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人民大学622真题  > 人大哲学考研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考研初试经验分享

人大哲学考研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考研初试经验分享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提醒:文章较长,且因为B站发帖格式的限制,我不得不将原先word中的脚注以()的形式在正文后补充,导致阅读的不顺,还望大家海涵!

人大哲学院于05.19公布了复试成绩,结合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被录取是没有问题的,考研这一仗算是打完了。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下考研经验,若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很欣慰。

在这开头我还要必须说明的是,鄙人近期一直在编著一个切合(其他院校可作参考)人大哲学考研的小书《人大哲学考研明要·中国哲学史分册》,这则经验分享的确带有宣传的目的在,虽然不止于此,我必须提前讲明这一点,以免“以分享之名行宣传之实”的虚伪。以下的内容,大部分来自小书中的前言与部分正文。

下面从四个部分来介绍,包括我的小书在内,主要是阐述中国哲学史,限于学识,暂不阐述西方哲学史,但会简单分享鄙人的西方哲学史、政治、英语的复习经验。

一、基本介绍

人大哲学院研究生考试,初试部分的专业课内容为①中西哲学史(622)②哲学专业综合(801)。

中西哲学史(科目代码:622)考察的是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上的重点人物、重点思想,譬如孔孟老庄、程朱陆王,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在后面分析真题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人大的出题是比较友好的,即题目比较集中,就在重点哲学家的重点思想上,鲜有例外。中哲4选3,外哲4选3,共需作答6道题,每道题25分。

哲学专业综合(科目代码:801)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十个硕士专业单元。考生须对照下表,根据报考专业要求,选择与报考专业对应的一个单元答题。也就是说,一张试卷上有所有专业的题目,你选择你所报专业的答,共6道题,选其中5道回答,每道题30分。801的题目较622会更有难度、更有广度。

报考学院 报考专业 考试内容

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院 中国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

哲学院 外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

哲学院 逻辑学(010104) 逻辑学

哲学院 伦理学(010105) 伦理学

哲学院 美学(010106) 美学

哲学院 宗教学(010107) 宗教学

哲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哲学院 管理哲学(0101Z1) 管理哲学

哲学院 政治哲学(0101Z2) 政治哲学

鄙人小书所要详细阐明的,是中国哲学史,即602中的中国哲学史部分与801的中国哲学单元。

二、整体复习计划1.参考书目

无论哪一个专业,人大哲学院都没有指定参考书,并不是难为考生,这样是合道理的。写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的著作可能有成千上百种,哲学通史也得有几十种,某个重要题目的论文可能有成千上百篇,各有其理,如何推荐?在某种意义上,你随便挑两本哲学通史认真读,读好了,或许就能考上!

但是,我们要考的是人大,试题是人大的先生出的,人大的先生们有其自己的思路与见识,其题目是由其自己的思路与见识发显出来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我们主要读与这些思路见识相近的著作、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

1. 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向世陵主编:《中国哲学智慧》(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陈来:《宋明理学》、《朱子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4. 罗安宪:《儒道心性论的追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 宋志明:《中国现代哲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前两本是哲学通史,且有互补的作用,两本加起来能覆盖绝大多数考试重点。《儒道心性论的追究》主要是先秦的重要问题,陈来先生的几本书都是宋明理学的,先秦和宋明是考试的重中之重。现代新儒家在801考过两年(16年、17年),我们的参考书是《中国现代哲学通论》。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比较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出,且鄙人尚在整理之中,在第三部分“真题解析示例”当中会有部分论文被推荐。

2.大致规划

要“由博返约”,多读几本书,同一问题看几种不同的讲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路,如此才能游刃有余。

否则,想走“捷径”,譬如背一背由学生拼凑起来的笔记,恐怕有些问题。他人的笔记,有他人的思路,是他人在其“博”的基础上“约”出来的,其所拼凑的每一个部分的背后,都有被其舍弃的、而作为这一部分的上下行文逻辑的内容,走如此之“捷径”实乃拔苗助长,若宋人然。

鄙人此书的意图,是帮助大家更有效地读书、读论文(主要是在应试的意义上,而不是做学问的意义上,当然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主要去学习教授们的作品,而不是鄙人的拼凑拙作。

首先,对中国哲学史比较生疏的同学,甚至有些零基础的跨考同学,先要把张立文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快读一下,不必读得太精,为的是对中国哲学史的整体面貌有个简单把握。这一遍是通读,对孔孟老庄荀,董仲舒、王充、有无之辨、名教自然之辨,程朱陆王,王夫之、戴震,进化论等要格外重视;对佛教、道教部分可简单了解。另外,现代新儒家中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也看一下,看宋志明先生的《中国现代哲学通论》。

其次,结合鄙人的真题分析,开始精度相关的著作、论文。这个过程是要去实打实地提升我们的学识,是我们学习专业课的主体部分。读书的过程,要摸索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使用电子设备做笔记,方便调整、改动。笔记我喜欢用“摘要与思考”的方式,一曰“摘要”,即摘要书中的论点,而不是长篇大论摘抄;二曰“思考”,有自己相关的思考会写在摘要旁边,写可以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电子笔记我常用“幕布”与“Xmind”,前者是极简大纲笔记,后者是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探索一下。灵活运用助你整理思路即可,无一定之规),做笔记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思路,单单地去看书很可能就看迷糊了,写写画画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同时也就是去厘清自己的思路。书看得多了,见识也多了,不断地把见识整理到自己的笔记中,内化为自己的,这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就是一个把书由读厚到读薄的过程。在这里,大家对我前面批判的“拔苗助长”学习法应该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