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上海袁鹿鹿医生的从业资格证  > 刷屏的「二舅」,感动了谁?由此而来的的感动和争议,都来自哪里?最后又去向何处?

刷屏的「二舅」,感动了谁?由此而来的的感动和争议,都来自哪里?最后又去向何处?

刷屏的「二舅」,感动了谁?由此而来的的感动和争议,都来自哪里?最后又去向何处?by ,at 29 July 2022, tags :二舅视频内耗感动精神点击纠错点击删除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似是不分 发表

丝毫不觉得感动,六十多岁开着三轮车,还带着八十岁母亲去做工。残疾证办不下来,奋斗一辈子积蓄就够买个小县城的房子,这是什么值得歌颂的事情么?

某些人看到这样一幕,就不会感到羞愧?

最终感动的,也只有那些不经世事的学生,这也是破站的主力用户。

等他们毕业了,真正面临苦难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就是二舅的时候,别大骂几句当年感动自己的 “二舅” 就谢天谢地了。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二舅感动了看客呗

从那个 up 主,到咱们这些看客,各个往里带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心情

其实多简单的问题:

二舅到底恨不恨给他打残疾的赤脚医生,让他自己来说

二舅过得好不好、有来世愿不愿意这样再来一遍,让他自己来说

二舅视频最恐怖和让我感觉不适的,难道不是:

二舅是视频主角,但整个 12 分钟视频一句话都没说过么?

他二舅是残疾了,却不是哑巴

网上这些人呐,就是把简单问题弄复杂,包括前一段项链女火的时候

一群人比脸型、找证据,难道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让带铁项链的女的,自己说自己是谁么?

二舅,不过是个工具人罢了,他是 up 主的工具人,他是知乎问题的工具人

他自己到底怎么想呢?

却没人知道

知乎用户 萱宝贝 发表

每当有人骑在你脖子上拉泗的时候,就会有热点来告诉你岁月静好。

记吃不记打的网友,天天上当,关键还天天上一样的当。

知乎用户 马行知​ 发表

最喜欢歌颂二舅的人,绝对不是他的大外甥。

是那个给他打了 4 针的蹩脚医生:感谢他没追究责任。是那个不给他办残疾证的工作人员:感谢他没有闹下去。是那些因为他身体残疾就不给工作机会的人:感谢他没有追求公正平等。

年轻人不要歌颂苦难,歌颂苦难是别人给你打的一剂麻药,他们希望你在苦难中继续待下去。

如果世界以痛吻你,你一定要还给他一个大比斗!

知乎用户 大风来往​ 发表

基本逻辑:二舅如此艰难,跟他比起来,我的人生幸运多了,我还有什么可内耗可不满的?

底层逻辑:他的幸福感,是和周围的人攀比的结果?

那恭喜你,三天后等你回到城市,内耗还会继续,因为攀比对象又变回来了 ^^

知乎用户 skudl hu 发表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想要建立道德秩序,就先从弱者下手,比如向女人下手,裹脚、立贞洁牌坊。歌颂弱者的伟大,意味着把弱者绑到祭坛焚烧。

透过消费他人苦难的经历,来建立自我良好的感受,这是一种罪。

就像国产电影《大山的女人》,女人被贩卖和,生下孩子,完了歌颂她母爱的伟大。一片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作为女性需要的是解救,还是歌颂呢?

“我的残疾二舅” 悲惨的一生,绝不问这苦难从何而来,只是感动就行,谁要是发问打破这美好的氛围,就将他绳之以法,这很变态,也很常态(王五四)。

整个视频观看下来像是几个故事拼凑在一个人身上,有些段子像是故事会知音读者上改变的,比如首长那段。

几十年前北京有哪个部队可以容许战士的兄弟,以 “家属” 的身份同住?首长给二舅搓澡的段子,非要请首长出场开光加持一番。

就像李敖评价武侠小说所说,其助长了一种 “集体的挫败情绪”。而这种情绪,正好从小说中,“得到手式的发泄,给逃避现实者机会,给弱者满足。”(孙旭阳)

看完正处大伯们的岁月静好,再看残疾二舅的负重前行,在韭菜朋友圈引起的集体狂欢,就像速生化学肥料,催发了韭菜们的茁壮成长。

知乎用户 森美​ 发表

知乎用户 Hellsing 发表

视频很好,文案很好,二舅很坚强很伟大,确实让人感动,而让我感觉不舒服的是推崇 “与苦难生活和解” 与“治好了精神内耗”。

这给人的感觉就像一篇作文,文笔字迹结构都堪称完美,唯独立意差了些意思。

恩格斯在英国看到英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 工人们住在贫民窟里,他们生活在肮脏且破旧的陋室里,甚至不需要门,因为没有东西给小偷偷。恩格斯看见这一切会赞扬穷苦人安贫乐道么?不,他反而写下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呐喊道:

阶级的分化日益尖锐,反抗的精神日益深入工人的心中,愤怒在加剧,个别的游击式的小冲突在扩展成较大的战斗和示威,不久的将来,一个小小的推动力就足以掀起翻天复地的浪涛。那时全国都将真正响彻战斗的号召:“对宫廷宣战,给茅屋和平!”

而马克思当年也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到了宗教带给苦难人 “幻想的幸福”,那么马克思会去让人们都去信仰宗教,让自我与现实和解么?不,马克思只会指出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并高呼:

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二舅很聪明,很坚强,很不幸。那么看到二舅的故事,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他的 “乐观” 吗?难道让人最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无奈么?因为面对苦难无能为力,他被逼地去乐观,被逼地去“和解”。二舅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平凡人的伟大与他苦难的经历,可我们的得到的启示居然是要去改变心态,适应苦难吗?

如果一个人坚强面对苦难,那当然是可敬的。可如果借此宣传我们大家也要调整心态去适应,而不是去改变,这自然会让人不满。

这不禁让我想到程巍在《中产阶级的孩子》中,谈到法国红五月结束后人们丧失激情之后的表现。

右派的教堂是被修复了,但不再有人光顾,而左派的旗帜也同样不再拥有激动人心的召唤力,被胡乱堆放在地下室,任由它烂成一团。安东尼 · 吉登斯说那个曾搅扰资产阶级美梦的幽灵已被发配到了地下世界。狂热过后,人们变得冷淡,不再谋求改变社会,而是谋求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像狄克斯坦所言:“仅满足于过日子。”

人在尘世,哪里能真正成为无欲无求的仙呢?无非是迫不得已,只得自我安慰罢了。而看到这位坚强地面对苦难,最终只得与现实和解的二舅。给我的感受不是什么停止精神内耗,而是要停止苦难。

鲁迅先生讲过 “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目的是去改造世界,而不是改造自己的精神去迎合世界。

该作品传达给人的价值观就是去适应苦难,而不是支持人们去改变苦难,引来争议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

有些自以为 “成熟” 的人,也真是可笑。你们连回答都没读懂,我并没有反对个人选择与苦难和解,而是认为这种价值观不应该被多数人接受。

认为人只能与世界和解妥协的人,麻烦你们想想,假如每个人都接受了 “忍耐” 这种价值观,老板发现所有的员工都任劳任怨,他们都愿意在精神上与苦难和解而不是抗争,那么老板会减工时加工资还是让你们多加班不给钱?如果员工都要求工作 9 小时,九小时工作制实行了,您多干一小时怕是加班费都给老板省了。

你今天的所享有的不管是八小时工作制(即使有时候达不成)还是加班数倍工资,亦或是一些福利,都不是你们这些所谓 “成熟” 的人争来的。你们这类 “成熟” 人多了,只能制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