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发布的《2023考研年度报告》预计,今年考研全国报名人数可能突破520万,相较于去年的457万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在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一些如“考研是场信息战”“考研信息闭塞最为致命”的观点也让考研人卷到了极致。
从考研规划师、机构的一对一定制课程,到学长学姐的“上岸故事”,由“信息”衍生的考研产业链条愈发完备。同时,考生花钱买“氛围”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为了考上心仪的院校,有人花钱请人监督自己复习,有人办卡钻进付费自习室,或是直接入住寄宿制考研基地……焦虑之下,有考研党甚至认为自己没有“上岸”的原因是钱没花够。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考研几乎踩了所有雷”的@玄雀 和在“二战”中收获成长的@陈芝超,一起来探讨考研人的心路历程以及考研产业链上的百亿生意。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玄雀,六战“上岸”考研人
@陈芝超,澎湃号“财经无忌”作者
【时间轴】
03:59考研在我心里成了执念
08:30信息焦虑变成了他的心结
17:25产业链提供的服务越来越细化
19:30能够赚到钱的,一定是小作坊的老板
23:00资本包装下,机构老师鱼龙混杂
25:14理科生还能批改文科生的考研作文
26:31“无痛背书”与“90天快速上岸”
29:02拿成功的案例麻痹自己,不如多看失败的案例
31:19你看到的内容只是平台想让你看到的
33:08考研机构不仅“杀人”还“诛心”
35:49“断情绝爱”“当断则断”
42:42研究生只是你人生当中的一个阶段
45:47考研学生不是商品,是人
49:48遵循“社会时钟”,不应是考研的动机
51:42静待花期,把自我发展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配乐】
Funk Trap Heavy Kick 2018-D
以下为本期节目精华:
六年考研,“上岸”是我的执念
丁珏汭:@玄雀,你为什么会选择考研,坚持考六次的原因有哪些?备战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玄雀:其实在选择考研之前,我个人都是没什么主见的。所有的学习、人生规划受家庭影响比较大。考研是我人生中做出的第一个自主选择。后来,考研逐渐变成我每一年的常态,如果不完成这件事情的话,它会就变成一个执念。不管什么时候回忆起来,我都会很遗憾,所以就这么一直坚持下来了。
六年考研,我可能把所有考研人踩过的雷基本上都踩了一遍。一开始是学习上的焦虑,有一段长时期的挫败期,觉得自己没有专业方向的天赋。整个过程中我复习了很多次,书本知识都相对熟悉了,但分数就是提不上去,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很迷茫。之后就变成了年龄焦虑,我还被人当面嘲笑过,说我考研是不是考得精神失常了。后面两年我考试的时候,一点激动、开心、紧张、焦虑都没有了。如果再不“上岸”的话,我可能就要被自己的执念逼疯了。
丁珏汭:@陈芝超,假如当时二战没有“上岸”的话,你还会再考吗?我们在考研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主要有哪些?
@陈芝超:考研也是我心中的一个执念,假如没有考上的话,我真的会一直考。现在考研的战线被拉得非常长,来自时间上、身体上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家会越来越焦虑。还有就是所谓的“考研本质上是在打信息战”,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复习到什么程度,你也不知道你的目标学校大纲会不会有非常大的变动,我们一直都在对抗和目标院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丁珏汭:@陈芝超,让大家焦虑的考研信息到底是什么信息?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愿意为此花钱?
@陈芝超:考研信息可简单地归为即时性信息、接近性信息和情感类信息,这三类信息对应着考研产业链的各种玩家提供的不同的服务。即时性信息就是我们能够查到的一些公开的信息,但因为我们都太懒了,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我们就依靠考研机构把这种信息迅速地搜集起来,“喂”给我们;第二类信息是接近性的信息,即通过学长学姐得到的一手信息;第三类是情感类信息,很多考生非常依赖学长学姐以及他们所谓的“班主任”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支付的信息就是一种平日里的安慰。
2016-2021年中国研究生培训客单价及参培率/智研咨询
考研产业整个的参培率和客单价呈现走高趋势。在供给端,考研赛道被“炒”得越来越厉害了。从考研的报考咨询到培训,再到复试调剂信息的搜集,入场者越来越多,整个产业链提供的服务呈现越来越细化的趋势,我们可能会支付的费用也就越来越多。在需求端,我们需要仔细地辨别很多网上的信息,它们其实都是一些机构用来引流的渠道。考研学生支付的大笔费用,很大概率是来自于营销话术的推动。
考研相关生意/社交平台截图
丁珏汭:@玄雀,考研人花钱到底买的是什么?
@玄雀:他们花钱买的应该是一个安心,觉得只要花了钱,所有的问题,包括信息差、时间的浪费、自己能力的不足都可以迎刃而解。
有一年我也确实报过辅导班,找了一位学姐带带我的专业课。但是学姐能做的比较有限,到最后还是在进行一种督促和约束。所以我对考研报班这件事情持比较质疑的态度。考研补习现象愈演愈烈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一代大学生从小就习惯了去补习班,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想要复制以前的模式来获得考研上的成功。
反复叙述的“上岸故事”
与答题“万能模板”
丁珏汭:@陈芝超,考研养活了多少产业?这门生意真的很赚钱吗?
@陈芝超:考研产业已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各种细分服务出现,考研大小机构并存,是一个多元的业态。随着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产业中游包括考研培训机构、在线教育平台以及相应的图书出版机构。大型的考研机构输出标准化的知识内容产品,做规模化的生意,其中名师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文都教育2014年至2017年的营收从4000多万元上升至近6亿元,利润也从300多万元增至近5000万元。我接触的小机构是由985院校的学长学姐作为副业创办的,他们的身价也达到了千万元。产业下游包括卖场景、卖环境服务的付费自习室、线上监督师等,它们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考研产业链的上下中游/沙利文报告
丁珏汭:有考生曾报了一个专业课辅导班,“上岸”后发现带他的学长考了三次研都没考上,却对外说自己“上岸”了。@玄雀,进入考研市场的门槛是什么样的?
@玄雀:在资本的包装之下,现在这个门槛是蛮低的。辅导班大多采用网络授课的形式,你是摸不着见不到的。现在有两个困境,一方面,备考的学生希望辅导他们的老师是真实的,他渴望得到一种信息的真实。另一方面,机构的老师又鱼龙混杂,真实的老师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虚假的老师又随意给自己传名号。这种乱象是需要学生自己去辨别的。
丁珏汭:@陈芝超 @玄雀,现在社交平台上被反复叙述的“上岸故事”,给大家带来的是激励还是焦虑?“无痛背书”“上瘾快速学习法”“答题模版”等这些内容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陈芝超:平台铺天盖地出现这些内容,其实是内容社区平台尝试商业化变现非常关键的一个路径。有社交平台的CEO也直说:“未来职业教育培训的业务是需要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还有一部分内容也是考研机构引流的话术,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考研学子在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自己理性判断,避免被这些内容洗脑。
考研中其实有一个现象叫“幸存者偏差”,能“上岸”的是少数人,很多人都是底下的分母。媒介环境只关注到了分子,造成了考研很简单、只要报个班就能上的假象。考研是需要反复跟自己拉扯的一个过程。
@玄雀:我觉得“上岸故事”带来的是一种别人成功、自己失败的焦虑感。它们只陈述了成功的结果,被省略掉的过程才是最痛苦、最黑暗、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自我感动是没有用的,与其拿成功的案例来麻痹自己,不如多去看看失败的案例,时刻警醒自己,考研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百亿生意背后,
考研也成了“社会时钟”的一部分?
丁珏汭:2021年发布的《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达112亿元,同比增长33.3%。多家市场机构预测,2023年考研产业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00亿元。在这种规模下,@陈芝超,00后已成为考研主力大军,他们对考研产品的诉求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陈芝超:考研的整个市场规模一直在变化,很多细分领域的服务变多,00后会有一些新的诉求,比如“一对一”定制化服务等。这个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已经非常普遍了,因为有需求就会有生意。很多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去获得更定制化的服务,这很正常,但到底是不是定制?这有很多讨论的空间,因为整个产业链当中水分非常大。“一对一”还是“一对多”要看考研机构自己的安排。
走向标准化和套路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机构很容易把学生包装成一件件标准化的商品,但学生不是商品。机构可能会让你交出一张很漂亮的初试试卷,但能不能支持着你继续往下走,这是值得商榷的。在复试中,老师一试探,就会知道你的学习能力怎么样,你的性格特质怎么样,这个其实是机构教不来的,也是机构不能塑造的。
丁珏汭:@玄雀,考研“上岸”之后,你多年的付出得到回报了吗?多次考研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玄雀:“上岸”之后,大学提供的只是平台,读研究生也只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阶段。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是很有挫败感的事情。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地学习进步,让自己开拓视野,才能变得更好。
在同一个处境当中,你肯定会有很多选择。做出选择,就要承担它带来的后果。你选择了考研,就必定要舍弃娱乐的需求,所以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现在境遇是什么,有没有备用的计划和打算。考研是为自己奋斗,是你人生经历痛苦、实现成长的一个阶段。
我更希望每个考研人的心里是有目标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该考就考,该舍就舍,不要整天被裹挟在考研的执念里面。我们考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不能,不管是哪个阶段,不如立刻放弃。
@陈芝超: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时钟”,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情,我能够理解结婚生子是社会时钟的一部分,忽然有一天,你发现考研、考公也成为了社会评价体系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应该是为了遵循“社会时钟”而去考研,而是只要你想清楚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来考。
直到第二次考研的时候,我才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感受。我考研完全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的独立性和成长性,也让我有能力去对抗外界的声音。
精打细算:
@迷茫的考研人
-学会看差评,反向衡量机构的真实性
-当断则断,考研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不必焦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花期
-考研上岸之后,不过是人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换了一条赛道而已
-时刻警醒自己,把自我发展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精打细算」,关注年轻人喜欢的新消费话题
你可以在荔枝播客APP、小宇宙APP、喜马拉雅
搜索「精打细算」收听我们的节目
主播 / 丁珏汭
撰文/白丽斐 丁珏汭
后期 / 白丽斐 丁珏汭
监制 / 徐婉
运营 / 胡雅婷
未标注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