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助产学研究生为啥没有  > 男生也能当助产士!这些专业有了首届毕业生

男生也能当助产士!这些专业有了首届毕业生

一次生产观摩令他印象深刻——“助产士需要在女性刚生产后帮产妇按压宫底,来降低出血风险,促进子宫收缩,这是分娩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赵宇航曾经看到力气较小的女助产士们,一个接着一个奋力地帮助产妇按压止血。“这也让我想到,男性在力量上的优势或许可以让这件事变得容易些。原来这个行业没有性别之分,只要足够努力、精进专业技能,男性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助产士。”

与专业共同成长的4年间,他从刚入学时的无所适从,到如今逐渐感受到了成就感。眼下,他正在北京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实习,已经收到了多个曾经轮转过的临床科室递出的橄榄枝。

首医大护理学院副院长肖倩介绍,“目前,本科学历的助产人才紧缺,学校在北京高校中率先以助产学专业进行本科招生,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助产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助产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有多种选择,也受到多家医院的青睐。”

北京体育大学

冰雪运动新专业

培养目标:冰雪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冬季运动项目,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冰雪运动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冰雪运动的教练、裁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他们可以在冰雪运动俱乐部、学校、体育局等单位工作,为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做出贡献。

冬奥会让冰雪专业成为“香饽饽”

4年前,怀着对冬奥会的憧憬,肖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坚定地选择了北京体育大学冰雪运动新专业。那时学校的气膜冰场刚刚建成。

如今,借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冰雪产业驶入快车道,也让高校冰雪运动专业人才成为“香饽饽”——刚刚进入大四上学期的肖遥,已经面试了5家单位,均收到了实习通知。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肖遥身着绚丽冰球服,手挥闪亮冰球棒表演冰球“破冰”,当冰球击中冰立方的那一刻,奥运五环缓缓升起,大门打开,各国运动员在一片欢呼的海洋中入场。

为筹备开幕式表演,肖遥经历了长达半年的专业轮滑训练,加上学校冰雪运动课程的系统培养,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做一名冰上运动教练。

今年2月至8月,他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进入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工作。起初,他负责冰场运营维护、竞赛辅助的任务。在熟悉了冰场的各项工作后,他向老师表达了转到教学岗的愿望,经过培训和考核,成了一名实习教练。

上岗前一天晚上,他躺在宿舍床上,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策划着第二天的教学安排。“如果学员是一个小孩,那我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教学中多增加游戏,比如扔个球鼓励他去捡,激发他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这次深入行业一线的实习,也让他欣喜地发现,冰雪运动正在走进千家万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工智能研究院

培养目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2020年1月正式挂牌。研究院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为己任,瞄准数学和智能关键领域,实施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立足培养人工智能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抢占技术制高点,创造产业新优势”的一流人才。

深造让“人工”更智能

4年前,怀着对计算机的热爱,周宇光进入了北航信息类工科试验班,大二面对分流选择时,他在计算机、软件、网络安全等众多专业中选择了人工智能这个新兴专业,原因还要追溯到2017年的一场备受瞩目的“人机大战”。

周宇光回忆到,“当时‘世界知名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被围棋人工智能程序击败了’的新闻铺天盖地。让我震惊又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器人能战胜人类大脑?”这是他第一次在网络上仔细搜索有关“人工智能”的内容,一颗种子也从此种下。

经过两年的学习,大四上学期还未结束,他就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有望进入该校数据科学与机器专业学习,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深造。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领域是片深海,“外行人可能以为我们就是学计算机、敲代码的,但真正进入到这个领域才发现,想要学好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数学、机器人技术……样样都要学、都得懂。”

“这是个热门的领域,未来就业前景一定不会差。”正如周宇光所言,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专业在高校中遍地开花。2020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此外,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医学工程等与智能领域相关的专业也成为高校的新增备案热门专业。

目前,他所在的30人班级里,约9成学生有着和他同样的目标——考研、深造。

北航老师介绍,为促进学生高质量深造,该校开设了国内高校首个人工智能研究生专业方向,学生除了获得院士指导外,还将进入企业开展至少1年的实习。学生将深入学习认知科学、类脑科学、机器人、无人系统等学科,并且到一线企业接触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专家建议:

“尝鲜”新专业要多理性、少盲从

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随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公布,增设了21种新专业,包括金融审计、国际法、司法鉴定学、工会学、家庭教育、孤独症儿童教育、数字人文、资源化学、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科学、生物统计学、生物材料、电动载运工程、飞行器运维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未来机器人、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医工学、乡村治理、航空安防管理、无障碍管理。

面对这些新的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如何选专业?应不应该报考呢?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醒,“尝鲜”新专业,需要多一点理性、少一些盲从。“很多考生和家长特别关注专业的冷与热,片面地认为开设学校多、招生规模大的专业就是‘热门’,就应该报考,这是不对的。”

新专业因没有往年报考数据作参考,所以“新”与“不确定”相伴随。要考虑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综合考虑、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追“新”。同时,结合社会和行业需求,做好职业规划,人才培养供给少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未来就业前景预计相对较好。新专业普遍呈现学科交叉特征,这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入学后广泛涉猎各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如您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