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考语文默写真题  >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

资源简介

13.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黄鹤楼》原文 诗意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三○。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⑤〔历历〕分明的样子。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⑦〔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⑨〔乡关〕故乡。2.文题解读《黄鹤楼》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内容。3.写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二、主题思想《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三、写作特色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受。后四句转而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由此引发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以日暮思归之情作结,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从而使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四、考点梳理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2.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答: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3.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答: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副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五、基础检测重点字词检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2、《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六、真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