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佳木斯大学硕士生导师有多少人  > 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导学团队

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导学团队

导学团队简介:

基础医学导学团队由张鹏霞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微生态-免疫调节网络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 48 名,博士生 60 名,硕士生 68 名。该团队立足黑龙江最东部的边陲,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是一支从基础医学出发,聚力学科交叉和转化医学,志在“立地研究”的团队。团队始终坚持“厚德育人,教学相长,团结进取,自由包容”的导学宗旨,秉承“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探索创新型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矢志为国家培养医疗卫生事业人才。近五年毕业硕士生中,有4人考取中山大学等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有10人已成为国内医疗卫生战线骨干。

团队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经费500余万元。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公开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5项;在学研究生发表论文15篇。2016 年获中华医学会重点项目和省教学改革专项 ;2019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图1  导学团队部分师生代表

导学团队主要事迹:

基础医学团队是一支从基础医学出发,聚力学科交叉和转化医学,志  在“立地研究”的团队。团队始终坚持“厚德育人,教学相长,团结进取,自由包容”的导学宗旨,秉承“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探索创新型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矢志为国家培养高端医疗卫生事业人才。

立德树人广育英才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人才培养,导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努力营造扎根学术、诚信为学的良好风气。从思想政治、学术文化、职业规划等多方面注重团队成员发展,普遍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正是团队老师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生动写照,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力求用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无论对待团队的学生,还是不熟悉的学生,教师们都一视同仁、悉心指点,每学期慕名而来的求学者数不胜数。教授们讲授的课程,每堂课都有很多学生前来“旁听”,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提问,都会悉心解答并记录,极尽“解惑”之职责。学生将老师们视为亲人,经常向他们咨询关于家人疾病治疗、健康咨询、课外知识等。老师们还经常资助困难学生和青年教师完成学业,是老师和学生们公认的好老师。疫情期间,团队带头人更是积极在教工支部捐款,并多次在社区担任志愿者,团队成员同样效行,为打赢防疫阻击战贡献绵薄之力。

图2  2019级硕博研究生新生见面会

图3  “走出去”交流学习,取人之长   图4  “引进来”学术研讨,补己之短

图5  同心抗“疫”

教书育人厚存于心

团队老师大力弘扬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晨星讲坛”学术交流平台,邀请校内外教育名家 39 人为学校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学技能培训;为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硕)士学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研修提供支持,推动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带教能力,解决带教教师“带好带坏一个样”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6 年获得中华医学会重点项目和省教学改革专项,2019 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团队带头人张鹏霞教授在教学工作中任劳任怨,付出大量心血,几乎没有周末和假期。为了讲好《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这两门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中难以讲授的医学主干课程,2002 年她把上小学的孩子留给爱人去北京大学医学部进修,得到其基础医学院院长贾弘禔教授认可,与北大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回校后,以贾弘禔教授馈赠的细胞株、大肠杆菌和载体为基础,率先为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并开设了“质粒的提取及酶切鉴定”、“SDS-PAGE 分离血清蛋白和“Western blot 检测蛋白的表达”等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与国内一流大学接轨。构建了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模型,2010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她在课程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引入形象记忆法和案例式教学法,把最难理解的课程内容讲授地通俗易懂,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深受学生喜爱。

图6  师生组会交流

脚踏实地为学求真

团队制定研究生行为手册,严格实施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和学术诚信管理规范,实现团队学生培养的规范化、有序化管理。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遵循老师指导、学术组会、团队学术报告三重交流制度。团队十分注重增强团队内部的导学关系构造,倡导团结互助、踏实进取、创新共享的风气,形成导师带团队、博士帮硕士、老生引新生、全体成员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良好学风。秉持“因材施教助科研”的导学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做好学业和就业规划。团队于每周六上午举行例会和专题讲座,并在会上对近期工作和科研成果进展进行汇报或对一篇学术相关的论文进行讲解,充分贯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理念,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实现了“引导”和“学习”的相辅相成,形成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良师益友的导学关系。严格按照“5 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多做,来指导每一位学生的科研学习,小到 PPT 的制作,大到国家级课题申报书的撰写,每次修改都苛刻细致到近乎“过分”,小到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大到论文框架、创新观点,都手把手指导,在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完全理解并延续了导师们精益求精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团队紧跟国际前沿,已与国内外多所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学生“走出去”,邀请国内外学者交流合作,为研究生提供优秀科研平台、提升团队国内影响力。

图7  实验室安全培训

  学术人文同修并进

团队注重培养研究生多元化发展,一直坚信, 一个团队的形象, 应该 是丰富多彩的、 生动活泼的 ,不应该去培养只会读书和做科研的机器,教 师也不应该成为只会教书的“匠人” ,而要成为智慧博学的典范 、多才多艺的 能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生心目树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 。为此 ,团队教师把握一切可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积极健康的活动 ,通过组织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独特天赋和个性 素质的发挥 ,提倡潜心学习和多看哲学法理的书籍 ,学习更加宏观的视界 看待问题 。疫情期间, 关爱每一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 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平台疏导 ,形成导学相携的育人氛围 。

图8  导师经验交流

图9  研究生课程思政研讨

图10  清明缅怀追思

团队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40 余项,经费 500余万元。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公开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5 项;在学研究生发表论文 15 篇。2016 年获中华医学会重点项目和省教学改革专项;2019 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团队近5年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

团队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团队近5年发表/出版高水平论文/著作情况:

团队近5年获奖情况:

目前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学期间表现情况:

近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博士情况:

近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工作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