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学院就读研究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硕士导师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硕士导师简介

王新清,男,河南南阳新野人,1962年1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研究生院副院长。

工作简历:

1988年7月-1994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教师、北京市第十律师事务所(人大法律系办)兼职律师;

1994年9月-199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后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7年12月-200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2002年1月-2002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2年9月-2007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7年7月-2007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正局级);

2007年9月-2017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法人代表)

2017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

学术经历

1988年7月,被认定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助教;

1990年12月,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讲师;

1995年6月,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2001年6月,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2002年6月,被评定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81.9—1985.7,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学习;

1985.9—1988.7,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诉讼法专业研究生;

1995.9—2000.1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职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

2003.3—2004.1,中央党校第1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6.9.10—10.16,参加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的“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法国、德国团);

2012.11.16——2013.1.15,中央党校第59期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15.6,中央党校全国本科院校书记校长培训班第一期。

2015.10,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高校书记校长培训班。

2017.1,中共中央党校高校思政班(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书记校长、省级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局长落实中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培训班)。

2017.11.1-2017.11.10,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高校负责人党性教育培训班学习。

研究领域

专业研究领域: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学、刑法学;

工作研究领域:高校党建、高等教育管理。

社会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团中央青少年专业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荣誉奖励

1、1995年12月被宝钢集团授予“宝钢教育奖”;

2、1997年,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事局等六家单位评为“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

3、1998年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爱国立功标兵”荣誉称号;

4、2000年12月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

5、2001年7月被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授予“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6、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7、2002年9月高职高专教材《刑事诉讼法》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8、2005年9月主持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教学成果二等奖;

9、2006年主编的《刑事诉讼法》(远程教育教材)获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10、2006年度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

11、2010年10月获得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杜润生奖)---专著奖;

12、2011年3月2日,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性成果

法学代表性著作:

1、《市场经济中的律师和律师工作机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独著

2、《刑事诉讼法》(远程教育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3、《法律职业道德》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

4、《刑事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合著,本人是第一作者;

5、《刑事诉讼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6、《刑事诉讼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7、《证据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8、《刑事管辖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第一版。独著

9、本人主编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

10、《证据学》(第六版)陈一云、王新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0.

11、《法律职业道德》(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8月第二版;

1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程王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六版。

代表性法学论文:

1、《论对法庭秩序的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刑事制裁之探讨》,载《刑事法专论》(1998年1月)。

3、《进步中的缺陷——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护制度评析》,8000字。载《湘江法律评论》第二卷(1998年5月)。

4、《香港、澳门与内地的刑事司法协助》, 载《刑事诉讼法新解》〉(2000年11月)。

5、《论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刑事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法学家》2000年第6期。

6、《特别行政区刑事管辖权论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7、《特别行政区刑事管辖权及其与内地刑事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何超明、赵秉志主编,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澳门检察律政学会2002年9月出版。

8、《刑事诉讼中的合意问题——以公诉案件为视角》,《法学家》2003年第3期。

9、《刑事管辖权的国际转移》,载《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10、《技术推进与诉讼观念变革》,与李蓉合著,《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一期。

11、《略论刑事诉讼的功能》,与赵旭光合著,《理论界》2005年10期。

12、《论留有余地判处死缓案件——兼论判决结果的相对合理性》,与李征合著,《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二期。

13、《论刑事缺席审判》,与卢文海合著,《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

14、《刑事案件并案诉讼思考》,与李江海合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15、《刑事案件启动再审条件的分解与重构》,与李江海合著。《人民检察》2006年第7期。

16、《精英话语与民众诉求——对中国司法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与赵旭光合著,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

17、《论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过错》,与袁小刚合著,《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3月号。

18、《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学家---法学家的职业定位、使命和职业道德问题探讨》,与赵旭光合著,《湘江法律评论》第七卷,2008年12月。

19、《中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与赵旭光合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六期,新华文摘 2009年第五期转载。

20、《论司法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南都学坛》2010年第二期。

21、《技术侦查证据使用问题研究》,《证据科学》2012年第四期。

22、《非政府组织参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3、《英国恐怖主义预防和侦查措施法(2011)对构建我国预防性控制制度的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5。与李响合作。

24、《论刑事诉讼当事人辅助制度》,《中国法学》2014.5

25、王新清:“推动律师事业发展 促进法治建设进步”,载《中国律师》2015年9月。

26、《美国电子监控与情报搜集制度研究》,与李响合作。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1

27、《司法规律的三个基本问题》,与张瀚文合作,《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新华文摘》2017.13论点摘编《司法的基本规律》,780余字,《新华文摘》网刊全文转载。

28、《美国无罪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与张瀚文合作,《证据科学》,2017.6,第25卷,第三期。

29、《刑事裁判文书繁简分流问题研究》,《法学家》2017.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3转载。

30、《论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有之路——解决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矛盾》,《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1

31、《法律工作要立足科学臻于艺术》,《检察日报》2018.4.24 第三版

32、《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加强与规范》,《人民法院报》2018.6.24 第二版

33、《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3

政论、教育管理类文章:

(1)《积极引导、妥善应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2)《完善考核与监督,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4000字。《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6期。

(3)《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纲领》,1700字,《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六期。

(4)《当前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着力点》,《学习时报》2003年10月6日。

(5)《高校本科新生党员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中央党校《思想理论内参》(机密)2004年第1期。

(6)《铸造金色摇篮》——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报告,1500字,光明日报2001年

(7)《择优选用干部应坚持群众公认原则》,中央党校《思想理论内参》(机密)2004年第12期。

(8)《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搞好高校党的组织工作》,5000字。《北京高等教育》2000年第7-8期。

(9)《搞好高校组织工作的若干思考》,4000字。《北京教育》2002年第4期。

(10)《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四期,与李遵清、徐飞合著,约9000字。

(11)《中国高校新生党员问题突出》香港新华社亚洲论坛周刊情报中心、香港亚洲论坛周刊信息中心编印《高层参考》(机密)2004年第26期。约5000字。

(12)《解决中国高校新生党员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香港新华社亚洲论坛周刊情报中心、香港亚洲论坛周刊信息中心编印《高层参考》(机密)2004年第26期。约4076字。

(13)《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新思考》,《北京高校党建研究》2003年第一期。

(14)《大学本科新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亟待加强》,载《实践与探索》,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15)《努力提高党员素质,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载程天权主编《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17400字。

(16)《对惩防体系中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是与非》2006年第10期,4000字。

(17)《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与侯书栋合作。11000字。

(18)《用理性之光照亮青年人才的成长之路》,《光明日报》2012.5.8

(19)《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学习时报》2013.1.28,第5版。

代表性科研项目

1、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

2、2005年福建省林业厅、三明市人民政府委托课题——《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2005);

3、《法科学生司法能力之培养》,北京市教改项目(2009);

4、《刑事管辖权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1);

5、中国法学会(省部级)2015年度重点委托课题《法律文书写作教学改革研究》。

电子邮箱:wangxq@ruc.edu.cn

林维,男,浙江舟山人,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曾在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学习,挂职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提名首都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获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出版《刑法解释的权力分析》《间接正犯研究》等多部专著,主编《共犯论研究》《最高法院如何控制死刑》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司法专项、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国务院学位办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多家司法机构专家顾问,并任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等多个学术职务,兼任《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执行主编。

吴用,男,湖南武岗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创新工程首席教授、政法学院执行院长,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华司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破产法学会常务理事。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育部专家库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在《法令月刊》(台湾)、《UCLA PACIFIC BASIN LAW JOURNAL》、《月旦民商法》(台湾)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儿童监护国际司法问题研究》独著1部,参编、参著《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教材若干部。曾主持中华司法研究会重点课题1项,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理论课题1项,北京市科委课题1项,团中央课题2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国务院学位办课题2项。曾获荷兰政府“惠更斯奖学金”资助,赴荷兰莱顿大学法学院、海牙国际法研究中心访学。

电子邮箱:wuyifan01@aliyun.com

李卫红,女,天津人,法学学士及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理事、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曾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刑事政策学、刑事司法实务专题。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评论》、《政法论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独著《刑事政策学的重构及展开》、《经济犯罪热点问题研究》2部,独著教材《刑事政策学》(第二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合著《刑事司法模式的生成与演进》、《刑事司法裁判权的独立与受制》等3部,独立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团中央项目等。

电子邮箱:liweihong1965@sina.com

何庆仁,湖北潜江人,吉林大学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刑法学专业),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刑法学专业),曾于清华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出版专著《义务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部;参编著作《外国刑法各论(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5部;合译《德国最高法院判例·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译著3部;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环球法律评论》、《法律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过教育部、司法部以及中国法学会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得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王作富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奖项。

电子邮箱:heqingren76@163.com

秦一禾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

教授课程:外国刑法

研究方向:刑法学、日本刑法学、国际法学

秦一禾,女,山西太原人,法学学士及硕士(四川大学)、法学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北京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日本刑法学、国际法学。在《刑事法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出版《关于犯罪人引渡诸原则的研究》独著1部,《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日]村濑信也著)译著1部。

1995年至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就读;1997年至2004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就读刑法专业博士课程;2006年至2008年,在日本应庆大学访学;2008年至200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劳特派特国际法研究中心访学。

论文:

“拐卖人口罪若干问题探讨”《拐卖人口犯罪的调查与研究》伍柳村、周应德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拐卖人口课题新探”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9月版(其后被人大《法学》复印转载)

“关于中国引渡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建言”《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2002年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双方可罚原则的适用根据”《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2002年第1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为国际习惯法原则成立的实证过程-以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成立与否为例” 赵秉志・卢建平主编《国际刑法评论》第1卷(中国人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

“犯罪人引渡方式再探”《刑事法问题研究》赵秉寿・向朝阳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

著作:

《关于犯罪人引渡诸原则的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其他:

1.教育经历:

1990年-1997年 四川大学法律系就读,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5年-1997年 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就读

1997年-2002年 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就读博士课程(刑法专业)

2005年-2010年 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

2002年-至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

2006年-2008年 日本庆应大学访问学者

2008年-2009年 英国剑桥大学劳特派特国际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主要学术研究方向

就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刑法,所以学术研究的兴趣点主要放在刑事法学研究上。研读的书目主要是刑法、刑诉和犯罪学等。在读期间,主要参加的科研活动是1991年以伍柳村教授为首的「打击拐卖人口犯罪问题研究」课题组。1992年该小组在四川德阳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研究,本人参加了该调研工作。为该研究小组做出重要的研究拐卖人口的数据。1993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以「论拐卖人口罪」为题进行理论研究。该论文的一部分被录取在以伍柳村、周应德主编的「拐卖人口犯罪的调查与研究」一书中。

秦一禾从1997年以来,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作为日本著名的教授伊東研祐的指导下,研究日本刑法,并以比较中国与外国的犯罪人引渡法为中心撰写博士论文(《关于犯罪人引渡诸原则的研究》)。该论文在2002年底日日文完稿,全部书稿达80万字。同书稿在2007年已经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境内发行。对国际化进程如此迅速的国际社会,尤其是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讲,《关于犯罪人引渡诸原则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尤其该书中研究出的到目前为止在本领域非常重要的数据,更是对中国的引渡实践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2005年起作为国际法专业的博士生,在中国著名国际法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国际组织法,并以《国际法院管辖权》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并在2010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

电子邮箱:qinyihe878@163.com

苗鸣宇(1975-),男,河北任丘人,法学硕士及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诊所式法学教育、中国法制史、保险法。在《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人民司法》《青少年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实案型民商事法律诊所研究》《民事习惯与民法典的互动:近代民事习惯调查研究》等。主讲的《中国法制史》课程获团中央精品课程称号。

课题:

2018年承担科技部课题:“科研学术诚信调查处理规则”子项目;

2015年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课题项目:“法律组织对人民调解现代化支持作用研究”;

2014年承担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课题:“社会公共法律服务中社会组织的作用研究”。

论文:

“社区法律服务学习中青年‘法科生’的需求实现——以中青法律诊所的相关实践为例”,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7月号;

“保险法‘大修’凸显六大看点”,载《政府与法治》2008年11月号;

“从一起‘骗保’案看我国保险法与刑法的完善”,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指定管辖的合法性与必要性——以乌鲁木齐市的司法实践为视角”,载《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1月号;

“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及司法保护”,载《当代传播》2007年9月号;

“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的性质及其完善”,载《人民司法》2007年8月号;

“‘中国法制史’多媒体教学体会点滴”,载《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9月号。

著作:

《实案型民商事法律诊所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民事习惯与民法典的互动:近代民事习惯调查研究》,2008年5月出版。

电子邮箱:miao_my@163.com

周宝妹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法学博士

教授课程: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

研究方向: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

周宝妹,女,法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及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在《法学杂志》、《当代法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出版《劳动法要论》、《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以利益平衡理论为视角》专著(独著)2部。

论文: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研究》,《法学杂志》,2010年第2期

《用人单位的辨析及其法律调整》,《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社会保障法中的人——社会保障法被保障主体研究》,《当代法学》,2005年第1期

著作:

《劳动法要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6月版

《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以利益平衡理论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

电子邮箱:zhoubm2002@sohu.com

汤洁茵(1980-),女,福建漳州人。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2009年7月-2017年9月曾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200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分别获得法学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2011年在德国马普税法与公共财政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3)、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2017)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5)。现为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法、经济法和金融法。著有《金融创新的税法规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金融交易课税的理论探索与制度建构》(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Derivatives &Financial Instruments”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D413《经济法学、劳动法学》、《财政与税务》、《金融与保险》等转载。参与《民主视野下的财税法治》等10多部著作的编写。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金融交易课税的理论探索与制度建构——以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为核心”(201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变迁中财税法规范生成机制研究”(201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首都新经济形势下的一般反避税管理研究”(2015)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专著《金融创新的税法规制》一书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金融交易课税的理论探索与制度建构》一书获第三届中国法学会“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三等奖(2015)、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中国法学会第四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7)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电子邮箱:tangjieyin@163.com

姓名:张新娟

性别:女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职称:教授

职务:国际法教研室主任

学术组织

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北京市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

2005年入选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评审专家库;教育部专家库评审专家。

国外经历

2014-2015 获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完成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项目;

2008 受美国蒙大拿大学和南达科他大学邀请,与美国教授合作开设“国际商业与贸易法”和“国际法”课程;

2004.6月 赴德国MAX—PLANCK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参加首届国际学者论坛;

2001 赴MAX—PLANCK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作research fellow,进行《中国加入WTO及其法制改革》的研究,并就此作英文讲座;

2001.9 赴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发表演讲“中国加入WTO及其法制改革”;

2000 获“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资助,赴德国MAX—PLANCK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进行《欧盟法律体制与WTO法律体制的协调及其对中国法律体制的影响》项目的研究。

教育经历

1994—1997中国社会科学院 法学研究所 民法专业 法学博士(导师为中国社会

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家福研究员)

199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修)国际商业英语 成绩优秀 结业证书

1989 中国政法大学 研究生院 国际私法专业 法学硕士(导师为中国政法大学钱骅教授)

1985—1987中国政法大学 研究生院 国际私法专业 研究生班毕业

1981—1985中国政法大学 本科生院 法律专业 法学学士(导师为中国政法大学姚兆辉教授)

所获奖励

2010 《国际经济法》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精品课程称号

2006 《法学本科专业的考试改革——试卷库建设》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 专著《反倾销法律的理论与实践》,获2002-2003年度学院优秀著作三等奖

1996 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优秀教学奖和优秀教师奖

1995 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 非政府组织论坛 演讲:“城市职业女性婚姻家庭方面的新变化”,获本次大会中国组委会嘉奖。

1992—1995北方工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工资上浮一级

1991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部优秀教师

工作经历

2017.9— 现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16.9—2017.8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9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法教研室主任

1995— 2017.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主讲研究生课程:国际贸易法专、WTO法律专题;本科生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和法学英语

2008—2013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经济法专业硕士点负责人

2004—2007 法律系(现为法学院)副主任

1995参加泰国“青年工作者培训班”,获泰王国总理部长办公室和国家青年局证书。

1987—1995北方工业大学 经济法研究所

主讲:合同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和法学英语

1992 亚洲足球联合会万宝路戴拿斯杯足球锦标赛英语翻译(志愿者),并作为亚足联主席哈姆扎的中方陪同。

1990第11届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排球项目英语翻译(志愿者)。

发表作品

1、《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全译本导读,(翻译第四章“纺织品与服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第一版。

2、The RMB Exchange Rate Issue Under the WTO Framework,《中国法学》(英文版)2016年5月第3期。

3、《论GATT1994第20条的一般例外是否适用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1.3段》,(第一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4、《浅析多哈回合修订〈反倾销协议〉的“主席文本”》(第一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5、《国际经济法》(21世纪实用法学系列教材,本人撰写第八、十一章,约80千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6、《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册,本人承担第七章,50千字),法律出版社2008年4月修订版。

7、《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册,本人承担第七章,49千字),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修订版。

8、《WTO反倾销协议研究》(合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WTO法律大辞典》撰写词条30千字,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10、《国际经济法练习题集》编写30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11、《论国际私法中的法院地法倾向》(合著),《国际私法论丛----理论前沿、立法探讨与司法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12、《欧盟反倾销法非市场经济规则对策研究》(独著),《入世后“一国四席”热点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13、《普通法系合同法与侵权法导论 ── 法律专业英语必读(2)》(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14、《合同法》(注释本,Brian A.Blum著,张新娟注),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15、《 反倾销法律的理论与实践》(独著,20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16、《外商投资法律实务》(本人撰写60千字),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17、《欧盟反倾销法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独著),《法学家》2003年第6期。

18、《倾销的界定》(上,独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9、《倾销的界定》(下,独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20、《乌拉圭回合的反倾销法律》(独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1、《乌拉圭回合之前的反倾销法律》(独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2、《反倾销法律的基本理论》(独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

23、《重返关贸总协定—企业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对策》(独著,220千字 )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24、1993年11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关贸总协定讲座》,并发行6盘录音带。

25、《中华法学大辞典》(本人撰写4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第一版。

26、J·H·C·MORRIS:《法律冲突法》(本人翻译财产法部分2万字),中国对

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9月第一版。

27、DAVID M·WALKER:《牛津法律大辞典》(本人翻译法哲学部分3万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科研项目

1、《WTO之中国议题的挑战---人民币汇率问题纳入WTO 框架问题研究》,2013-2014年度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研究课题项目。

2、《WTO体制下贸易救济法律制度比较研究----WTO 、美国、欧盟/欧共体与中国的法律与实践》,2006-2009年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重大项目。

3、《反倾销法律比较研究》,20032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4、《中外法律制度概说—法学英语必读》,2002—2006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精品教材项目。

5、《国际经济法》精品课程负责人, 2006年4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立项。

6、《“非典”突发事件引发的紧急状态法律机制研究》,20032004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项目。

7、《中国加入WTO及其法律制度改革》,2001年 德国海德堡MAX—PLANCK 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项目。

8、《欧盟法律体制与WTO法律体制的协调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00年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

9、《我国在反倾销应诉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研究》,1998—2000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项目。

10、《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制与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1996—1997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项目。

11、《GATT及西方国家反倾销法对中国法律与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研究》,1992—199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2、《中国有色金属产品出口的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1992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项目。

电子邮箱:seasea_us03@163.com

李晓玲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法学博士

教授课程: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法

研究方向: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法

李晓玲(1979-),女,山东临沂人,法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经济法。在《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WTO框架下的农业补贴纪律》等独著2部,合著2部。曾主持中国法学会2010年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区域贸易协定(RTA)中的重大法律问题研究”,独立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WTO争端解决裁决的执行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瑞士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研究与统计司从事学术研究。

电子邮箱:linglan7@163.com

陈鑫(1976年1月),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研究员。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在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2006年11月任副研究员。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博士后访学人员。2007年7月至2017年9月,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工作;2017年9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作。2018年8月任研究员。

现从事法学教学工作,学术专长是民商法学教学与研究。著有《业主自治: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为基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专著。《侵权法的法益保护》、《物业服务收费制度的法律调整》、《论美国侵权法中的公共侵扰》、《“第三人休克损害”法律问题研究》、《对房屋共有和专有部分的若干看法》等论文。《中国物权法评注》、《中国物权法:原理释义和立法解读》、《不动产登记条例草案建议稿》、《物权法的实施》、《债法》等合著。译有:《公共侵扰与大规模产品侵权责任》(独译)、《侵权法的统一:共同过失》(合译)。

治学心得:坚持是永久的享受。

电子邮箱:13810098597@163.com

于晶(1963-),女,吉林长春人,法学学士及硕士(吉林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婚姻继承法、公司企业法。在《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亲属法原理、规则、案例》等合著3部。

论    文: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家庭暴力防治研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5)

《未成年人财产处分权行使之探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11)

《公司法定代表人制度探究》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离婚纠纷中离婚自由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适用》 中国青年研究 2013(10)

《代孕技术合理使用之探究》河北法学 2013(9)

《论我国未成年监护人监督机制的建立》》中国青年研究 2012(9)

《订婚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冲突的实证研究》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1)

《我国登记离婚制度的完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5)

《离婚及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法律保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1)

《完善我国的协议离婚制度》 行政与法 2000(2)

《重构我国的夫妻财产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1(1)

《构造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河北法学 2000(4)

著    作:

《婚姻继承习惯法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3

《亲属法原理 规则 案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7

《以案说法(新版)婚姻家庭法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学会理事.中国检察学研究会未成年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妇女法学会常务理事。

电子邮箱:jingyu6301@gmail.com

梁鹏教授、研究生导师

法学博士

教授课程:商法、保险法、公司企业法

研究方向:商法、保险法

梁鹏,男,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都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商法学会理事、中国保险法学会理事。在《环球法律评论》、《法学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出版《保险人抗辩限制研究》《评论与反思——发现保险法的精神》等专著,译著《美国保险法》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主要论文:

《年龄超限之保险合同的法律规制辩谬》,载《保险研究》2018年第6期;

《“禁止诉追保费规则”之适用范围》,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年第1期;

《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之研究》,载《保险研究》2017年第4期;

《年龄不实之保险合同的法律规制》,载《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人寿保险不丧失价值选择制度之构建》,载《法律科学》2016年第6期;

《保险合同复效制度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5期;

《候保期间事故赔付之探析》,载《法学家》2011年第2期;

《论英美保险法禁止反言规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2期;

《新保险法施行下的说明义务履行》,载《保险研究》2008年第7期;

《论作为自然法的商法》,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保险法合理期待原则研究》,载《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主要著作:

《保险人抗辩限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国保险法》(译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电子邮箱:liangpengyc@sina.com

张小勇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法学博士

教授课程:知识产权法、民法

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民法

张小勇(1974-),男,甘肃平凉人,法学学士及硕士(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民法。在《法律科学》、《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独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意大利罗马)访学学者。

主要论文:

Access to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and Benefit-Sharing in China: Legal Framework, Current Practic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Review of European Community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Vol.21, Issue 2, 2012.

《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研究》,载《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5期。

《我国学位论文交存制度之检讨与完善——以著作权保护为视角》,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0期。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保障》,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与知识产权》,载《专利法研究2008》。

《植物遗传资源国际交换的新规则》,载《中国种业》2008年第8期。

《我国〈专利法〉认可遗传资源来源披露要求研究》,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我国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立法研究》,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

《印度遗传资源立法及启示》,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载《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6期。

《不动产物权登记若干问题之探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作品出租权探析》,载《著作权》2001年第2期。

著作:

《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电子邮箱:cgiarxyzhang@163.com

关淑芳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法学博士

教授课程:民法总论、民法分论、物权法

研究方向:民法、物权法

关淑芳(1971-),女,河南三门峡人,法学学士(郑州大学)、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及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民法学分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法、物权法。在《当代法学》、《清华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独著1部,合著5部。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商法律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规范分析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法规范论:类型及其配置》等项目的研究。

论文:

论医疗过错的认定,《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论我国立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物业管理合同的性质及其法律适用,《当代法学》2007年第4期

物权变动中交易安全保护策略的立法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预告登记制度探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论合同法中的返还利益和信赖利益,《南都学坛》2010年第1期

著作:

《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重要项目:

除进行我院院级科研项目《物业管理立法中若干疑难问题研究》、《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在研)外,还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商法律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规范分析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民法规范论:类型及其配置》、中国移动《客户通信服务合同》项目的研究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会员;北京市民法学会会员

电子邮箱:guanshufang@126.com

孙远,男,1977年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师资库专家。2013-2014年挂职担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二处副处长。

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共3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参与多部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及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一般项目4项。

2011年被授予中直机关第七届“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1年获中国法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15年获第十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二等奖,2018年获第二届“首都法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电子邮箱:nauynus@sina.com

姜丽萍,女,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律师协会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民事诉讼法学、律师与公证实务、民事案例研习、法律职业伦理学、诊所教育。曾出版专著、合著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出版的专著有:中西法律思想源流解读;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研究。出版了民事诉讼法学教程教材。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从正义角度解析民诉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民事诉讼程序多元化与宪法诉讼程序的选择;隐私风险:摄像头进入出租车;试论我国民诉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试述民事再审程序立法之利益考量;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应有的作为;试析成人诉讼架构下少年当事人权益之保护;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研究;试析民事诉讼鉴定证据;试论民事诉讼立案审查标准—兼论《民事诉讼法》第122条的理解与适用等。

参加的媒体活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法治视界》、《夕阳红》节目;《凤凰卫视》专家访谈;《搜狐网》、《新浪网》等现场直播或访谈活动;《法制晚报》专家访谈;《中国妇女报》专家访谈;《北京科技报》专家访谈。最高人民法院《法治天下》栏目访谈嘉宾等。

参加过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有:马航事件诉讼律师团的公益律师服务;代理了数起法律援助案件。

电子邮箱:jlp18650966@sina.com

门金玲(1969-),女,河北邯郸人,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证据法、法律诊所教育。

在《政法论坛》、《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独著《侦审关系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主编《刑事辩护实务操作指南》(法律出版社出版);第二主编《刑事辩护:策略、技术与案例》(法律出版社出版);参与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危害社会行为制裁模式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北京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关于取保候审制度改革及辩护律师作用扩大》课题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首都出租屋及外来人口管理》等课题项目10余项。 

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参加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中心第二期博士班,研习期间曾访问东京大学、东京理工大学。

主要社会兼职:西北政法大学高级刑辩研究院副院长

电子邮箱:menjinlingpku@163.com

李静(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证据法、法律文书写作。在《政法论坛》、《求是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独著《证据裁判原则初论》、《法律思维训练与法律文书写作》,参著3部。

海外访学、交流经历:2005年9月-12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访学;2010年4月-5月、11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

电子邮箱:jingli0088@163.com

王莉君教授、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

法学博士

教授课程:法理学、比较法学、西方法哲学

研究方向:法理学、比较法学、西方法哲学

王莉君(1974-),女,河南洛阳人,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现任法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比较法学、西方法哲学。在《法学家》、《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权力与权利的思辨》、《比较法学基础》、《法律规范研究》独著3部。

2005年11月,《权利义务的确定与分配是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文获“中国法学会优秀论文奖”;2008年3月,《实行行为机能论》一文获“北京市法学会2007年优秀成果奖”。

论文:

《从个人主义权利观念到整体主义权利观念——黑格尔权利思想探微》,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

《论权力与权利的一般关系》,载《法学家》2003(5)

《论凯尔森纯粹法理论的基本概念》,载《政法论坛》2003(6)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刑事法院与国际法治》,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冬季号)

《传闻规则研究》,载《法大评论》2004年卷

《法学基础范畴的重构:对权利和权力的新思考》,载《法学家》2005(4)

《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的和谐社会建设》,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2)

《文化认同与普遍人权》,载《政法论坛》2009(4)

著作:

《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比较法学基础》,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电子邮箱:wanglj9641@hotmail.com

马岭,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曾在《法学评论》、《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当代法学》、《法学杂志》、《领导者》、《战略与管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百余篇,共100多万字,代表作为“宪法解读”三部曲:《宪法原理解读》、《宪法权利解读》、《宪法权力解读》。主持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宪法实施制度的改进和完善”(2015-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监察委员会体制与机制研究” (2017-2019年)。

电子邮箱:malingmaoyi@126.com

伏创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能源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师从姜明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法、核能法与教育法。曾为我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法律所访问学者,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法学院公派访问学者。

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政治与法律》、《法律适用》、《行政法论丛》、《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法学会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十余项。著有《核能规制与行政法体系的变革》,主译《欧美比较行政法》。

主要代表作:

《核能规制与行政法体系的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

《行政程序法典化研究》(参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9月版;

《强制预防接种补偿责任的性质与构成》,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4期,CSSCI来源期刊;

《高校校规合法性审查的逻辑与路径—以最高人民法院的两则指导案例为切入点》,载《法学家》2015年第6期,CSSCI来源期刊;

《行政判断余地的构造及其变革》,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CSSCI来源期刊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风险规制领域行政规则对司法的拘束力》,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北大核心期刊。

电子邮箱:fuchuangyu@aliyun.com

柳建龙(1979-),男,福建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基础法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警察法治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最高人民法院国家责任研究基地研究员。

在《法学家》、《环球法律评论》、《清华法学》、NUJS Law Review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以印度为中心》(独著),译著2部(合译1部)。

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资助赴印度西孟加拉国立法科大学访学。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和国际法研究所奖学金赴该所从事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2015年4至8月,德国洪堡大学法学院访学。

电子邮箱:liujl_ruc@163.com

程 捷,生于1980年7月,湖北武汉人,2002年获武汉大学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武汉大学诉讼法学硕士学位(刑事诉讼法方向,导师为蔡杰教授),200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法学博士学位(刑事诉讼法方向,导师为甄贞教授)。2008年3月-2008年6月曾在台湾大学法律学院从事访问研究(合作导师为林钰雄教授)。2015年3月-2016年3月曾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Helmut Satzger教授)。2012年-2015年曾兼任《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社编辑。2012年至今兼任北京市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2016年5月至今兼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研究专长: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少年刑法、司法制度与改革。

开设课程:刑事诉讼法、刑事法律诊所、外国刑事诉讼法专题

研究成果:

一、论文

1.《是递书传法还是干预司法?》,载《法学家茶座》(总第48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版,pp100-105。

2. 《我国检察官客观义务的抑制因素及其对策建议》,载《法制日报》2015年10月21日

3. 《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履行》,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4. 《《日本少年矫治体系的历史嬗变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4.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福利内涵及其窘困—以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为中心》,载《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10期。

5.《未成年人作证规则之检讨—以刑事证据法为视角》,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6.《公诉案件举证责任分配的误区与对策—修改后第四十九条之评析》,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7.《论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之迷思—兼谈二元分配方法论的提倡》,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4期。

8. 《徘徊于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之间—刑事被告人补偿制度之提倡》,载《政法学刊》2012年第3期。

9.《论刑事补偿责任的归责基础与成立要件》,载《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0.《少年被告人刑事补偿制度之提倡:国家赔偿法》第19条第(二)项之检讨》,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4期。

10.《律师阅卷权的范围与界限—第34条之检讨》(与季理华合著),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1.《累犯裁量中的若干疑难问题》(与季理华合著),载《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2.《我国司法改革中的“重法轻检”现象之检讨》,载《行政与法》2009年第2期。

13.《我国检察改革的整体方法与布局设计》(与甄贞合著),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6期。

14.《论律师辩论背后的职业伦理》(与黄皓合著),载《中国律师》2008年第12期。

15.《我国刑事立法技术的反思与重构》,载《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戴玉忠、刘明祥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7月版。

16.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之现实困境与改革对策》(与肖伟合著),载《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7. 《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探讨》(与肖伟合著),载《法治论丛》2007年第1期。

18.《功能、要素与格式:起诉书制作检讨》,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1期。

19.《封闭与开放:裁判文书论理风格之类型化检讨》(与蔡杰合著),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

20.《青少年犯罪预警机制的理论阐释和路径探究》(与肖伟合著),载《犯罪与改在研究》2005年第9期。

21.《对我国刑事陪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与蔡杰合著),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2.《从制度背景谈我国应否移植辩诉交易》(与蔡杰合著),载《中国法学文档》(第3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二、译作

1.《少年参审法官:现状与改革》,(德)Martin Wassmer著,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年第3期

1.《德国法官法》(全文),载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编《域外法院组织和法官管理法律译编》(上册),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4月版,pp426-461。

2.《德国少年刑法论纲》,(德)Werner Beulke著,载《青少年法律问题》2017年第2期。

3.《刑事法的欧洲一体化及其挑战》,(德)Helmut Satzger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4.《美国诉杰克逊案 :法律规定陪审团必须对某类犯罪适应死刑是否违宪?》、《威瑟斯庞诉伊利诺伊州案:法律禁止反对死刑者担任死刑案件陪审员是否违宪?》,载《最高法院如何掌控死刑》(林维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版。

三、会议综述

1.《“中德少年司法与少年刑罚研讨会”会议综述》,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四、参编著作

2.《刑事诉讼法》(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程荣斌、王新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014年、2016年版,个人撰写并修订第21-26章。

2.《新刑事诉讼法疑难问题权威释解》(陈卫东、张军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个人撰写第2章、第7章。

3.《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研究》(宋英辉、甄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个人撰写第10章。

4.《21世纪的中国检察制度研究》(甄贞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12月版,个人撰写第15章、第16章。

5.《刑事二审开庭程序研究》(陈卫东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个人撰写第2章。

五、主持科研课题

1.青少年法律援助制度实效考察,主持中国法学会2015年部级研究课题,已结项

2..检察机关客观义务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主持中国法学会2013年部级研究课题,已结项

3.刑事证明责任分配困局与对策研究,主持教育部2013年青年课题,进行中

4. 走私犯罪主观要素证明机制研究,主持北京市法学会2013年课题,进行中

5.少年事件处遇模式比较研究,主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校级课题,已完成

6.当代青年状况与对策专题调研,主持团中央2016年委托项目,已完成

7.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机制与实证考察研究,主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已完成

六、获奖与受资助情况

1. 2014年入选“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2. 2013年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北京市教委资助)

3. 2013年获“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及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

七、域外学术交流

2010年10月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参加第8届世界诊所教育大会

2012年3月赴台湾政治大学参加“中国大陆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的内容与检讨”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

2014年3月赴台湾政治大学参加“中国大陆刑事政策变迁研讨会”,并作专题报告。

2014年6月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参加“中芬检察制度比较研讨会”。

2014年7月赴捷克帕拉茨基大学(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参加第12届世界诊所教育大会

2014年5月赴澳大利亚邦德大学(Bond University)短期学术访问

2015年1月赴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短期学术访问

2015年5月赴德国奥格斯堡大学(Universitaet Augsburg)参加第36届德国刑事法律人大会

电子邮箱:chengjie_1703@163.com

杨利敏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法学博士

教授课程:行政法学

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

杨利敏(1975-),女,浙江杭州人,法学学士及硕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学博士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在《北大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社会科学》、《法学》、《政治与法律》、《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评论70余篇。

代表作品:

著作:《公法与政制》(法律出版社,2014);

译著:《自然权利诸理论:起源与发展》(主译,吉林出版集团,2014)

论文:

《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2003)

《让司法审查回归“司法”》(2007)

《通过权利构造国家——英国中世纪国家构建研究导论》(2014)

电子邮箱:ylm2002@vip.s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