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classicism名词解释考研  >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战国时期青铜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件双层方形的青铜盛酒器,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鉴为方体,像一个方口的大盆,腹深,平底,四个兽足。

首先在泥做的内范的外面敷上一层虫蜡(内掺松香和油脂等),用这层虫蜡做成欲铸的青铜器的原大模型,并在蜡上面雕刻出精细的花纹。其次,用调好的细泥浆一层层淋上去,最后形成泥质外范。在外范外面再用厚泥包裹好,并预留出浇口与出蜡口。然后再加热烘烤,使夹在内范、外范之间的蜡模融化,蜡液由出蜡口流出。最后由浇铸口将青铜溶液注入,待冷却凝固后,拆下外范及内范。由于虫蜡易于雕镂,因此制作的花纹层叠繁缛。

《周礼·天官·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中国古人已经发明了冰鉴这种器皿,并广泛应用于夏季食物的保鲜和冰镇。以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于温度的控制非常科学,顺应自然的变化,取冬天的冰块为夏天降温,利用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实现了制冷和保鲜的目的。

司母辛鼎

中国社科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司母辛鼎

司母辛鼎出土自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墓中所出精美的随葬品是武丁时期的断代标准器物,反映了武丁一代在文化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对于研究武丁时期的社会经济有重要价值。而该鼎就是重要文物之一,据考察年代大概为商代晚期,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5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长方形口,短沿方唇,立耳,直腹平底,柱状空心足。口下四面及转角饰兽面纹,雷纹作底,腰边底饰乳钉,足上部兽面醒目。

“妇好”青铜鸮尊

河南博物院藏 妇好青铜鸮尊

妇好青铜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 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妇好鸮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双翅装饰卷曲的长蛇,间杂菱形纹。颈后饰有兽面纹。背后鋬下饰展翅飞翔的鸮纹。纹饰如此繁复不穷,使人叹为观止。妇好墓青铜器在装饰纹样和手法上,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主纹高出器物表面,再以阴线的刻纹相辅,令整个器物的纹样主次分明、色调层次变化明显。鸮尊无疑是这一风格的最佳代表,非凡的铸造工艺,超绝的设计思维使其具有的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就妇好鸮尊的造型、纹饰而言,它是妇好墓所出468件青铜器中的精品。它造型新颖,各部位纹饰和谐,头部羽纹动感尤烈,予观者以扶摇直上八万里的艺术感染力,无愧于战神之美誉。

单就妇好鸮尊而言,它呈现出商文化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而就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武器群而言,它们是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的物质载体,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的物质证明。

乳丁纹青铜方鼎(杜岭方鼎)

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乳丁纹青铜方鼎

乳丁纹青铜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发现于内城东北部有大型宫殿遗址,内、外城之间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区,又称杜岭方鼎。

乳丁纹青铜方鼎共两件。一件通高100厘米,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另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鼎是目前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器立耳,口近正方形,折沿,腹部呈方斗形,壁微斜,平底,下承四柱足,中空。腹部四壁两侧缘与下缘饰乳丁纹,上腹部与四足上部饰带状饕餮纹。

1950年,在河南郑州发现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的商代遗址,遗址中部有一处筑有内、外城的商代前期城址,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内城东北部有大型宫殿遗址,内、外城之间分布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此乳丁纹青铜方鼎即发现于这一地区。

商代早期的铜鼎,有圆鼎和方鼎,器壁较薄,圆鼎为锥足,方鼎为柱足,足中空,与腹腔相通。商代晚期,方鼎的鼎腹发展为长方形,耳有立耳和附耳,柱足。圆鼎的锥足变成圆柱形足,三足与两耳对称,器身多有富丽繁缛的纹饰。西周早期的方鼎基本沿袭商鼎形式,到西周中期以后被淘汰。西周的圆鼎,其柱足向蹄足演变,器体加宽,最大腹径由中部逐渐下移,并多见长篇记事铭文。

虢季子白盘

河北博物院藏 错金博山炉

腹径15.5厘米,通高26厘米。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

炉身似豆形,作子口,盖肖博山。炉身的盘座分别铸成后用铁钉铆合,通体错金,纹饰流畅自然。炉座圈足作错金卷云纹,座把透雕作三龙腾出水面的头托炉盘状。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炉盖的山势镂空,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峦峰或骑在兽身上,猎人肩扛弓弩巡猎或正追逐逃窜的野猪,二三小树点缀其间,刻画一副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在细部又加错金勾勒渲染,使塑造的景色更加生机盎然,是一件难得的旷世奇珍。系用失蜡法铸造而成。

长信宫灯

河北博物院藏 错金银镶嵌铜骰子

直径2.2厘米。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二号汉墓。

铜骰通体错金银,为18面体的球形物。其中16面上错出篆书或隶书“一”至“十六“,另外相对的两面上错出“酒来”,“骄”字,字体为篆隶结合。“一、二、七、十、骄、酒来”等六面嵌金地错银一周,另十二面为嵌银地错金一周。在各面空隙间,用金丝错出三角卷云纹,中心镶嵌绿松石或红玛瑙。此骰造型极其精美,骰子与“宫中行乐钱”同出,推测可能和“宫中行乐钱”配合使用,应是“行酒令”的玩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