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考研资料  >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

吕骥通过《中国民间音乐提纲》,提出了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和一些具体要求,不仅推动着当时民族音乐研究工作的进展,而且对现在来说也不失其指导意义。延安时期的调研工作,摸索了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后来的民研工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建国以后广泛开展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工作,是延安时期的继续。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和普查工作全面展开,通过各种渠道,达到了空前规模。参与这项工作的除专门研究机构外,还有各地的文化局、音协分会、音工组、艺术馆、文化馆、艺术院校、文艺团体以及不同规模的会演大会。因此,从1949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各地都出版或油印了各种遍布民间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但如何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系统、更精确、更有价值,中国音乐研究所曾两次进行典型试验,准备从专业角度取得经验而进行推广。

第一次是1953年到山西专门搜集“河曲民歌”,第二次是1956年到湖南进行全面普查。前者是集中一点;后者是扩及全面。前者专门搜集民间音乐中的一个种类;后者普查民间音乐(在一个省)的一切种类。并且,作为一个专业的民间音乐研究工作者,他也必须深入生活,体验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了解它是怎样反映人民生活情绪的,这两次重点搜集、普查工作极有意义,取得了经验和成绩。《河曲民歌采访专集》与《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就是这两次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总结。

这两次工作都是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采取访问、录音、照像、笔录等方式,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然后“去芜取菁”“去伪存真”,选择比较好的作品,附以介绍文字、图片及普查报告或专题报告,编成专集进行出版介绍,其他未入集的材料,付之油印作内部资料保存。《河曲民歌采访专集》与《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可以说是全国千万种民间音乐搜集材料中的代表作。

自1949年以来出现了许多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论文,如有关于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族民间音乐的自身规律,以及民族民间音乐的音阶调式、乐曲形式结构、曲调发展规律、复调织体、配器原则等等,都是根据这些资料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这个时期,除研究广大汉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外,同时对各兄弟民族的音乐,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如西南一带苗、彝等各民族的山歌,西北地区内蒙等地的草原牧歌,广西地区壮、瑶、侗二声部民歌,西藏地区的歌舞音乐堆谢与囊玛,蒙族流行的说唱音乐好力宝,藏族流行的藏戏,蒙、苗演奏的乐器马头琴与芦笙,新疆哈萨克的弹拨乐,云南纳西族的白沙细乐,以至像《十二木卡姆》那样的多套大曲的整理与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研究现代民间音乐的同时,又与古代音乐研究相结合,因为现代民间音乐与中国古代音乐有着血缘关系,结合研究,可以纵观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发展的规律。

首先是中国的古琴(七弦琴)音乐,它保存着历代的重要音乐文献,如著名琴曲《幽兰》《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等,对这些极有价值的从六世纪以来就陆续记录并流传下来的著名琴曲,进行打谱、译谱、演奏、录音(制唱片)、汇集资料、探讨研究,是件极有意义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由于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先后在陕西、北京发现了唐宋以来流传在民间的乐谱,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乐谱当中,找到了认识姜夔词谱的线索,推动了有关唐宋音乐的认识和研究。经过深入发掘,又发现流传于18世纪、19世纪初写成订谱的《弦索十三套》,这是一部现存的唯一的多声部的合奏乐谱,它的整理出版,对于研究传统的和声、复调及发展新型的民族乐队合奏音乐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期以来,又发现了湖北曾侯乙大墓的古乐器,由于加强整理研究,发现“曾侯钟”的乐律铭文,反映出春秋战国期间我国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六十四件编钟按不同花纹分成几组,它们的共同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更引人注意的是不同组的编钟,在这基本七音之外又分别具有或同或异的变音。它们合起来又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的中心音域范围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怀疑先秦典籍中关于旋宫转调问题的记载究竟是真是假?究竟有无音乐技术上的实质性意义?现在从地下提供了确凿物证,书写出世界乐律史上的光辉一页。

全面展开,由今及古,就是1949年以后(特别是前17年)的主要研究特点。

今后,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观点来说,它的研究内容,应当是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为基础的。又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她包括了五十六个民族,因此,丰富多彩各民族的音乐都是我们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内容之富有和独特,是世界一般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还应当展开对于技术理论的研究。如:民族作曲的技术理论(包括音阶、调式、曲式、多声部及配器等);民族声乐演唱的技术理论;民族器乐演奏的技术理论;以至民族乐器制作上的科学技术理论等。

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古代音乐理论及世界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使之达到更高的水平。

未完待续

注:

[12]据阴法鲁考证,见《我们有优越的音乐传统》,195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13]王光祈:《东西乐制之研究》自序1924年,柏林。

[14]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副教授美籍华人梁铭越1978年12月5日在北京“谈国外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的一段评价,载《国外音乐资料》第七辑,人民音乐出版社编。

《万古文明的见证 • 高厚永音乐文集》

(高厚永|著)

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