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世界史系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林志纯、丁则民、郭守田和朱寰等老一辈学者创建并发展起来的优势专业学科。1981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获批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点,1986年世界近现代史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入选全国高校重点学科。2000年,“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世界史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4年,因应学科发展需要,世界史各教研室合并更名为世界史系。2011年,国家调整历史学一级学科,东北师范大学成功申报了世界史、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科调整后,2012年8月,世界史和中国史学科又双双获批为国家人事部等部委设定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评估结果显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曾在国内高校取得过排名第一的佳绩。2017年,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中心更名为“东亚研究院”。2017年,世界史学科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世界史系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4人、外籍教授2人),副教授16人(外籍副教授1人),讲师9人。近年来,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暨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

世界史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早在1955-1957年,就在全国率先举办了有苏联专家参加的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亚洲史研究班,培养了刘家和、毛昭晰、刘文鹏、崔连仲等一大批著名世界史专家。世界史系教师主持编写的《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世界史纲》等教材,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国家首批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注重与中国史、考古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紧密联合与协同创新,为学界造就了一大批教学科研骨干。

近年来,世界史系教师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JAC)、《季刊日本思想史》(日)、《思想史研究》(日)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三联书店等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50余部,其中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3部。荣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林志纯教授的《日知文集》(著作)和韩东育教授的《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论文)同时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郭丹彤教授的《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译注》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世界史系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以及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11工程”项目、“马工程”高端教材编写等项目近百项。其中,“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汉译与研究”、“东亚史上的‘落差—稳定’结构与未来走向分析”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均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此外,世界史系教师还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

世界史系教师积极服务国家需求与外交战略,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服务国家文化战略需求。同时,世界史系注重发挥研究特色和地缘优势,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国际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