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专考试作文  > 1978年松阳那场中专考试

1978年松阳那场中专考试

1978年是中国农历“马”年,新年伊始就有万马奔腾之势。元月《人民文学》第一期,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2月16日《光明日报》、17日《人民日报》均破例用三大版全文转载,全国引起轰动;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3月31日闭幕式上发表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用诗一般的语言宣告:“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将神州大地撩拨得异常兴奋和激越。

在这异常兴奋和激越的时刻,广播又传来1978年高考继续进行的消息,和高考恢复的第一年一样,全社会沸腾,人人群情振奋,松阳、西屏也家家户户奔走相告,人人欣喜若狂。其时,我是下放“知青”,跟众多同伴一样欢呼雀跃、跃跃欲试,更是充满了兴奋和激越。

当年年初,我被派往东坞做水库,跟众多“知青”和“回乡青年”(户籍原来就在农村的青年)“社会青年”(户籍在城镇、留城未下放的青年)一样,激动的心情不能自己,但心里的阴影却很深重,那是因为高考恢复的第一年,万万没有想到不让我参加考试造成的。1977年11月,高考恢复,全社会沸腾振奋。下放插队为“知青”才半年的我,也跃跃欲试踌躇满志报考大学,然而,根本没想到有人暗中作祟,加上当时还比较“左”,导致公社不让我参加考试,平生第一次米水不进,三天三夜,在父母和兄弟的催促下胡乱吃了几口,就蒙在被窝里,先是大哭,以后就是饮泣,身心受到重创。

在我当时的心里,已经不是能不能考的事,而是今后“抽”不“抽”(意即回城)得上去的问题,恢复高考生起的一丝希望顷刻间又被掐灭,顿感前程渺茫,忧虑深重。由于受到“不准考”的重创,心里隐隐担心1978年参加考试的权利再会被剥夺,左托人右打听,获悉准能参加考试,激动之余可谓孤注一掷,被铺都没有拿,就回家进入到紧张的复习之中。

没多久,遂一中(即现在的松阳一中)的老师们,出于对高考恢复的拥护和对迎考学子的疼爱,也因为好多课程在“文革”期间,考生们都没有好好学过,文化基础很差,老师们完全是出于公益,当年4月中旬在一中校园开办了大学、中专补习班。当时全松阳区报名要求参加补习的人很多,年龄不一、水平也相差很大,鉴于此,先进行了初考,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成绩好的80余人分大学、中专两个班补习。我也报名参加了初考,各科成绩都还好,成为80多人中的一个。补习班于5月上旬开班,紧张补习了二个多月,补习期间,进行了多次摹拟考试,老师们就摹拟考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也帮助考生研究分析当年考试的形势和考试的重点。老师们教得很用心,参加补习的考生提高了很多,也普遍增强了自信。给我们上补习课的,大多是我在一中读初中时教过我的老师,如初中的班主任、教我数学的吴土松老师、教英语的杜炎坤老师、教化学的金喜民老师等等,至今我对我的老师都从内心里深怀感激。

当年报考的政策原来规定是“知青下放不足二年不能考中专,只能考大学”,因此,开始时参加一中大学补习班的很多,开班半个来月时,上面通知下来,政策规定有了改变,“知识青年下放不足二年可以考中专,由考生自行决定”,这个新政策由县教育局先下达到各区教办,再由区教办派人到补习班上向考生直面传达,好多下放不到二年的“知青”和“回乡青年”哪怕是“社会青年”,或想早日回城、或想跳出农门、或想往就学并由此就业,凡此种种是当时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当听到新政策传达之后,特别是好多下放不到二年原来准备考大学的“知青”二话没说,毅然决然改考中专,所以当年报考中专的人数大大增加。我也是这样,先是在大学补习班学习,听到传达后,未跟父母通气,当即就决定改考中专。当时,教过我初中、又在补习班上课的老师都为我惋惜,教英语的杜炎坤老师特地将我叫到他宿舍,劝我不要改考,说:“我们了解你,考上大学行的,大学跟中专是大不一样的,改考中专,以后要后悔的”。杜老师不很清楚许多下放“知青”的处境,更不知道第一年高考不让我参加的事,我跟杜老师说,不管怎样,我现在是先考上来再说。于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补习之中,心中也有强烈的自信,认为中专我都考不上,还有谁能考上?事实果然如此,考上了!

后来,我在遂昌县机关工作,曾听县里的同志说,1978年中专考试,全省是80多个人中考取1个,准确数据我无从得知,但参加考试的真如千军万马,考取的确是凤毛麟角,是不争的事实!

1978年的中专考试在高考(7月20日―22日)之后举行,时间是7月25日、26日、27日上午加试英语两天半。松阳区的考点设在遂一中操场边、大礼堂上首的二幢教学楼,12个教室就是12个考场,每个考场有20个座位,1人1张桌子,仅松阳区就至少有200多名中专考生,1978年的遂昌县有松阳、古市、靖居、玉岩、城关、新路湾、金竹、王村口、黄沙腰等9个大区,还有妙高、西屏、古市、石仓、大柘、石练等6个直属镇(公社),当然每个地方考生有多有少,但不会少于1000人。

1978年的中专考试由省统一出卷,共考语文、政治、数学和理化(并一张考卷,物理占60%、化学占40%)四门课,另外加试英语,但可以不考,如果参加考试不计入总分,作为参考。必考的四门课按初中、高中两部份内容计总分,满分500分,其中含附加题四科都是25分。

四门课考试分两天进行,还有半天是加试。25日上午考语文,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我写在东坞水库劳动的情景和感受,因为是亲身经历,写得颇为自得。下午考理化,26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政治;27日上午加试英语,参加加试的人寥寥无几,一个考场都还没坐满,当时主要是不计入总分仅作参考,更主要的是,前些年在校读书时,受“读书无用论”和普遍的“反正不出国,学什么英语”的影响,绝大部分考生自已知道英语不行,所以大多没有参加。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去参加英语加试。虽然我初中、高中时英语从来没有少于90分,且已经到能用英文写简单书信的程度。但在初二最后一个学期,本来学得很起劲的却松懈了,当时杜炎坤老师还批评过我,而我却振振有词地回答:“学什么英语,反正又不到外国去”,因此荒芜了。到高中时,一大半时间是在玩玩过的,曾教过我高中英语的孙士鑫老师认为我有好的基础,却没有坚持学下去很可惜,多次苦口婆心劝说:“学来的东西总是自己的,以后会有用的”,要我坚持好好学,而我受当时“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竟不听以致完全废了。当在中专补习班学习时,听说可以加试英语作为参考时,惋惜已经来不及,深感对不起杜老师、孙老师当年对我的苦口婆心。

四门课考完后,和考友交流、互对答案,觉得考得不很理想,自己估计总分不会太高,考上的概率不是很大。因此,考完后比较沮丧,在家休息了两三天,就回大队参加劳动了。

没想到,不久就传来了消息:录取分数线为280分!按四门课总分500分相当于一门课满分100分计算,280分相当于56.2分,按国家规定的达标性考试对读书成效的考量,60分才是及格,也就是说不用及格竟能上线。我总分有311分,四门课平均得分为77.75分,总分比上线还高出31分,竟属于“优秀”之列!听县里的同志说,当年全遂昌县上千名中专考生,成绩300分以上属于“考得好”才50来个人,按四门课总分500分相当于一门课满分100分计算,我才得62.2分,刚过及格就够上优秀行列,且还凤毛麟角,让人有些汗颜。当然,高考、中考和达标性考试不一样,是竞争性、选拔性考试,按总体水平来衡量取舍,不是按达标性考试来考量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同龄人都是“文革”中所谓高中毕业的,总体如此水准,足见我们这一代人受那个年月的摧残有多深!我对自己的考分并不满意,因为高中时几乎就没有好好读过书,除了物理有点难外,其他科目对我来说并不难,主要是激动带来紧张,造成不应该的漏了题、误了题而失分,本来还应该、也能够更高些,至少应该达到平均80分,达不到这个分数,我估计上不了线,没想到,四门课我平均还不到这个分数,竟是“考得不错”,位列优秀了,在欣喜之余总也觉得有些汗颜。

280分也就是体检线,够上的都参加体检。体检时间是9月3日,在松阳的遂昌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之后再进行政审。政审要先写自我鉴定,填在上线考生登记表上,那时每个人写的自我鉴定,都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行文色彩,政治用语比较多,表决心的话语也比较多,用现在眼光看,写的都有些可笑。在登记表的“该考生的政治表现情况”一栏,都必须由考生所在单位党组织写上评语,用语都是那个时代必须要有的话,尽管如此,那些话也就是“政审”的重要依据,某种意义上讲,可能决定一个上线的考生能否被录取。

1978年正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揭批查”的时候,因此,对上线考生的政审还是比较严的,除了审查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外,主要是对考生家庭是否在“文革”中有过劣迹或有反映较大的问题进行审查,如果有,上线考生就不予录取。但为了体现公正客观,尽量避免以往发生过的诸如陷害或类似整人的问题发生,上面明确有规定,对考生政治表现的评语,要跟考生见面,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问题,还强调必须在评语的末尾盖上上线考生党组织的大红公章,还要签上写评语领导的大名并注上时间,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语的客观和公正。

体检、政审过了之后,就可以填报志愿了。按规定上线考生可以填报五个志愿。由于“文革”的影响,丽水地区跟全省甚至全国一样初中师资青黄不接,初中教师十分紧缺,因此,恢复高考后,省委非常重视初中师资的培养。1978年7月,全省新建9所中等师范学校,其中丽水地区2所,即1975年9月就有的丽水师范龙泉分部,于1978年6月独立建校,校名定为浙江龙泉师范学校,之后于7月又创建了浙江遂昌师范学校。这些,考生当然全然不知道,所印发的丽水地区中专学校名录中师范类的只有丽水师范学校,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所有上线考生没有填写遂昌或龙泉的师范学校,而是填写丽水师范学校。

1978年全省中专考试上线,拟录取师范学校的,按地区分别录取,丽水地区的龙泉、庆元、云和(当时包括景宁县)三个县上线填报丽水师范的,大多录取在龙泉师范学校,而丽水、缙云、青田、遂昌四个县成绩好的也就是300分以上的,如果在“是否服从安排”一栏中填过“服从”的,大部分都优先录取在遂昌师范学校。我被录取在遂昌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唯一的781班。我数学考得最好,但在爱好一栏里填写过文学,可能是这样的原因,不然肯定录取在数学专业的1班或2班。

时下IT业发展迅速,在“百度”上键入“1978年考上中专相当于现在考上哪一类大学?”,即跳出“由用户老王解八字提供的知识”回答:“省属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一本大学,地属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二本大学”,考上遂昌师范学校属于后者。这当然不很具可比性,近乎调侃,但也多少体现了当年能考上中专确实不易的情况!

1978年9月下旬,全省分县公布大中专院校的录取名单,松阳区接到县里通知的名单之后,在西屏镇最热闹的地方――太平坊用大红纸张榜公布。当时,太平坊人山人海都在挤看,整条人民大街人头攒动,比拥挤的行日还拥挤。整个西屏镇、松阳区都兴高采烈,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相互祝贺、不亦乐乎。9月30日,我接到遂昌师范学校的入学通知,在以往的岁月几乎根本就没有过的喜悦和欢快,立时弥漫了全家、至亲和亲朋好友的心间。

按照当时的规定,“知青”下放未足三年“抽”上去,家俱等生活用品要拿回家的,须向所在公社交纳20元、给镇里的粮管所交纳300斤粮票,我如数交了钱交了粮票,办好了粮户迁移手续。1978年10月10日――一个十全十美的日子――我一路哼着欢快的“浏阳河”小调,到就办在家乡西屏的遂昌师范学校报到,终于跨进了学校的大门,结束了“知青”的日子,迎来了就学读书的黄金岁月,开启了全新的人生征程!

万人过独木桥,能考上录取的,当然喜气洋洋,而未能考上哪怕没有被录取的,沮丧的心情全社会也都理解和同情,在这理解和同情之中,心里头也隐约感受到《哥德巴赫猜想》和《科学的春天》带来的希望,已经出现在人生的地平线。

作者:徐进科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吴胜 时间:2018年12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