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一本考公务员浪费吗  > 名校毕业生争考基层公务员是“人才浪费”吗?

名校毕业生争考基层公务员是“人才浪费”吗?

原创 本刊记者 徐吉鹏 中国青年杂志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期

@文 / 本刊记者 徐吉鹏

与1994年的首次“公考”相比,今天的“公考”竞争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如何理解“考公热”?何以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考公热”?名校毕业生争考基层公务员岗位是“人才浪费”“大材小用”吗?面对年年攀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规模,如何扩大体制外就业?《中国青年》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01

从供需双方市场选择的角度理解“考公热”

《中国青年》:我国“考公热”现象由来已久,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对于“考公热”的形成,您如何理解?

熊丙奇:总体上看,我国的“考公热”现象,与三方面因素有关。第一是大学生就业难。202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达到874万;其实从2002年开始,我国就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而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是不错的机会。但每年“公考”,实际的参考人数比报名人数要低很多。因为许多学生在工作尚未确定时先报了名,之后找到了工作,可能就不去参加“公考”了。

第二,从就业观念上看,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他们的家人,不少仍会觉得公务员岗位既有社会认可,工作比较稳定,也有一些现实好处。从整体上看,公务员报考中存在着人流不均的问题,中央部门的公务员岗位比较吸引人,而基层公务员岗位此前很少有人报考。只是最近这几年,才会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