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一个研究生和女导师的故事  > “我与导师的故事”系列报道①“从高起点上展翅学术的天空”

“我与导师的故事”系列报道①“从高起点上展翅学术的天空”

开栏语: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师,是生活的先行者,也是学业的引路人。导师制作为南科大教育特色之一,创造着校园内重要的氛围——紧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今,南科大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已签约引进教师约300人,其中包括院士18人。这些教授或成为学术导师或成为生活导师,在南科大学子的人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过程中的二三事,是一段段难忘的师生情。从今天起我们推出“我与导师的故事”系列报道,从点点滴滴记述南科大师生的故事,留下人才培育的印记和启迪。

“从高起点上展翅学术的天空”

      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李钰敏说起自己选导师的经过,至今难掩激动,“看到郑春苗教授愿意做我导师的邮件,我高兴得一不小心把戴的手表都拍碎了。”

       郑春苗教授是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军教授、院长,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合作基金获得者。在南科大,他和所有其他教授一样,还有另外两个身份——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和生活导师。

       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业上没有对应的专门指导老师。南科大则不然。南科大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择两名教授分别作为“生活导师”和“学术导师”,每位南科大学子都会有两位导师关注和引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郑春苗教授与李钰敏

       郑春苗是李钰敏的学术导师,学术导师是指大学前两年通识教育完成后,已经选定专业的学子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择专业内的导师,接受导师在学术科研上的指导。因此,学术导师对本科阶段的科研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敬畏”到“拜入师门”

       2015年,来自湖南长沙的李钰敏步入大学校门,她对着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媒体上频频出现的教授名字“望而生畏”;一年后,这些教授的名字却被她写在笔记本上,一个个走访了解,仔细筛选。“导师制”让教授们的形象不再定格于字里行间的“某某发现者”,而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引路人。

       选择导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更擅长做什么,之后了解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经过权衡做出选择。

       南科大的教授中不乏学术大牛。能够进入他们的师门,是所有学生的幸事。南科大的导师制中,学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生选老师,老师也选学生,这就需要同学们展示出自己优秀的学术潜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我喜欢数学,也喜欢环境专业所注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所以我选择了善于以模型模拟解决问题的郑春苗老师来做我的学术导师。”李钰敏说。2015级树德书院的李钰敏,人称“课件小能手”,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为了能获得郑春苗教授做学术导师,李钰敏细心地准备了一份自己的简历,上面列举了她的学习历程、研究兴趣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丰富的国学素养”和“长期担任学生助理”这三个关键词,让李钰敏如愿以偿。

导师引导学会思考

李钰敏参与美国地质学会2017年年会

       李钰敏很快就从郑春苗教授那里得到直接教益。

       “南科大倡导增加学科交叉性,南科学子的知识体系既要精又要广。”郑春苗教授反复强调。郑春苗此前在北大的水资源中心工作,在南科大又是在环境学院。他还一度与南科大计算机系系主任姚新教授合作,将计算机运用到了环境学里。

       “我和郑老师聊天的时候,发现他当初选专业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每个科目都学得不错,不清楚自己更擅长什么,所以像环境这样涉及多个领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李钰敏说。

       南科大的双导师制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质的资源。但是有了学术导师指引方向,可能意味着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前行。

       郑春苗说:“我提倡李钰敏掌握比较独立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可以来问我,但是我不会手把手教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