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最高的学历为什么是研究生  > 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对“第一学历”的偏见?

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对“第一学历”的偏见?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不久前,一场关于“第一学历”的讨论,在舆论场发酵。

一名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学生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其列出的一名北大数学学院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这名学生据此称“招的老师水平不如深圳中学”、“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等。

此言一出,骂声一片。

不少人认为学生的观点过于偏激和浅薄,“英雄不问出处”,第一学历不应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签。

也有人无奈地表示,有单位在招聘时就会看你的第一学历,非985、211、双一流的学生连拿到入场券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也有人坚持,学历的含金量就是不一样的,既然大学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那“好大学”的身份就应该堂堂正正成为竞争优势。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第一学历呢?它真的很重要吗?

其实,教育部对相关问题的回复里已经明确表达了——没有“第一学历”的说法!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对“第一学历”问题进行回应。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明确指出,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不存在“第一学历”!所以这个话题大伙就别讨论了,都散了吧。

可是,舆论场里的大伙都散了,就业市场里呢?

用人单位依然设置“第一学历”的门槛,双一流大学的博士应聘者,依然可能因为本科“双非”的身份而被拒之门外。

高学历似乎不够用了,大家开始“卷”第一学历了。

甚至第一学历都不够用了,你的应聘信息得从高中填起。

难怪有人感叹,辛辛苦苦读完博士,才发现自己的命运其实在本科甚至高中时就已注定。

既然如此,你是不是觉得寒窗苦读没有什么意义?不如早早“躺平”,做一只咸鱼。

这不禁让小北想到,早在40多年前,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就提出这样一个犀利的观点:教育不是社会流动的阶梯,而是障碍!

他还认为,“学校对于学习来说是个极其无效的所在”,并且一个人在学校的成绩与其事业的成功与否也没有直接关系。

在《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这本书里,你还能看到很多令你惊讶甚至觉得可笑的观点,但读完后,又不寒而栗。

我们或许从这本书中,能得到对“第一学历”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