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聊里,一名在湖北的化学硕士在春招只收到了一个面试邀约,14个人争一个岗位,同组还有一名985博士。
在多个小县城的“人才引进”名单上,名校毕业生竞争激烈,甚至不乏清北硕士的身影。
2022年南昌市人才引进名单
研究生就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还有985硕另辟蹊径,参加《中国新主播2023》海选表演喷火杂技。
走出象牙塔发现,硕士学历不再是绝对优势,除了帮助自己通过简历筛选外,难以再提供更大的增益。
甚至有人发现,读研的三年仿佛舍近求远,本科时能拿到的offer,现在反而拿不到了。
硕士文凭通胀之下,读研为何依旧火热?卷学历之下,走入“学历围城”研究生们后悔了吗?如何才能破局?
01卷在学历赛道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水涨船高,为了上岸,甚至有考生愿意“逆向考研”,以比本科院校更差的学校作为目标。
据调研,23届考研学子中,有近两成选择“降级逆考” ,从清北到普本、从 985到双非。为什么大家依然热衷读研?
NO.1
学历还是敲门砖
@中国青年报发起一系列投票,超2万人参与调查。数据显示:
64.1%的受访者表示本科毕业有必要继续升学,其中,50.6%的受访者认为“学历还是敲门砖”。54.8%的受访者给自己设定的受教育目标是硕士毕业及以上。
近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
研一的小A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便开始为保研提高课程成绩和加分综合成绩。期末考试之前熬夜复习,平时很认真地完成课程作业,甚至有意在任课老师面前刷脸混个脸熟,只为期末得个高分。
过去大三开始备考已经算是早鸟,而现在大一就开始搜集保研攻略、制定考研计划的人已不在少数。
NO.2
暂时不想进入职场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考研人数474万,而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3 万人,近乎一半的毕业生都加入考研队伍。
大家选择读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未来比较迷茫,就业环境不理想,想先续期学生生涯观望下。
豆瓣的“考试失败垂头丧气小组”里聚集了许多二战、三战考研的小伙伴。说不清考研是一种对学历的执念,还是暂时脱离就业压力的被迫选择。
来自豆瓣“考试失败垂头丧气互相安慰”小组
小B2021年毕业于某985高校,正在备考今年下半年的研究生考试。她自嘲地笑笑,说起来这是她第三次考研了。
NO.3
考研高考化?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
研究生招生制度一直是“笔试+复试”的选拔形式。其中,为笔试大规模地刷题、机械式地复习,让考研变得更加“应试化”、“高考化”。
导致一批通过应试方式成功“上岸”的考生可能不太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式,硕士阶段度过得较为艰难,不合格者甚至会学校被清退;即使毕业后,面临暂被延缓的就业压力,缺少准备的情况下依然会无所适从。
来自微博热搜“警惕高考考研化趋势”
读研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微博的研究生退学超话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处于焦虑之中的在读研究生,“考研比读研简单”是过来人对研0新生的一句经验之谈。
来自微博博主@空卡空卡空空卡
当下的考研,似乎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条件。此前,承担这种职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当本科学历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门槛,研究生文凭成为学历标配,被迫深造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
02研究生也找不到好工作?NO.1
研究生并不如预期中的好就业
北京一家世界五百强房地产集团的HR称,硕士应聘者超出预期。
筛选掉985研究生中本科一般和本硕双非的求职者,再在众多985本硕的简历中优中选优,而即使对于进入面试的985本硕而言,这仍然是十分残酷的厮杀。
2023年成都“蓉漂人才荟”
和高学历相匹配的就业岗位少、竞争激烈,而当硕士毕业生想要向下求职时,依然会遇到很实际的问题。
和预期较高的研究生相比,部分用人单位反而更考虑聘用本科生,本科生成本更低,更好培养,稳定性也比研究生更强,研究生文凭反而成为了向下求职的阻碍。
NO.2
还不如本科毕业就业好?
有人称,自己在本科毕业后同时拿到了offer和硕士录取通知书,抱着“读研后能找到更好工作”的想法,放弃工作、选择读研。如今毕业,他连一份工作也没有找到。
如某网友分享,“三年前211毕业的我手握腾讯、滴滴、阿里、字节四个意向,offer从34.5万到45万,但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保研究985。
三年后的现在,只有两个offer,都是边缘部门,年薪均未超过35万。”有网友对此调侃,“莫非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来自小红书@泡导不吃爆菜
在豆瓣,一个名为“后悔读研组”的群组,聚集了9574名成员,除了日常的学业压力,求职的困难也成了硕士们反思读研意义的重要原因。
组里有人称,研究生的课程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提升,很多工作能力要到职场上才能得到真正磨练。
求职的坎坷让人意识到,上岸只是短暂的胜利,后面的路还很长。可能读完硕士,有了更高的学历,却连原点也回不去了。
而且读研付出的时间成本是较大的,当同龄人已经积累了三年的工作经验时,应届研究生还是初入职场的新人。
而某些岗位对毕业生年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选调生限制在28周岁以下,这意味着较晚读研的同学没有选调的机会。
来自豆瓣“后悔读研组”
有同学感叹道,这三年只是增加的年龄,感觉学到的东西比本科的知识多不了多少,而里实际的工作能力在校园很难得到锻炼,求职时可能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二本考到985研究生的蔡路今年毕业,他说985学历的求职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石沉大海的几十个简历使他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工作预期。
各大公司的要求都比较高,希望研究生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公司提出的薪资也与本科生无多大区别。研究生身份的高期待落空,反而成为了一种累赘。
NO.3
兜兜转转,还是选择考公考编了
就业困难,有些硕士生还是回过头选择考公考编了。
22届的硕士研究生小D依然待业在家,她的打算是考公务员的,但是去年的国考和今年的省考竞争太过激烈,未能成功上岸,她目前开始转战事业编考试。
眼看着和自己同一年毕业的高中同学,在大学毕业时明确了自己不想走学术的路子,一心考公并成功上岸,目前工作顺利也走进了婚姻的阶段。小D不禁自问,读研是不是舍近而求远,凭空多走了好几年的弯路呢?
电影《胜者即是正义》剧照
有今年的应届毕业生说他们这一届的同学一大半考公、一小半考博去了,虽然是夸张的戏称,仍然反映了在当下的就业形势下,进入体制内成为了许多硕士的心仪选项。
很多人表示早知道自己要考公,就该本科毕业时考,研究生的岗位其实还是要和研究生竞争,除了少数限制研究生的岗位外,研究生学历于考公而言并无多大助益。
03硕士文凭通胀下何去何从?NO.1
学历贬值下的重新选择
研究生学历贬值,和涌入竞争的人数增多相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有86.2万研究生从高校毕业,人数是九年前的8倍。
扩招之下,硕士学历好像越来越不值钱,相应的,近几年就业形式严峻,学历贬值和文凭的通货膨胀问题,在就业岗位结构和供需不平衡的形势下,显得更加突出。
像“孔乙己脱下长衫”,或者可以看作是“高学历者”为应对学历贬值现实而主动做出的无奈调整。
来自微博博主@恶魔奶爸
待考研热背后所谓追求高学历的迷雾拨清之后,越来越多的求学者开始意识到,单纯的一纸学历和文凭不再是以往的稀缺资源,读研的学术化和专业化并不能完全等于工作时的生产力。
文科专业如果不读博的话,研究生阶段的学术化培养方式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是有脱节的,文科硕士面临的就业挑战或许会更加严峻和残酷。
所以学历提升的速度和文凭的含金量,是否能够追赶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历贬值的速度,读研的时间成本超过经济成本等,成为了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电影《天才枪手》剧照
小红书上甚至出现了一批分享研究生退学考编的帖子。一位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在上岸之后,重新认真思考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毅然决定在研一上学期申请退学,转换赛道考编。
来自小红书@Yan
近两年研究生的开学季,手握编制和录取通知书双份offer的同学们也开始犹豫和纠结,在社交媒体上向网友求助,是应当求稳当还是继续求学。
来自小红书@靠仙气吊着
就业与研究生文凭的两难选择背后,是考生们对于“研究生”文凭收益率的重新考量,对“文凭”门槛或者说是“学历”资源的审慎思考,对大环境下经济形势和就业需求的主动认识和自我选择的自觉调整。
NO.2
我们如何走出“学历围城”?
研究生教育在就业市场中虽然具有“蓄水池”功能,能一定程度上延缓就业压力,增加社会人力资本储备,提升未来人才就业能力,但这种作用仍是过渡性的,最终仍需要高质量的就业市场与其匹配。
所以,首先本科生不要盲目进行考研,应该了解自己的追求,是否有学术理想和学术能力,还是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大学期间需逐渐做好就业规划,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和心仪岗位的学历要求。
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有自身的就业优势,不必太焦虑。本科生年纪轻,生活负担小,择业的灵活性更高,学历和择业的相关度正在逐渐减弱,并不是说研究生就一定能找到比本科生更好的工作。
任何学历的人进入工作岗位后,都需要终身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本科生进入企业,有冲劲,有干劲,可以不断更新知识,创造财富,并不是一定要“卷”到博士才行。
研究生更应做好就业规划,读研不是避风港,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关键。
来自小红书@很努力的小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学历是教育的一个外在标志,招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岗位与能力相匹配,而不是岗位与学历相匹配。
“如果仅追求学历,就会造成浪费,而且能力不完全等同于学历。”储朝晖认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要回归理性,不能盲目追求学历。
NO.3
未曾选择的道路是否更加璀璨?
《未选择的路》里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当现在的孩子面临成年之后的第二次选择时,想起这首诗,也许会有设身处地的疑虑和彷徨。
选择读研,还是选择工作,我们付出的是否能够得到与期望相符合的回报?如何在多变、难以预测的大环境下,做出最佳的选择?
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读研是不是一段弯路,我们曾经做出的选择必然有当时相应的决定因素,未选择的道路未必有我们想象中的顺利。
电影《垫底辣妹》剧照
抛开完全从收益和回报等较为功利的角度来看读研,在进入职场之前,读研使我们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