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考历史真题卷  >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请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3.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1. 西安半坡遗址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A. 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 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 依靠食物采集为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种植粟,也就是出现了原始农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C项正确;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半坡先民用火情况,排除A项;打制石器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但不能作为定居的依据,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半坡先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粟的遗存并不能推导出半坡先民依靠食物采集为生,排除D项。故选C项。2.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A.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 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C. “推恩令”的实施 D. 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知,建立郡县行政体系有利于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安抚蜀民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A项正确;光武中兴时的皇帝是刘秀,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施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 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这反映出唐朝()A. 文化交流的频繁 B. 民族交融的盛况C. 对外交通的发达 D. 开放包容的气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可知,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人都可以在长安生活、经商甚至在朝廷中任职,充分反映了唐朝对外来人口的开放包容,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材料中不仅仅涉及的是民族交往,还涉及国家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没有提到对外交通的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4.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其目的是()A. 解决倭患 B. 强化皇权 C. 增强国力 D. 发展科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B项正确;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倭患形成于明朝中期,排除A项;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增强国力不是其目的,排除C项;明代科举采取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 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引发上述事件的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可知,材料反映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因此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C项正确;《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天津条约》《辛丑条约》并没有割地的规定,排除BD项。故选C项。6. 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这一探索指的是()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这说明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性,19世纪末期,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积极宣传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的思想,为实现“立宪之梦”,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 探索了武装革命的新道路 D.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和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表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抗战的有关情况,排除B项;发动南昌起义探索了武装革命的新道路,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A项。8.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这反映出当时()A.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B.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和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正确;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从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开始,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排除B项;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地主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9. 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古典作品过程中,形成了古典希腊罗马著作的译本体系。这些古典作品又为近代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A. 传承了古代文明 B. 推动了民法建设C. 建立了封建制度 D. 形成了地域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古典作品过程中,形成了古典希腊罗马著作的译本体系。这些古典作品又为近代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可知,拜占庭帝国为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作出贡献,并为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体现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传承了古代文明,没有体现推动了民法建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传承了古代文明,“建立了封建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传承了古代文明,没有体现形成了地域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0. 近年来,中欧班列已成为联通欧亚大陆商贸的重要通道,它给铁路沿线国家带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