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交互与体验设计研究生工资待遇  > 《设计》专访|王建民: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交互设计有着新的设计内涵和挑战

《设计》专访|王建民: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交互设计有着新的设计内涵和挑战

王建民,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软件工程),全媒体研究院智能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智能汽车交互设计实验室联合主任,同济-中科创达Kanzi Learning Lab合作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智能汽车交互、智能媒体。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港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等20余项。

“目前我们训练设计师已经不能仅限于在设计学、和艺术领域的训练,需要着重思考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计算机科学的渗透,因为我们做的大多数的设计,从产品设计、软件设计、新兴媒体设计等都与人工智能有着深刻的关系,交互已经不是仅通过人的感官与‘人造物’之间的交互,而是透过‘人造物’表面交互的与其背后机器智能的交互。”王建民教授认为,从这一机理出发,我们的设计师,不能仅限于学习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对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有着深入的认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加强自己与专业领域人员一起工作的能力。

《设计》:同济大学在数字媒体方面有哪些特色?

王建民:我所在的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涉及两个学科:新闻传播学科和设计学科,包含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广编、表演艺术,以及新闻、传播、广告等教学板块,在发展上我们强调艺术、设计、传媒研究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密切关联,致力于传媒与艺术学科、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与工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新媒体艺术、设计与传媒协作发展引领学院教学与科研的方向标,争做数字媒体教学、科研领域的领头羊。

学院密切关注城市、建筑、传播领域与设计、艺术学科交叉研究动态前沿,致力于探索艺术、设计、传媒与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型关系,揭示新媒体作为社会重要变革力量的基本规律。借助学院多学科的特征,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包含,影视创作、计算机动画与特效、数字音频、数字媒体交互与计算、网络服务设计、网络安全设计、信息可视化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借助新闻传播、媒介经济研究、媒介管理方面的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和科研。

《设计》:针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学院采取了哪些应对策略?

王建民: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一直秉持着以全媒体理念为导向,以新媒体艺术与科学融合为抓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特征的新媒体人才。同济大学媒体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是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媒体类创新实验与实践平台。中心秉持着“全媒体覆盖”的教学体系,以“新媒体艺术与科学融合”为教学理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开放实验资源共享与服务,是学院培养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技能的复合型、实践型、全站式传媒人才的重要平台,同时支撑同济大学特色艺术通识教育以及“双一流”学科的建设。

同济大学媒体实验与实践中心正式成立以来,发展是非常快的。体现在它作为学院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扮演了教学支撑的重要角色,还为研究型的教学提供了实验平台。根据学科设置和支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实验与实践三大系列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室架构,建设规划中的媒体实验与实践中心分为六大中心:融合媒体中心、未来媒体中心、智能传播、艺术与文化、通识实验教学、创新实践中心,实验室与专业教室共计94间,已投入设备的经费总额超过4000万元,约6034平方米,包含机房3个、基础实验室13间,专业实验室45间、专业教研室11间、琴房16间、影院剧场2间、图书馆2间、仓库2间。中心所产生的效应,在传媒与艺术学科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横三纵的媒体实验与实践中心“全媒体覆盖”的实验教学体系

2019年12月23日参加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获得《2019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领》

 《设计》: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哪些能力?

王建民:学院发展定位是:“全媒体覆盖”媒体传播理论与科学技术、创意设计相互打通、交融,聚焦新型主流媒体,侧重战略与传播创意与创新,走“内容、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跨界交叉融合”之路,全世界媒介生态的变迁和全球传播机制,媒介生态的转型亟须从理论研究上、人才培养上、教育理念上进行突破和创新!为建立新型主流媒体的国家战略输送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一直加强在新媒体实验、实习、创新方面的环境建设,媒体实验与实践中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媒体文化为主导,教学上以培养学生的媒体艺术与媒体技术原创能力为抓手,将“三M”(MediaCulture/媒体文化、Media Art/媒体艺术、Media Technology/媒体技术)理念渗透学院的各个专业,使专业之间互相支撑,优势互补,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坚固的专业学科群平台。

随着学院的发展,国际化的程度与发展趋势日益彰显,已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与数字新闻人才培养的新型基地,同时成为成果转化为社会文化产品的重要试验区,希望通过艺术与媒体结合助力大学迈向一流,助力培养一流新媒体人才。

2019年12月27-29日,陕西科技大学参加《双一流背景下动画专业与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

《设计》:这些年交互设计的整体发展情况?

王建民:从2000年左右开始至今已经20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交互设计进入国内教学、研究和产业实践的视野,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用户中心设计等思维和方法已经深入人心,嵌入所有行业领域发展中。

伴随着我国在技术发展、应用领域的创新,以及国内用户群体的培植,行业应用中也从互联网用户体验的跟随,到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的逐渐部分超越,到现在在很多行业应用领域的国际上领先。在教学体系中,我们的信息科学、软件学科、电子与通信、设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领域也逐步引入、借鉴和发展了用户体验和交互式设计领域的相关课程和科研。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5G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融合媒体等新型技术领域的发展,工业领域中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交互设计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9年“Chinese C HI”国际华人人机交互的大会报告

《设计》:智能化设备人机交互和产品的生态系统设计在智能化这一趋势下有哪些新的思维和方法,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王建民:人工智能不仅表现在计算机自身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上,也表现在交互的“界面”上,界面不仅是传统的被动信息输入、输出的呈现画面,也表现在内在的智能通过显示呈现在计算机各种外露行为和与人类交互过程中。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发现,计算机已经不在是传统的被动交互的设备,其行为变现也不在是单纯的根据用户的输入,产生直接的计算结果,人工智能使得计算机设备和系统,有了仿人和类人的思考能力,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并不单纯依赖于外部用户的交互输入,同时由于其自身有着智能的“思考”,可以自己根据场景的发展,进行态势感知的计算,作出自主的决策和判断,表现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