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考语文选择题真题带解析  >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原卷版+解析版)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丘壑(hè) 呢喃(nán)目不窥园(kuī)B. 喷薄(bó) 薪金(xīn) 草长莺飞(zhǎng)C. 悄然(qiāo)抖擞( sǒu)刨根问底( páo)D. 主宰( zǎi)空旷(kuàng)语无伦次(lún)【答案】C【解析】【详解】C.悄然(qiāo)——qiǎo;故选C。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才,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B.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C. 规划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D. 大雁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向每个刚刚熔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答案】C【解析】【详解】A.就地取才——就地取材;B.砰砰——怦怦;D.熔化——融化;故选C。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022年5月4日次展,中国科考队向着珠峰峰顶提进。科考设备沉重,天气瞬息万变,高海拔造成缺氧……困难络绎不绝。但是科考队员们胸有成竹,不惧困难,最终在人迹罕至的峰顶圆满完成了综合科考任务。A. 瞬息万变 B. 络绎不绝 C. 胸有成竹 D. 人迹罕至【答案】B【解析】【详解】A.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本句用来形容天气变化极快,使用正确;B.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本句用来形容困难多,对象误用,使用不正确;C.胸有成竹: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本句用来形容科考队员们信心十足,使用正确;D.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本句用来形容峰顶少有人至,使用正确;故选B。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B. 随着返回舱4月16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C.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雪比赛项目,有滑雪、冰球等7个大项109个小项组成。D. 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答案】A【解析】【详解】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者“意味着”;C.句式杂糅,去掉“组成”或者把“有”改成“由”;D.搭配不当,在“劳动习惯”前面加“培养他们的”;故选A。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可以调素琴 素:不加装饰的B. 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C.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D. 衡于虑 衡:平衡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 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B. 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 舜发于畎亩之中 所恶有甚于死者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A. (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B. 因此,感动(他)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C. 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D.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B. 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C. 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D. 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答案】5. D6. A7. D8. B【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衡:平衡”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思虑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副词,都是“就,便”之意;B.助词,提宾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C.介词,从/介词,比;D.连词,表并列,无意义/连词,表转折,却;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动心忍性”在此处应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据此排除AB;“曾益”是一个词,“曾”通“增”,增加。据此排除C。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说法错误,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的是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乙]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①山川之美,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②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小园几许,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赵师秀的《约客》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 古来共谈②. 海内存知己③. 收尽春光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解析】【详解】第(1)小题要注意“谈、己、收”等字的正确书写;第(2)小题要注意先写诗作的题目,然后再默写全诗,注意“杨、与、郎、蛙、落”等字的正确书写。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传统节日知多少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乙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10. 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11. 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12. 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答案】10. 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11. 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12. 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甲文第②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可知原因之一是:传统节目习俗丰富;根据甲文第③段“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可知原因之二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根据乙文第②段中“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可知原因之三是: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分析。甲乙两文,都引用了端午的民谣,“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列举了端午的几中习俗,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同之处在于:甲文是说明文,用端午民谣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第②段),也说明了第②段中“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乙文是议论文,引用端午的民谣,引出“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进而引出论题“传统节目的‘打开’方式”。【1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意义的说明。甲文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说明了传统节日具有永恒的魅力,因此这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放在甲文结尾最合适。五、作文(60分)13. 一个句子,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语气助词,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它们可能会引发你不同的感受,让你回想起不同的经历。比如:①你来了。②你来吗?③你来啦!请在上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文章开头,独立成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答案】范文:你终于来了你来了。你终于来了,带着我们长久不能谋面将要褪色的友谊,带着融化冰雪的感动。记得去年寒假,和我住一个小镇的好哥们儿去了四川。突然间少了兄弟,有些孤独、失落,每天都发短信问他何时回来,而他的回答都是事情没忙完。终于在那天早上,他打电话来,说已经上火车了,估计明天就到宜昌。我心中要时燃起了希望,只要他回家了,见面就不远了。第二天我很早就起了床,打扫庭院,购买水果,准备迎接好哥们驾到。等待着那蜗牛般的时钟缓缓走到12点时,我终于按捺不住拿起手机,拨通了他的电话,“伙计,到家了没有?”“刚到一会儿。”“那你什么时候来我家呀?”“过几天吧,父母有安排,先要给亲戚拜年,其实我也想早点见你,可是……”“那好吧,来时要提前给我打电话。”“嗯。”我失望地放下电话走出门去,刺骨的寒风肆无忌惮地迎面刮来。天上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阳光,我那燃起的希望早已熄灭了大半。此后几天的等待,让我倍受煎熬,时常在窗前凝望,看有没有好哥们熟悉的身影。那天清早,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我立马接了电话:“小飞,我今天下午就来,准备迎接我啊!”寒暄几句后,我挂了电话,软绵绵的身体顿时充满了能量。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还让父母准备好饭菜,相聚的期盼如烈火般熊熊燃烧。等待的时间总是感觉漫长,我呆呆望着时钟,总感觉这钟坏了,走得太慢。终于到了下午,可这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一不久就铺上了层银毯。想着他到我家有一段山路,积雪了看不见路,容易摔倒,我只好发短息给他:“天冷,雪大,路险,算了,别来了。”放下手机,失落地望着窗外那好像盖在我心头的雪,相聚的希望算是彻底被雪水浇灭了。到了傍晚,大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火炉旁的我依然觉到冷。我又给他发了短信:“天冷了,多穿点。别出门,小心在外面感冒了。”我刚放下手机,就收到回信:“你要是知道关心我,就快来给我开门,外面好冷啊!”我半信半疑地去开门,天呀,那久违的人影出现了!我冲出门,把他扯进了屋。走到火炉旁,无限感慨地说:“你来了,你终于来了!”拍拍他身上的积雪,也拍掉了郁积在心头的积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情景作文写作。第一,审题立意。结合题目进行分析,题干中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合和语气词,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和情感,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感受回想自身经历进行写作。对比三个句子,句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你”的内涵理解是比较丰富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景、情、理等。写作时可以关注社会发展、时事热点、身边人事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成长所获,进而对“你”的指代对象和意义内涵进行挖掘。另一个关键词是三句中的“来” 可理解为“到来”,写作时要写出有意义的“到来”,值得书写的“到来”,如初中课本中经典的“到来”: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海伦·凯勒的一生,紫藤萝瀑布的到来激励了宗璞的前进的脚步,迅哥儿的到来,双喜、阿发欢呼雀跃……如此多经典的“到来”,写作时都可以参考以作为自己创作的启发。第二,选材构思。明确可以创作的内容后要注意三个情境的区别,是“了”“吗”“啦”三个字,更是“。”“?”“!”三个标点符号。助词和标点符号背后提示了文章开头的三种不同的情绪。“你来了。”是陈述语气,平淡中可含蓄委婉的深情;“你来吗?”是疑问语气,可以是关心期待;“你来啦!”情绪高昂,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在选材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回忆,选取能与其情感吻合的素材进行写作。选取素材后要注意在写作时需要交代清楚是什么人、事、物等触发了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又让自己有怎样的感触,进而升华主旨。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黄庭坚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选自《全宋词》)14. 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15. 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答案】14. 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15. 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作者心理的分析。本词的下阕抒情含蓄委婉。“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到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中,享受自由安适的归隐生活之意,意味无穷。【15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词内容理解。本词上阕,描述了渔翁生活。“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意思是: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可见本词的“渔翁”是生活悠闲自得的隐居者。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礓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因此,“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志不在鱼,而在于政治追求,是想在国家大事方面有所作为的人。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海峰先生传[清]姚鼐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如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当康熙末,方侍郎苞①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②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⑤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板,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节)[注]①方侍郎苞:方苞。其官至礼部右传郎。②韩欧:韩愈、欧阳修。③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④教谕:县学教官。⑤海宁:地名。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即知其意而善效之效:模仿B. 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 名:名望,名声C. 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视:同“示”,给……看D. 徒夺为文力 夺:改变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2)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18. 作者给刘海峰作传,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方苞?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16. D17. (1)(刘海峰)于是游历天下的好山水,写歌诗,自己表现自己的心意。(2)我想要略为删削编次它们,合成集子,没有完成,于是编写了他的传。18. ①写名重京师的方苞对他极力称赞,来衬托刘海峰文学才华之高,交代他闻名天下的原因,又与他科举不顺形成反差,突出他人生失意;②写方苞专治文章不作诗歌,以突出刘海峰诗文兼善的难得,引出对他杰出才华的赞美。【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句意:白白地耗损了写文章的力气。夺:剥夺,削除。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因,于是;历,游历;发,表达。(2)重点词:删,删削;次,编次、编写;就,完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作用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