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考古学概论考研真题及答案大全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一、学分与学时

3学分。总54学时(学期课,54学时)。

二、授课对象

历史学专业、城市文化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生。

三、教学目的

中国考古学概论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考古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中国考古学的科学性和方法论特别是考古学区系类型学说的理解。并能够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和运用考古材料,运用考古成果研究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 48学时(一个学期)。

2.课堂讨论: 每学期 1— 2次。

3.课外作业: 每学期 1— 2次。

4.教学参观: 一学期2次,

(1)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通史的原始社会至先秦)。

(2)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

5.课外辅导:每周1次。

6.其它教学环节:播放教学录象、教学考察等。

7.复习考试: 6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努力获取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信息;

3.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期中考试、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有3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采用闭卷、笔试;有条件时,可增加口试。

七、教学内容

中国考古学概论                              ( 48学时)

概论                              ( 9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考古学和考古学文化的定义,考古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手段以及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  概论                       ( 9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考古学和考古学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命名方法以及考古学独特的手段和方法论。同时了解考古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第一节  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一、  考古学的定义;

二、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三、  考古学的研究作用;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

一、  考古学文化的定义;

二、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三、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第三节  考古学时代的划分            ( 2学时)

一、  按生产工具质地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划分;

二、  按社会发展的性质划分;

三、  按历史阶段的顺序划分;

第四节、考古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手段     (3学时)

一、  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文化因素分析、区系学说、运用考古材料复原古代社会面貌。

二、  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材料的整理和研究。

第五节、考古学的分支。

第六节、考古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七节、考古学文化年代的确定

一、  相对年代

二、  绝对年代;

第八节、自然环境对考古学文化的影响。  (1学时)

参考书目:夏鼐:《考古学》;俞伟超:《考古学是什麽》;侯毅:《面对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第二章  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6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中国考古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古代金石学、近代考古学和新中国考古学,以及各个阶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点掌握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环境和根本原因。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1学时)

第二节          近代考古学的传播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2学时)

第三节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            (1学时)

第四节          新中国考古学的成就。                (2学时)

参考书目:俞伟超:《考古学是什麽》;《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第三章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                (3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掌握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的依赖关系,以及旧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别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  人类的产生;

二、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概述;(1学时)

三、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学时)

四、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五、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学时)

参考书目:王幼平:《中国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张森水:《中国旧石器考古》。

第四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6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成果,掌握中国不同地区新石器文化的特点。重点掌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和成果,特别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一、  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二、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

三、  长江流域和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参考书目:严文明:《新石器考古文集》;

第五章 、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6学时)

第一节          商周考古概论

一、  商周考古的特点;                (1学时)

二、  商周考古的分期;

第二节  夏代的考古学文化             (1学时)

一、  有关夏代的记载和传说;

二、  二里头文化和东下冯类型;

第三节、商代的考古学文化             (1学时)

一、  商文化的发现、分期和特征;

二、  商代的城址和墓葬。

三、  商代的青铜器、经济和文化艺术。

第四节、西周的考古学文化               (1学时)

一、  先周文化的探索;

二、  西周文化的分期和青铜器断代;

三、  西周的城址、建筑和墓葬;

四、  西周时期的经济和文化艺术。

第五节、春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1学时)

一、  春秋时期的墓葬和文化分期;

二、  列国城市的兴起和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第六节、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1学时)

一、  北方草原地区的青铜文化;

二、  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

三、  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

四、  江南地区的吴城文化;

参考书目:邹衡:《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侯毅:《山西通史·先秦卷》。

第六章、战国和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6学时)

第一节、战国时期的文化;                    (2学时)

一、  战国的经济和货币;

二、  战国的城址和墓葬。

第二节、秦代的考古学文化                    (2学时)

一、  云梦秦简和秦朝统一的措施;

二、  秦代的遗址和墓葬;

第三节、汉代的考古学文化。                   (2学时)

一、  汉代的经济和货币;

二、  汉代的都城遗址和墓葬。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文集》;林沄:《林沄考古文集》。

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3学时)

第一节、概述。                                   (1学时)

第二节、城址

一、  曹魏邺城;

二、  汉魏洛阳城;

三、  六朝武昌城;

第三节、墓葬。                                    (1学时)

一、  帝王墓葬;

二、  中原地区的墓葬;

三、  南方地区的墓葬;

第四节、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文化。               (1学时)

参考书目: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徐光冀:《南北朝考古论文集》;

第八章、隋唐考古                                   (3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历史概况。

二、  隋唐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动态。

第二节、隋唐的城址。

第三节、隋唐五代的墓葬和陶瓷;

第四节、隋唐五代的其它文化遗存。

参考书目: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宿白:《宿白考古学文集》。

第九章、宋元考古。                                (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概况‘

二、  宋元考古的重要成果和研究动态。

第二节、            宋元的城址。

第三节、            宋元的墓葬。

第四节、            宋元的陶瓷。

参考书目: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宿白:《宿白考古学文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