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考默写真题  >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阅读赏析题目汇编(答案版)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阅读赏析题目汇编(答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阅读赏析题目汇编及答案说明:1.本试题汇编了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赏析试题,有答案与解析,共96个;本汇编对各类试卷中不规范格式、字体、标点符号以及答案缺失进行了规范和补充。个别地方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结合太紧,无法拆开,只好放在文言文汇编里。题目编号从1开始,同一份试卷的此类题目编在同一题下。试题的内容未作改动。1.(2022年中考·北京卷)阅读《饮酒(其五)》,完成(1)-(2)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①”;诗的结尾,诗人已得“②”,却“欲辨已忘言”。(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车马喧 ②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意思是: 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 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 , 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2)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 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2.(2022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7分)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2)“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C(2)“风雨” “晴” 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 不论雨天晴天、 逆境顺境, 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的理解与分析。C.“竹杖芒鞋轻胜马” , 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冒雨, 从容前行, 以“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的轻松、 豪迈之情。 本项说法错误;故选 C。(2)题详解: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是: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回去吧, 对我来说, 既无所谓风雨, 也无所谓天晴。 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与朋友春日出游, 风雨忽至, 朋友深感狼狈, 但苏轼自己却毫不在乎, 泰然处之, 吟咏自若, 缓步而行。 “萧瑟” “风雨” 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 喻指作者仕途不顺; 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 可知, 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风雨(磨难) ” 定会过去 , “晴天(美好) ” 终会到来, 作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 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 性格开朗、 积极乐观的性格。3.(2022年中考·甘肃兰州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5.诗中农人秋季收获打稻场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场面平坦、霜后天晴、欢声雷动、昼夜不停的特点。【解析】“新筑场泥镜面平”意思是“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据此概括出:场面平坦;“家家打稻趁霜晴”意思是“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据此概括出:霜后天晴;“笑歌声里轻雷动”意思是“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据此概括出:欢声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意思是“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据此概括出:昼夜不停。4.(2022年中考·甘肃武威、定西、平凉、酒泉、庆阳、白银、临夏州7市统考中考卷)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的心境。(2分)(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孤独落寞(淡泊闲适)(2)示例1: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静谧之景;三四句由声及色,描写落日余晖映入深林,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示例2: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幽篁”“深林”“明月”与“独坐”“弹琴”“长啸”的人构成物我一体的一幅画面。示例3: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辛夷花绽开花蕾,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写辛夷花点缀寂寞的涧户,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整首诗展现一幅花开花落的画面。【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概括。《鹿柴》: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结合关键词“空山”“深林”“复照”可知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竹里馆》: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独坐”“人不知”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辛夷坞》: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短短四句诗,“发红萼”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寂无人”“开且落”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故横线上可填“孤独落寞”或“淡泊闲适”。(2)此题考查诗歌画面。诗中有画,指王维诗境优美,读其诗如置身画图之中:画中有诗,指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里富有诗趣。此题只需结合诗作,分析诗中体现的画面感即可。示例: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出了辛夷花在春天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又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仿佛得见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诗歌的画卷感十足。5.(2022年中考·广东省广州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找出诗中体现山西村民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阐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2)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解析】《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这一句体现山西村民俗。(2)本题考查概括诗句蕴含的哲理的能力。答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在本义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没有路了,忽然又出现了村庄,看到了希望,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启示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参考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6.(2022年中考·广西百色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2)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解析】总析:《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ABD.正确;C.有误,“浮云”比喻奸佞小人,这里比喻当时政治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7.(2022年中考·广西北部湾卷)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C.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答案】A【解析】“庐”是指简陋的房屋,并非专指草庐;“结庐”在此处是“居住”的意思,而非强调建造房子;“喧扰”也并非免除了,根据三四两句可知,只不过是心意使然罢了。故A错。8.(2022年中考·广西贵港卷)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第(1)~(2)小题。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2)词中运用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罪的典故。这里作者用“冯唐持节”(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之志。【解析】这是一首豪放派的词,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的下片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抒发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理解词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有误,上片侧重表现“形狂”,下片侧重表现“心狂”;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希望的到朝廷的重用,并希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9.(2022年中考·广西河池卷)诗词赏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从本词的 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2)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答案】(1)江城子 题材(2)“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解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苏轼的“狂”表现在他的行为和御敌报国的思想感情。(1)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和表达方式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答。这首词的作者是我国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2)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躇的英雄气概。10.(2022年中考·广西贺州市卷)按要求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的典故,表达 的感情。(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鸿雁传书思念故乡(2)示例1: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示例2: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解析】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1)本题考查写法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鸿雁传书”出自《史记》。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诗人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淡淡的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品析诗歌关键句的能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阔”,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11.(2022年中考·广西梧州卷)古代诗歌鉴赏。(2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娇儿踏被”“屋漏床湿”等情节,为后文蓄势。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答案】A【解析】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有误,应为: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体现“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故选:A。12.(2022年中考·贵州省贵阳卷)阅读后回答问题。寿阳曲①·_______(元代)马致远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②。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寿阳曲·_______(元代)马致远鸣榔④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注释】①两首诗歌均选自《元散曲一百首》。寿阳曲,曲牌名。②霁:雨停。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⑤撮:聚集。(2)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A. 边塞出猎江头怀古B. 山中别友晨起出渔C 山市晴岚渔村夕照D. 野渡新晴绿杨春晓(2) 两首诗歌都展现了美好的情景。第二首诗歌的情景中,有榔声、歌声,可能还有人们晒网时交谈的声音。如果第一首诗歌的情景中也有声音,哪两种声音最恰当?请简要描绘这个情景。【答案】(1)C(2)示例:流水声、鸟鸣声。雨过天晴,天空明净如洗,晚霞照得满天绚艳,山谷小溪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雨水洗濯过的山峦,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格外青翠,不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首,“花村外,草店西”写的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是“山市”。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五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因此,本首曲以“山市晴岚”作标题敢贴切;第二首开头两句“鸣榔罢,闪暮光”,说捕完了鱼,已是夕阳残照的时分了。第三句“绿杨堤数声渔唱”,承接上两句,渔人上了岸,把船系在绿杨树下,于是绿杨堤上就飞出渔人的歌唱声。第四句“挂柴门几家闲晒网”,说有几家渔家的柴门上,挂着鱼网,晒着。第五句“都撮在捕鱼图上”,这一句是总收全曲,说上面所写的“鸣榔罢”、夕阳残照、绿树系舟、堤上渔唱、柴门晒网等景致,都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捕鱼的图画。这捕鱼图,就是“渔村夕照”图;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雨过天晴,可知有流水的声音:根据“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可以想象有鸟归山林的鸣叫声。可围绕“雨过天晴,流水潺潺,群山铺绿,归鸟乱鸣”来描绘情景。如:仰望天空,天空明净如洗,晚霞又照得满天光华绚艳,流水潺潺,景色极为迷人。本来就很美的像是小镇屏风的山峦,经过雨水的洗濯,又在夕阳的映照之下,还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显得格外青翠,时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13.(2022年中考·贵州省黔东南州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3)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__。(1分)(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3分)剧本 题目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黄衣使者:(①)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②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 (1)根据情景,在①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1分)(2)根据情景,在②处填补人物对白(2分)【答案】(1)可怜(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或理解)。此处是“苍苍”意思是: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3)①示例:趾高气扬②示例:我的炭呀!我的命好苦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感情理解。《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根据题干“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提示,找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提炼出“可怜”。【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苍苍”有三种意思:1.灰白色:两鬓~。2.形容茂盛的样子:郁郁~。3.深青色:天~,野茫茫。根据“卖炭翁”中的“翁”是指年老的男子,结合“两鬓”语境,可知,“苍苍”应是“灰白色”之意,形容鬓发花白。【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补写。(1)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意思: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黄衣使者神态应是“趾高气扬”或“颐指气使”等。(2)根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意思: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此处应表现卖炭翁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示例:一千多斤炭呀,你们就给这么点?14.(2022年中考·贵州省铜仁卷)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首联抓住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形容词,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3分)(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破 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2)参考答案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参考答案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解析】【(1)详解】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详解】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15.(2022年中考·海南省卷)阅读古诗,完成(1)~(2)题。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本诗颔联运用了 和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2)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答案】(1)比喻对偶(2)示例: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16.(2022年中考·河北省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注]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分)(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17.(2022年中考·河南省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共4分)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1分)(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有明确观点,1分;分析合理,2分。共3分)18.(2022年中考·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卷)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共10分)【古诗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额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颔联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解析】第一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与“恨别“花溅泪”与“鸟惊心”分别对仗工整,可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溅泪”与“鸟惊心”把“花”“鸟”人格化,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问颔联中“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能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19.(2022年中考·黑龙江省牡丹江、鸡西地工区、朝鲜族学校卷)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问答入词,层层深入。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B.千古兴亡,往事悠悠。“悠悠”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话用典故,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魏蜀吴三国战事频发,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主和派的愤慨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词。C.“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赏析不恰当。“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意为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这句话用典故,实写史事,战斗场面一笔而过,并没有“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故选C。20.(2022年中考·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卷)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答案】(1)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2)示例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示例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11题详解】此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解答此题,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此句意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抓住“水、山岛”等景物,描绘出浩荡壮观的景象。示例:在这水波摇动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12题详解】此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丰富的想象”这个角度。诗歌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静有动。后面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运用想象,译为: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壮志。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一步描绘了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也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21.(2022年中考·黑龙江省绥化卷)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而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B.《送杜少府之在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2)两首诗中画出的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离别,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 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22.(2022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市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C.颈联以静观的视觉描摹江上的美景。诗人将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D.尾联笔锋突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答案】D【解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23.(2022年中考·湖北省恩施州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1)请你赏析“享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3分)(2)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案】(1)用“亭亭”表现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表现出松树的端正傲霜的本质。(2)不畏狂风严寒、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目的:以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24.(2022年中考·湖北省黄冈卷)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2)题。【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1)【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4分)(2)【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4分)【答案】(1)“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2)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 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25.(2022年中考·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等地卷)古诗赏析。秋霁①寄远杜牧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平芜:平旷原野。(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横” 写出了“烟” 的范围之广, 化抽象为具体, 渲染了缥缈朦胧的范围。 “直” 写出了“烟” 的劲拔坚毅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1)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答题思路: 把握诗句意思, 进而准确理解词语所修饰对象的某个特点。“横烟秋水上” 意思是广阔的烟雾在秋水之上弥漫着。 “横” 和“竖” 相对应, “烟” 本身是无形的事物, 用“横” 字赋予烟以具体的形态, 同时也写出了烟是大片大片的, 写出其范围之广, 大片的烟雾在秋水上弥漫, 营造了一种朦胧、 缥缈的氛围。“大漠孤烟直” 的意思是广阔的大漠上一束青烟笔直向上, 写出了烟的具体形态, 写出烟的劲拔的姿态,“直” 有坚毅、 正直的含义, 这里写出了烟的坚毅。 故“直” 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2)详解】本题考查主旨。题目“秋霁寄远” 意思是秋天雨停了, 天放晴, 写诗寄给远方的人。前三联主要是写景, 最后一联抒情。 “唯应待明月, 千里与君同” 的意思是只应该等待明月, 即使千里之外, 也和你共享同一轮明月 。 远隔千里, 共赏明月, 看出对对方的思念, 故这里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26.(2022年中考·湖北省荆州市卷)◆古诗文联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下面对《山坡羊·撞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聚”一“怒”,群山若动,大河有情,作者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B.一“表”一“里”,外写黄河,内写华山,生动表现潼关一带雄奇险要的地理位置。C.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表现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D.一“兴”一“亡”,词句警辟,目光深邃,深刻揭示封建社会颠扑不破的兴亡之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山坡羊·撞关怀古》的赏析。C.“望西都,意踌躇”中的“西都”即长安,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写出了作者看到长安从繁盛到荒凉的沧桑巨变,不由感慨横生。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而非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故选C。27.(2022年中考·湖北省十堰卷)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2)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答案】(1)A(“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错,“角声满天秋色里”从听觉方面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给人以悲壮之感。)(2)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ACD.正确;B.有误,“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霜重鼓寒”营造出浓郁的被撞气氛,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更突出悲壮的气氛”不对。故选:B。(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28.(2022年中考·湖北省随州市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忆邢惇夫①(宋)黄庭坚②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注释】①邢惇夫:原名邢居实,字惇夫,河南阳武人。曾随父居随州,年十九而卒。后人赞其“幼有俊才,名声籍甚,一时前辈皆爱之”。②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邢居实为忘年之交。(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句是写邢惇夫在随州生活时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B.第二句写随州的大好河山激发了邢惇夫的激情,其创作更加自如。C.第三句中的“白璧埋黄壤”暗指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D.第四句意思是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友情、亲情。(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示例: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邢惇夫的怀念, 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 对人生易逝的慨叹; 对随州的赞美)。【解析】【(1)题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D.第四句意思是: 更何况我们像父子一样的情谊, 结合“眼看白璧埋黄壤” 所指的“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 表达了作者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故选 D。【(2)题详解】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到随州更老成, 江山为助笔纵横” 意思是: 到了随州之后作的诗更加老成了, 相隔万里的江山让我思绪泛滥, 持笔纵横。 表达诗人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之情; “眼看白璧埋黄壤” 意思是: 眼看就要埋入黄土之中了。 表达诗人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和对人生易逝的慨叹之情; “何况人间父子情” 意思是: 想起这人间的父子之情, 无法侍奉父亲左右, 更加觉得悲凉。 表达诗人对邢惇夫的惋惜、 悲叹和怀念之情。 据此概括作答。29.(2022年中考·湖北省武汉市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都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D.尾联借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答案】 C【解析】C.“日照虹霓似” 写瀑布的色彩, 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 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 绚丽瑰奇; “天清风雨闻” 写瀑布的声响, 天清气朗之时, 本无风雨, 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 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 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 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 C。30.(2022年中考·湖北省咸宁市卷)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2)题。(10分)【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③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1)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B.甲词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轻气盛,统帅千军,割据一方,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2)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3分)(3)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4分)【答案】18、B19、“悠悠”意指众多、悠长,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究。(1点1分,答对3点即给3分。)20、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1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遗遗之情(1分)。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乡思(1分),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感(1分)。31.(2022年中考·湖北省宜昌市卷)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材料一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材料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请抓住“材料一”上阕中的几个关键词简析战场的环境和战争的烈度。(2)“材料三”中所说的“四面边声”在“材料二”中具体指什么?(3)积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