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三类人员报考教师资格优势明显  >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坚守?突围?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坚守?突围?

是保持独立体系还是走向开放?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息。但宏观政策层面的一个事实是,全国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已于2015年全面推开,教师培养不再为师范院校所独享。在此背景下,一些师范院校开始突围,寻找综合化的办学之路,“去师范化”渐成趋势。是选择坚守创新还是突围突破,成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编者

师范院校都去哪了?

“师范院校要保留,如果都‘转’没了,中国如此庞大的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任务谁来承担!”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陈永跃接受记者采访时疾呼。

据了解,全国师范院校按照学校属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和进入“211”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这类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综合性强;第二类是各省属的重点师范大学,这类学校办学水平较高、学科布局较合理;第三类是各地的师范学院、具有教师教育的新建地方本科综合性院校(多数由原来的师专升格),我们关注的是第三类。

在世界高等教育日益综合化和国内教师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2002年开始,一直身为中国教师培养首席学府的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任务,受到教育界关注。实际上,此前,很多师范院校都已经静悄悄地进行了“教育革命”。尤其是2014年,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而且这些院校多数具有师范背景。如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于2003年合并组建而成长江大学,虽然,荆州师范学院有近70年的教师教育历史,但合并后,长江大学已经不再开设师范类专业。

综合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学校名字的改变,很多师范院校升格或合并之后,已经难觅“师范”二字,多以“××学院”或者“××文理学院”等冠名。如皖西学院、西安文理学院等等。

“这些学校转型之后,开始瞄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设工科、管理学科等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告诉记者。

随着综合化的发展,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设置逐步增加,根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60%到70%,非师范专业的在校学生也已经超过50%。这表明,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综合化的发展阶段。

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

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从此,许多综合性院校纷纷设置教育学院,参与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工作。

据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341所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师范生,其中师范院校96所,占培养本科师范生院校总数的28.2%,其他院校占71.8%。虽然地方师范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但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无疑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等方面对地方师范院校形成较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也让师范教育逐渐走向开放。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率先在浙江、湖北两省启动;从2015年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这也让地方师范院校感到丧失了“优越感”。

无论从生存空间,还是人才培养质量,地方师范本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随着教师人才市场的形成,教师职业的竞争性会越来越大,这也对地方师范院校提出挑战,就是加快转型,形成鲜明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这对构建教师市场,储备数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