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三峡试讲真题  > 《三峡》教师招聘试讲逐字稿

《三峡》教师招聘试讲逐字稿

《三峡》教师招聘试讲逐字稿

(导入)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写山水文成就如此之高的郦道元的名篇《三峡》。(板书:三峡  郦道元)

(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同学们声音渐渐小了,看来读的差不多了。那你来试着读读(用手势示意讲台下的一位同学),嗯,看来预习的很充分,声音洪亮,字音也比较准确。但老师想纠正这个字(属 zhǔ)的读音是zhǔ引凄异,它的意思是“连接”。我看很多同学在注释上做了标注,同学们圈点勾画提示自己的这个学习习惯真好。

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读“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和“自非亭午夜分”的“自非”时注意停顿,你为什么这么处理呢?哦,这些字有领起的效果,所以要短暂拖音。文章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对,“至于夏水襄陵”“虽乘奔御风”等句子也是这样。

    同学们刚才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文章句式整齐这一特点呢?哦,发现了,你来说说。嗯,句子大多四个字,那这样的句子怎么断句比较合适?对,二二节拍。比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注音节奏,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

(再读:理解大意)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小组进行讨论。

刚才老师在下面转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圈画了“沿”“溯”“湍”“漱”这些字,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这些字的偏旁吗?嗯,都和水有关,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急流、冲荡。那大家再来圈画文中山字旁的字,看看这些字又都是什么意思。嗯,通过刚才的圈画,我们发现经偏旁识字意是很重要的方法,文章反复出现这些山、水偏旁的字,是不是也在提示我们三峡山水的特点呢?待会儿我们来细细探究。

嗯,这位同学对“清荣峻茂”这一句有疑问。哪位同学能帮助大家解除疑惑?后面那位同学你来。嗯,这四个字都是形容词,一个字形容一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是呀,这位同学分析很准确,四个字给我们概括出了不同景物的美点,体现了语言的精练。

(三读: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文章。(内容)

好,你来说,嗯,作者先写山,再写水,水又是按照季节顺序写的,先是夏水,再是春冬时的水,最后是秋天。同桌再来补充,嗯,你感觉第一段的山连绵高峻,给人一种雄壮之美。夏水水势浩大,给人一种奔放之美。春冬自有一股清幽之感。秋天三峡之景呈现出肃杀凄凉之感。两位同学的概括很凝练。(板书:山  连绵高峻  水 奔放清幽 )

过渡:《三峡》写得好,以致于给后世的作家出了难题:以李白的高才,也不能不袭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成句;余秋雨在《三峡》中这样感叹:“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

(细读)

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三峡景物之美?(手法)同学们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动静、高低、色彩等角度来欣赏三峡之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

你来代表小组说说,嗯,你们小组发现作者很善于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如写山,既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对山连绵高峻的描写,又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侧面描写。写水时“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是从侧面衬托流速迅猛。你能给大家读出这种迅猛奔放之感吗?哦,老师注意到你读第二段时语速明显加快了一些。坐在后面的这位同学似乎要补充,你来,嗯,第二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既夸张,也有对比,可见水流速之快。

这边这个小组来说说,嗯,你们组发现有白色和绿色两种色彩的结合,如“素湍绿潭”;也有动静的结合,比如“绝巘多生怪柏”是静态的,“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态的;还有俯视与仰视的结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悬泉瀑布”是仰视。你们小组的解读对我们写作很有启发,要多角度去写景。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总结第三段的景,你们组会用什么?哦,文中的“良多趣味”。你们组能用朗读带领大家领略这一番趣味吗?嗯,通过你们的朗读,尤其对“良多趣味”的重读,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三峡美景的热爱之情。

你们这组再来补充,你们组注意到第四段虽没有直接说是秋天,但用“晴初霜旦”这一特点引出秋日三峡的凄清之美。“林寒涧肃”进一步将读者引入清寒的环境之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寥寥几句便从时间和空间上将猿声的特点展现出来。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让我们体会到情之哀切。你们组能朗读这段进一步带领我们走进那凄婉的三峡吗?在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发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初读只觉得这是渔者对猿声的客观评价,仔细品味过后,仿佛从中感受到了渔者为生活所迫的苦涩、无奈与悲哀。

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

(板书:正侧、对比、俯仰等)

(总结)

北魏郦道元,仅用一百五十余字,向我们展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美丽的三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精巧的三峡文,就是一篇流动的山水诗。今天,我们有了一次美好的三峡之旅。最后,让我们配着轻音乐在诵读声中结束这节课。

(作业)

虽然《三峡》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但是郦道元却从未到过三峡。他所写的《三峡》,其实是在东晋袁山松《宜都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课下同学们阅读《宜都记》,比较两文的异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