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兰州大学信息安全研究生  >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始于1958年学校创办无线电物理专业。1980年,成立无线电物理与计算机科学系。1981年成立计算中心。1986年成立电子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2000年,电子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合并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2570人,其中研究生744人(含全日制工程硕士)、本科生人1826(含交流生)。在职教职员工147人,专职教师96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49人。拥有国家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特聘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甘肃省高层次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等。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无线电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无线电物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6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科学方向)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信息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系、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数据科学系等3个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有电路与系统研究所、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光电子与电磁信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学院建有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甘肃省)分中心、旅游信息融合处理与数据权属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人工智能与算力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学科平台。

学院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本土情怀的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精英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积极构建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自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信息技术人才。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先后承担“97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基金委重点、军委科技委国防特区计划等各类项目700余项,发表高水平文章600余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包括精神障碍量化评估方法、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嵌入式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运动规划、高背景噪声下的弱信号传感器研制、基于离子液体的吸波材料研制和基于人工电磁材料和天线阵列的电磁隐身机理研究等。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持及参与“抑郁障碍早期非药物干预技术研究”、“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并参与多个国防项目。先后建设“疾病筛查系统”、“三维便民服务平台”等30 余个平台,建立了“甘肃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被100 多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进行信息系统安全评测。2019年1月,“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11月胡斌教授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一种脑电与温度相结合的抑郁人群判定系统(ZL201610709400.9)”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院校双向交流,科研教学协同培育,加强学术交流、拓宽交流渠道。先后与耶鲁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奥地利科技大学、德雷赛尔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十几所知名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继往开来,学院将以建设具有工科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秉承“笃理博学、日新日高”的院训,坚持“明确定位,凝练方向,科学发展,特色强院”的指导思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一流的信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