及相关行业单位等;成为创新精神强、研究能力高、发展潜质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和应用型领军人才。

(六)师资结构

城乡规划学科从事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20多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从职称结构来看,正高级职称占17%,副高级职称占61%,讲师占22%。在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中国城乡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全国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专家1人、国家注册规划师12人;多位教师在各种专业学术委员会担任学术委员,8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访问和著名大学博士后研究的经历。教师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城乡规划学科拥有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群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