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关于考研的专业选择  > 包办的父母、迷茫的学生,专业选择的焦虑根源在哪里?

包办的父母、迷茫的学生,专业选择的焦虑根源在哪里?

原创 张楠 外滩教育

看点

就业越来越难,学生、家长关于专业选择,也愈加焦虑。其背后,纵然是与日俱增的不确定性,纵然是科技日益发展的大洗牌,兼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不过,大学择专业这件事,其实并非局限于这些方面,还触及到我们到底怎么看待教育……

文丨张楠 编丨Leon

手把手教你选专业,挑大学选专业千万别掉进这些坑

未来5-10年,哪些大学专业最有“钱途”?

大学专业选错有哪些后果?上大学后如何补救?

......

张雪峰的一句“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让关于大学专业、就业方向的讨论,空前地火热起来。

虽说高考志愿的选择,年年都是热门话题,但今年给人的感觉却格外强烈。

过去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年就只剩下了“打死也不能读”的“天坑”专业和考公大热门“法皇汉帝宇宙机(法律、汉语言、计算机)”这样逼仄的画风。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家长焦虑也好,舆论严苛也罢,年轻人就业形势严峻,往前倒推一步的大学、专业选择,容错率自然也今非昔比。

更难的是与日俱增的不确定性。

技术变革已经淘汰了大量传统岗位,也创造了大量新兴技术岗位。

而常年被指与社会脱节严重的大学也紧赶慢赶着,加快了专业变革的步伐。

今年4月,《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教育部的公示数据显示,2018-2022年五年间,全国本科院校新增审批和新增备案专业共计 9926个,而同期撤销了3030个专业。

来源:“麦克思研究院”

这还没有说到,哪些专业在扩招、哪些又在收缩......如此巨大的信息差背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

选择大学专业,似乎从来没有如此艰难。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上大学,是为了什么?

首先,大家要思考一个问题,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乍一看,有点像是句透着“学究气”的废话,但其实真的非常重要。

因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对于大学的诉求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

有的孩子是想要拿到文凭、好找工作,有的孩子就是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有的家庭希望孩子走出去,突破原生家庭和地域的限制,从经济条件、思想境界等各种意义上超越父辈;有的家庭就是给孩子随便找个有意思的专业,甚至只为安放青春、过渡一下“物理成年”到“心理成年”之间的几年。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很多人会第一反应说,当然是为了让孩子以后好找工作、多赚钱。

自然,在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富裕顺遂这件事上,几乎没人能免俗。

可是,如果急着要孩子赚钱,甚至是读大学的唯一目的,那么上大学这个选择本身,都不应该是第一选择。

2021年,美国一项研究报告,基于近3万个大学生的教育投资、回报数据,计算了学士学位的回报额。

不同大学专业的净回报额,橙色表示负数

来源:Preston Cooper

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位项目,净回报额为负数。也就是说,这些学位项目使学生的经济状况比他们根本没有上过大学还要差。

在这份报告中,净回报额 = 学位带来的终身收益增长 - 大学的直接、间接成本。简单来说,就是获得学位的学生,与高中毕业后直接去工作的同龄人的收入差。

在《反对教育的理由》一书中,经济学教授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更是直言: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上大学是一笔糟糕的投资。去接受职业培训、去找工作,都比读大学要实际得多。

国内的情况也不例外。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的薪资已经不输本科生了。

去年,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数据显示,毕业生平均月薪超过7000的高校有12所,其中,位列第一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平均薪酬,已达7361元。

来源:中国薪酬网

但家长们还是会卯足了劲儿,让孩子在够得着的范围内,去选名声更响、排名更高的学校,不论这当中有多少因素的综合考量,但至少,目的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钱。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呢?因为目的和方法是要匹配起来的。

举个例子来说,80后、90后这辈人当中,有不少从三、四线城市考出来的。当年,很多家庭对于上大学的最大期盼,是让孩子到大城市去开眼界、长见识。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同样的道理,家长们现在送孩子出去留学,也不单是为了好工作,国际化的视野、在异国独自平衡求学与生活的经历等等,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所以说,既然我们要的不只是孩子能赚钱,还要他们能够在好的教育资源中探索自己、发展自己,那么就要接受读大学这条路径的“迂回”:允许孩子有慢慢发现自己的时间、试错的空间,也给予他们“撞了南墙”之后重新来过的勇气。

未来最可靠的专业是什么?

有了这个比较理性的共识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如今,哪些专业是比较有“前途”的?

“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张雪峰的一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数周的热议。

支持者认为,“张雪峰们”为普罗大众揭开了信息差;反对者声讨,利益至上的选择标准让大学教育失去灵魂。

7月20日,有报道称,已经有高校新闻专业投档位次下降超2万名。

再细看,专业投档位次大幅下滑的,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老牌新闻名校——名校光环,也“救”不回日渐式微的人文专业了。

如今这个瞬息万变、技术驱动的经济时代,人文学科的衰落,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

从家庭跟孩子的角度来说,教育成本持续上升,近几年中产收益不稳定,无论是父母规划还是孩子意愿,都在朝硬技能学科倾斜,也就是所谓的STEM专业。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相较于人文学科,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普遍更高,而且理工科的薪资优势,也确实存在。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2届本科毕业生10大高薪专业,几乎都被与IT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占领。

这10个专业分别是:

来源:“麦克思研究院”

从这个角度上说,张雪峰那句“建议大家选择有壁垒的专业”的呼吁,其实更为中肯和实用。

尽管突出重围考进一所好大学的STEM专业,也不一定意味着自此就高枕无忧。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David J. Deming和Kadeem L. Noray的研究,STEM领域的技能周转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大约十年后技能便会过时,STEM薪酬溢价也会消失。

今年初,ChatGPT都开始写代码了。

在技术飞速变革的今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站在当下去预言孩子十年甚至二十年将从事的行业什么样,是非常艰难的。

但一个有壁垒的专业,还是能为孩子积累优势。

一方面,能享有当下一段时间的技术红利也是好的;另一方面,将来转行去兼容其他行业的空间也要大一些。即使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职业,长期学习后的学科思维、方法、习惯都留下了,这都会化为重要的职业素养。

谈理想、兴趣不合时宜了吗?

以“张雪峰式”专家出现之后,那些呼吁要尊重孩子兴趣、更要引导他们志存高远的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被诟病,太“理想主义”、不接地气。

社会那么卷,还任由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谈理想、兴趣,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了?

先说结论,当然不是。

外滩君素来主张,教育应该发掘孩子最大的潜能,在充分向内探索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的路,这样才是所谓最好的选择。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做法,在教育里是大忌。

但,从未来的专业选择这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时,外滩君也愈发感受到,在今天,“尊重孩子兴趣”越来越像一句正确而无用的空话。

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之下,在十八岁就有方向、有目标的孩子,真的是极少数。

关于当下这种专业选择的焦虑,有很多声音指责学生自主意愿的缺失,挺身冲在前面的,有“张雪峰们”、有父母、有老师,就是没有学生自己。

可,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从幼儿园到高考这条标准化道路上一路“卷”过来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有过接触过课本外的世界,对于大学专业、职业都没有概念,也几乎没有课程去引导他们探索自己内心的想法,将来想要做什么。

哪怕是相对来说,更强调个性化、也会给孩子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