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北京大学艺术硕士鲁佳  > 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

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

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

作者:鲁佳责编:闵艳芸//赵聪

ISBN:9787301333235

单价:98.0

出版年月:2023-02-01 0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G175.612

语种:CHI

页数: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序言 一个人的游历:生命体验与精神逍遥自序 爱丁堡行走:讲故事的人导论 爱丁堡:从老城到新城第一部分 爱丁堡老城 辑一 爱丁堡城堡、城堡广场与干草市场女巫之泉:《哈利·波特》的文化源泉城堡广场上的“胜利日预兆之吻”爱丁堡城堡:天空之城与命运之石电影《勇敢的心》与历史中的苏格兰勇士“最后一滴”与“绞了一半的麦琪”盗尸者、杀人犯、解剖课与污点证人农夫集市:天然的食材,无尽的盛宴农夫集市:畅游异国,放心吃喝 辑二 爱丁堡最悠久的文化历史大道“皇家一英里”博士与作家:苏格兰旅行文学开创者“两面人”布罗迪执事中洛锡安之心与旅游“渐变真实”集市十字架与苏格兰独角兽玛丽金小巷与旅游“怀旧情结”圣吉尔斯大教堂与苏格兰新教守护人大卫·休谟的脚趾与亚当·斯密的头发羊绒围巾、高地警卫团与黑卫士图案 辑三 亚瑟王座与“天鹅湖”亚瑟王座:这里春风沉醉,这里绿草如茵圣玛格丽特湖:艺术之心的显现草丛中的云雀蛋,山腰中的“月半弯”苏格兰历史最悠久酒吧:“挂羊头、卖羊肉”爱丁堡的鸟:很欧洲的情调,吃全麦的面包 辑四 爱丁堡大学与《哈利·波特》魔法王国艺术学院:雅典行、他乡遇故师与《哈利·波特》线路考法学院和医学院:“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神学院: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入口教育学院:培育了对外园丁,滋养了J.K.罗琳莫雷校区: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的见证之地图书馆花园的小松鼠:花生是最香的礼物爱丁堡大草坪:奔向梦幻的疆界凝固的“未名湖”和充满格言的日晷柱第二部分 爱丁堡新城 辑五 王子街、乔治街、皇后街与苏格兰文学之旅司各特纪念塔: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审美意象生成:拉姆齐雕像和苏格兰花钟“全球最美景观大街”王子街上的峡谷花园卡尔顿山:周杰伦音乐打卡地、英国历史与哲学家爱在日落黄昏时: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彭斯之夜:谁影响了鲍勃·迪伦和迈克尔·杰克逊乔治四世的格子裙:被整合的苏格兰文化遗产苏格兰花格纹:创意旅游、遗产建构与文化自觉柯南·道尔酒吧与失踪的福尔摩斯雕像赫瑞街17号:史蒂文森、金银岛和点灯人 辑六 “第三城”、大海、邮轮与诗人爱丁堡“第三城”:利斯河与皇家不列颠尼亚号纽黑文港:滚面包屑的炸鱼薯条、品鱼堤与钓鱼道波多贝罗:浪漫海景、肥美蛏子、人文小镇克莱蒙德:河与海的交界处,退潮抵达潮汐岛英国文学“一战诗人流派”与“一战诗人医院”后记:创意旅行与兴酣走笔

展开▼ 导语

青年作家鲁佳全新旅行作品;以勇士、诗人与魔法为线索,寻觅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灵感密码,感悟“北方雅典”爱丁堡的独特景观,体验苏格兰独特、神秘的人文气质;观察家的视角,真诚的笔触,近200张图片,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后疫情时代,读者透过本书即可踏上旅途,和苏格兰的辽阔与丰盈、迷人与神秘“零距离”。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以苏格兰极具标志性的勇士、诗人与魔法等象征元素为线索,带领读者走进当地深厚灿烂的文化景观,深度理解这块英伦高地的启蒙历史、民族性格与文化态度。从华莱士抗英的山林,到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纪念塔,再到哈利波特原型的中世纪城堡,全书充满浓厚的文艺气息,是建筑、历史和文学的复调之旅,是对苏格兰人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精神的致敬。

展开▼ 作者简介

鲁佳,80后,《留学生》杂志专栏作者,现供职于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版权和法律事务室。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硕士(LLM),北京大学艺术硕士(MFA),清华大学法学学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游走于法学和文艺之间,徘徊在民谣与摇滚边缘,在琴弦上寂寞成长,就这么飘来飘去。

展开▼ 前言

一个人的游历:生命体验与精神逍遥向勇[1]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场有生之年的不绝旅行,人类文明的演化紧密伴随着古代人的徒步行走和现代人的跨时空旅行。从古代的游历到现代的旅行,旅行成为塑造个体人格特质、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手段。“旅行”所产生的“旅居异乡的游览消闲”被视为一种“旅游”活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关怀民生的幸福产业。旅行在古代被称为“游历”。据北京大学旅游学教授吴必虎考察,“游”在古代汉语中有“遊”或“游”两种表述,甲骨文为“斿”,指“旌旗之流”,原指“持部族旌旗而远行”,后来衍生为“过河越境求学”为“游”,而“陆上徒行求学”为“遊”,可以看出,“游”指向学习的求索、艰险的克服和磨难的超越;“历”的繁体字写作“歴”或“曆”,有“完备阅历、经历时光”之意,而“歴”特指穿越丛林、“曆”强调翻越崇山。吴必虎认为,“游历”一词在中文的语境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发生太多变化,“都是围绕着人类在旅途与目的地的新知探索与异地体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2]。游历是古代社会追求学问探索未知的核心方式,人类的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都发生于生生不息的旅行活动。鲁佳君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版图的旅行者,一个知识生命的游历者。他在取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硕士和北京大学艺术硕士之后,又在英国先后攻读了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文化产业硕士和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文化景观硕士。我惊诧于他近乎强悍的学习能力,能在本科毕业后央视总台的繁忙工作之余,竟能保持不断精进的学习习惯,能一口气拿下四所中外名校的硕士学位。这种超出常人的求学问道的精神,不能不为之钦佩。更为令人称道的是他那旺盛的写作精力。他勤于写作,笔耕不辍,在异国他乡完成繁重的学业的同时,将自己在遥远异乡的个人游历诉诸文字,将亲身的经历、独特的思考、考据的传说在细腻的描述中细细道来,让读者阅之有身临其境之感。鲁佳君的游历书写让我不禁想到了一百多年前一生八次出国、将所见所闻以随笔式的日记体记录下来的张德彝(1847—1918)。张德彝是第一批遍游欧洲的京师同文馆的学生,他的一生是异国游历的一生,四十多年的游历生活使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衰落和西方的强大。由于种种原因,加之晚年愈发守旧的思想,张德彝连篇累牍著述的八部《航海述奇》在当时虽然没能影响更多的国人,但他对异国文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认,给我们后来者留下了研究清末中外文化交流史非常重要的田野材料。张德彝“作世界大观”的游历书写是一种生活记录,以日常感知的方式详细记录了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独特表现以及自己面对他国文化的情绪、感知、评价和反思。[1]张德彝在他的域外游记中还对西方城市文化景观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给予了积极的认可和赞扬,在列国游历中他也非常积极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尽力向西方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2]个体游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双向流淌的文化互动,让自我内蕴的文化基因与异国外化的文化基因在“平等对视”中实现交流与互鉴。张德彝的时代虽然无法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但他在列国游历中的艰难尝试具有标志性的象征寓意,让他的世纪托付由这个泱泱华夏的后世子孙去努力完成。如果说张德彝的游历笔记还是在“两个世界”的冲突中不时表现出“新奇、张皇、自卑”情绪的探索性游历记述,那么鲁佳君的游历记录已经是在21世纪20年代“中国崛起已成事实”的世界秩序大变局下从容表达的体验型游历记述。鲁佳君的“游历叙事”在日常生活性的生命书写中少了猎奇、冲突和震撼,多了恬静、包容和智性。他可以为了记述耸立于圣吉尔斯大教堂前的亚当·斯密雕塑,无数次地行走到这座雕塑前,去捕捉自己面对这位古典经济学的圣徒时所特有的心境;他的游历记述有不少地方都透露出学术训练的痕迹,让“道听途说”的故事传说求证于证据确凿的文献记载。鲁佳君是一个爱丁堡的城市漫游者,却不是波德莱尔、王尔德等浪漫主义者的艺术漫游者,也不完全如本雅明笔下所谓具有现代性哲思的闲逛者,但又或多或少有着他们的影子。鲁佳君在爱丁堡的一遍遍游历,带有“无目的的目的性”,记录着自己的独特城市审美:朝圣沃尔特·司各特、罗伯特·史蒂文森等爱丁堡的名人故居,寻觅J.K.罗琳(J.K.Rowling)创作“哈利·波特”时的灵感密码,感悟爱丁堡“北方雅典”气质的独特景观,体验苏格兰独有的人与自然的山水意境……鲁佳君将一年多的留学闲暇都留给了这座爱丁堡古城,并用最温柔的文字记录下自己那些偶得于瞬间、发乎于内心的爱丁堡之恋。鲁佳君的游历是一个人的游历,是一种浸入爱丁堡的深度的生命体验。鲁佳君的这种游历体验是一种最直接的感性经验与反思性的理性经验相结合的生命体验。这种游历体验经历了不同的发

展开▼ 后记

创意旅行与兴酣走笔这本书的文字初稿基本上都完成于爱丁堡,书中所附图片也都由我在现场拍摄而成。其中少部分文稿已经发表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留学中的诗与远方”,收入本书后又重新进行了修订。还有一些文字曾刊发于《留学生》《英伦学人》和《环球人文地理》刊系的《城市地理》杂志,尤其是《环球人文地理》刊系总编辑李海洲先生还以“文艺之城爱丁堡”为主题作为封面头条,用近40页的篇幅,在《城市地理》一次性刊发了5篇文章,在此对以上杂志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为本书作序。向勇教授是我在北京大学攻读艺术硕士时的导师,在向老师充满哲学思辨气质的课堂上,我第一次知道了“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跟“文化产业”的关系,知道了马尔库塞和“单向度的人”,知道了本雅明与“单向街”……向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化产业”学习的大门,以至于我欲罢不能,又去英国继续攻读了“文化产业”和“文化景观”的硕士。向老师这篇文字精美、闪烁着哲学的光芒、隐现诗性的色彩的序,又把我带回了北京大学的课堂,也为这本书插上了“逍遥游”的翅膀。谈到北大的课堂,其实我在写作本书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这本书虽然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受到爱丁堡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启发而萌生,但在写作这些描述爱丁堡的文章时很多灵感都来源于我之前在北大艺术学院求学的经历。叶朗先生认为,“美在意象”,我常常是坐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描绘爱丁堡某个美的意象时,脑海中突然显现出我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时,老师们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或者是老师们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某一句话。如果仔细阅读本书就会发现,这些灵光一现的瞬间,在本书很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理论教育和美学教育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变成一个人的“内力”,会扎根于人的心底,在未来的岁月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提升一个人的文艺鉴赏力和文艺创作力。感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所有师长,以及所有的同窗。感谢我在爱丁堡大学的两位专业课老师佩妮·特拉璐(Penny Travlou)和安吉拉·麦克拉纳罕·西蒙斯(Angela McClanahan-Simmons)。由于我们这个研究生项目一共只有七位同学,所以我们都是在小教室上专业课,课堂气氛轻松融洽,更不乏近距离碰撞出创意思维的火花。我们在课堂上的聆听,在论坛中的讨论,做过的演讲报告和收获的点评,到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观展,在爱丁堡周边开展田野调查,以及两位老师带领我们前往希腊雅典进行的长达一周的田野之旅,甚至还抵达了传说中柏拉图探讨真理的草地……至今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庆幸无比,仿佛发生在梦里。这样亲密无间,受益匪浅,在“北方的雅典”和希腊的雅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体验,是我在北大艺术学院求学生涯的延续,也是我梦想中的留学生活,只是没有梦想到,这个梦想居然成真。还要感谢我在爱丁堡遇见的所有同学和朋友。我们在爱丁堡的某一次不经意的对话和互动,可能就为这本书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素材,希望这本书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苏格兰岁月共同的纪念。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王立刚先生和赵聪女士,你们细致专业的策划与编辑,让本书从孕育到诞生,从成长到成熟,都被赋予了几近完美的命运。这是本书的好运,也是我的幸运。这本《勇士、诗人与魔法》,是我通过自己的创意旅行与兴酣走笔,对拓宽“旅游”和“旅行”的内涵与外延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我也希望各位对文化旅游感兴趣的朋友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如向勇教授在本书序言《一个人的游历:生命体验与精神逍遥》中谈到的那样,“经由爱丁堡的‘物游’体验,经过‘一个经验’的审美桥接,‘鲲变为鹏、飞往南冥’,最终能达至庄子所谓的‘逍遥游’,‘独与天地相往来’,进入精神自由、悠然自得的‘神游’境地”。那就是我此次旅行的最大意义。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