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全套!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全套辅导内容】

(1)精讲教材核心考点。按照教材篇章结构,讲解教材的重难知识点。

(2)串讲名校考研真题。通过分析历年考研真题,梳理命题规律和特点,分析名校考研真题出题思路。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全套讲师简介】

柏英杰,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专攻宋元明清文学及中国古代小说。曾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文学知识体系完整,基本功扎实,对于文学史脉络和学术热点方向皆有深入研究,具有多年考研辅导经验。

授课特点:脉络清晰,旁征博引,讲解透彻,深入浅出。深入把握教材又能传递学术前沿信息。

雷欣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学博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文学知识体系完整,基本功扎实,对于文学史脉络和学术热点方向皆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辅导培训经历。曾在各类期刊多次发表文章,并主持校级科研项目。

授课特点:思路清晰,旁征博引,注重方法,表现力强,把握考试重点难点。

张申平,资深中文系考研辅导名师,圣才教育独家授课老师,讲述中国文学史考研等相关课程,主修中国古代文学,曾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科研方面参与多项中国文学史研究课题。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授课特点:注重理论分析和文化阐释,善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注重扩大学生专业视野。

徐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高校讲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师从詹福瑞老师。多次进行自考、考研辅导等培训,具有丰富的讲课经验。在校报、一级刊物多次发表文章,《汉魏晋南北朝行体诗歌研究》、《行体诗歌的叙事性研究》,参与广东省项目“隐士居士录”等,有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储备。

授课特点:思路清晰,旁征博引,逻辑严谨,把握考试重点难点,突出考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一:

一、何谓“文学史”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里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占代汉民族文学史

二、中国文学史著作

中国学者所写的文学史著作,是20世纪初受了外国的影响才出现的。

林传甲,京师大学堂讲义《中国文学史》为具有代表性的滥觞之作。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分体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二:

三、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视角

文学演进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

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又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例如:

先秦诗歌与原始巫术、歌舞密不可分;

两汉文学与儒术独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不能不关注玄学、佛学

研究唐诗不能不关注唐朝的音乐和绘画;

研究宋诗不能不关注理学和禅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三:

四、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I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I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第六段:明嘉请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四:

五、中国文学演进中关注点

(一)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医素

外部因素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里环境的影响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诸子散文

汉末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建安文学

南北朝的对峙——南北文风差异

元代士人地位低下——元杂剧

明代商业经济荣——小说

(二)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五:

2.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各个朝代各有其相对发达的文体。

3.地域的不平衡。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

如建安文学集中于邺都;梁除文学集中于金陵。不同地域有不同文体,带有地方特色。如《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杂剧带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南戏带有突出的南方特(三)俗与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

《诗经》“国风”本是民歌,孔子整里,汉儒家幸为经典。南朝民歌引起梁陈宫廷文人兴趣,促成了梁陈宫体诗产生。

词在唐代是民间通俗曲子词,变雅。

宋元戏曲在市井勾栏瓦舍中演唱,适应市民口味。文人提高创作《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精致高雅的作品。

(四)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合

曹不《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里,铭妹(lei)尚实,诗赋欲丽。”

诗和赋区别: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奇兴,赋之用在炫博。—魏晋后抒情小赋是赋的诗化;初唐赋化现象,卢照邻《长安古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六:

(五)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撞

齐梁诗歌过分追求声色,初唐陈子昂疾呼恢复汉魏风骨,是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是推动盛唐诗歌达到高峰的因素之一。

唐韩和柳宗元反对骄文,提倡三代两汉的古文。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新文体。

宋代欧阳修、苏试等提倡和写作古文,确立了古文不可动摇的地位。

(六)文与道的离合

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汉后,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影响着

文学的演进。

文学突出儒家思想,如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文学流离儒家思想,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

唐以后文以“明道”、“贯道”、“载道”的论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视频网课七:

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见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国远古神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