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金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存量患者庞大,是难以根治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多种生物制剂通过阻断炎症因子信号通路,成为常规疗法失败后的首选药物。我们认为随着近期几款生物制剂获批炎症性肠病,有望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我们建议关注国内外新型靶点和产品的进展:1)IL-23抗体开启商业化:艾伯维的瑞莎珠单抗于2022年6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克罗恩病,礼来的米利珠单抗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且数据优秀,已向FDA递交针对溃疡性结肠炎适应症的上市申请;2)JAK口服小分子抑制剂:乌帕替尼2022年3月获得FDA上市批准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且有望成为中国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首个口服生物制剂;3)S1P受体调节剂:辉瑞/Arena的依曲莫德III期数据亮眼准备上市申请,国内云顶新耀拥有权益。

炎症性肠病由于存量患者庞大和诊疗体系发展市场快速增长,生物制剂为患者提供长期缓解的多种治疗选择。当前全球约有600-80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市场规模约184.7亿美元,以欧美国家为主。中国炎症性肠病以往由于诊断率低导致市场局限,但现在随着诊疗提升,我们认为生物制剂的市场有望迅速拓展。虽然常规疗法对大部分患者初期有效,但炎症性肠病无法治愈,患者仍需要生物制剂进一步控制长期病情,且由于经典抗TNF生物制剂的缓解率和持久性局限,其他靶点的生物制剂也在一线和后线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继抗TNF药物之后已经有多款不同靶点的重磅生物制剂获批上市,体现了炎症性肠病疗法的商业化潜力。武田研发的白细胞粘附分子抗体维得利珠单抗专用于炎症性肠病,自2014年FDA获批上市以来2021年全球销售额高达43亿美元,且仍有增速。杨森的IL12/23p40抗体乌司奴单抗给药间隔可长达三个月,由于便捷性优势上市后放量迅速。我们预计新一代口服小分子药物JAK抑制剂乌帕替尼和S1P受体调节剂也在近期有望开启商业化。

中国的炎症性肠病药物多来自于跨国药企药物的引进,但现在也有国内药企管线迅速跟进,有望满足庞大患者群体的长期用药需求。维得利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已经纳入国家医保,迅速拓展溃疡性肠病和克罗恩病的二线治疗市场。SIP受体调节剂依曲莫德由云顶新耀引进国内,正在进行临床III期试验。国内针对IL12/23和JAK等新靶点也有多家药企布局。我们预计,随着诊疗体系的提升,炎症性肠病药物在中国市场将蕴含较大发展潜力。

药物临床进展存在较大风险、审批和商业化不及预期、竞争超出预期。

投资逻辑

炎症性肠病是难以根治的自身免疫疾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是腹泻、便血,并且长期炎症可能累及全身器官。IBD的具体机理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诱因使患者消化道微生物组分发生变化,肠道屏障完整性被破坏,同时患者伴有免疫系统失调,肠黏膜中的效应细胞和调节细胞之间失衡,错误攻击自身健康细胞,从而导致持续的炎症。由于IBD是不易根治的慢性病,且发病高峰年龄为14-49岁,可能影响患者余生,因此日渐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图表1:IBD主要病因

资料来源:Ramos and Papadakis, 2019, Thematic Review Series on Gastroenterological Diseases、中金公司研究部

IBD确诊具有挑战。UC的病变组织仅限于结肠和直肠的黏膜,但CD在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系统任何部分都可能发病,而且整个肠壁都可能病变,因此CD比UC难确诊。根据中国2018年发布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UC和CD目前都尚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内窥镜结果、影像学结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与肠结核病、感染性肠炎、肠道恶性淋巴瘤等区分,并且需要长达十年以上的密切长期随访。

图表2:CD和UC病理示意图

资料来源:美国胃肠病学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CD和UC 对比

资料来源:美国胃肠病学协会、炎症性长夜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金公司研究部

IBD的治疗目标是维持长期缓解以改善生活质量,由Mayo和CDAI评分系统指导病情评价。IBD患者缓解的定义为症状上的缓解,以及更加客观的内镜检查下的黏膜愈合。药物临床研发一般采用两个主要终点,一是在用药之后迅速诱导患者症状缓解,一般在8-12周;二是通过长期给药维持缓解疗效,一般临床试验以52周为时限。对IBD患者全面、系统的病情评价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患者的病情评价由两套基于医生对患者内镜、炎症情况的判断的经典评分系统作为指导:UC使用Mayo评分(MCS):0分为正常,3分为重度,一般患者在治疗中实现总分450被鉴定为重度克罗恩病,患者实现CD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