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7年级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 对比阅读 专项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选自《〈论语>十二章》)【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注释】①质讷:朴实敦厚。②苦渴:苦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2)性质讷而好学 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的问题。其中,甲文第二章讲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第三章讲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则讲述要充分利用______学习。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陆游《放翁家训》)4.《诫子书》中“诫”的意思是①__________,文中加点词“险躁”的意思是②__________,【乙】文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是“③__________”。5.《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假如为这封书信补充称呼与署名,最恰当的一项是()A.犬子/令尊示 B.令郎/家君示 C.吾儿/父示 D.小儿/孔明示6.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希望后辈成为有远大目标和高尚志趣的人。在品性修养方面,【甲】文强调要做到①和②两个方面,【乙】文强调要做到“③”,并且不“与浮薄者游处”。除此之外,两文还共同强调了④的重要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乙】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选自《世说新语·品藻》,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义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3)元方入门不顾(4)我何如谢太傅8.根据语境,乙文方框处填入的敬辞最合适的一项是()A.贤 B.家 C.惠 D.舍9.按要求答题。(1)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公 高 太 傅 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0.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林,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选自陈寿《三国志》)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____________ (2)悉仰于官 悉:____________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3.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去”两字的表达效果。14.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涂①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②耕而为农夫,积斲③削而为工匠,积反④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是非天性也,积靡⑤使然也。(节选自《荀子》)【注释】①涂:同“途”,道路。②耨(nòu):锄草。③斲(zhuó):斫,砍。④反:同“贩”。⑤靡:同“磨”,磨炼。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非学无以广才( )(2)年与时驰( )(3)积土而为山( )(4)积反货而为商贾( )16.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18.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阐述【甲】【乙】文段所讲的道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雍也》)(乙)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②?”子曰:“暴虎冯河③,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 述而》)(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④,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⑤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注释】①夫(fú):语气词,相当于'吧”。②与:同……一起,共事。③暴虎: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赤足涉水过河。冯,同“凭"。④恸:极悲伤,大哭。⑤贰:两次,重复。19.解释句中的带点字。(1)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 (2)今也则亡_______20.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1)用之则行____________(A.行走; B.做,实行; C.品行;D.动作、行为。)(2)临事而惧____________(A.害怕;B.警惕;C.忧虑;D.恐吓,使害怕。)(3)孰为好学____________(A.通“熟”,烹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B.成熟;C.深透,仔细; D.谁;哪个。)2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2处)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22.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孔子和颜回,如果让你在他们之中选一位当你的老师,你更倾向于谁,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①。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②,退无怨者。至乃叹曰③:“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④。”时岁荒民俭⑤,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⑥见,乃起自整拂⑦,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⑧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⑨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选自《后汉书》)【注释】①平心率物:居心公平,正直的对待事物。②晓譬曲直:明白详细地说明是非。譬,说道理给人听。③至乃叹曰:甚至(有人)竟感叹地说。④短:批评,指责。⑤岁:年成。俭:生活艰难,贫困。⑥阴:暗中。⑦整拂:整理拂拭(衣服)。⑧稽颡(qǐ 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⑨克:克制。23.下面词语中“顾”与“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茅庐 B.奋不顾身 C.左顾右盼 D.顾此失彼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相委而去()(2)时岁荒民俭( )25.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理解:友人失信在先,在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开后,不但不承认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且把责任推到陈太丘身上,说明他是一个不讲礼仪、不讲道理的人。【乙】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翻译: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理解:陈寔在发现盗贼后,担心自己的子孙也会行为不端,所以特意对子孙进行训诫,告诉他们要注意品性的修养,无意之中感化了盗贼,使之惭愧认罪。26.【甲】文中陈元方与【乙】文中陈寔父子二人在对待别人的错误行为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有所不同,你认为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人改正错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①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惧色。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识李观虎》【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承间:乘机。③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④湛然:安详沉静地。27.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1)元方入门不顾( ) (2)了无惧色( )(3)尝与诸小儿游( ) (4)取之,信然( )28.翻译下面的语句。(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29.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王戎听到虎吼并不害怕,又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去摘李子?30.【甲】【乙】两文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杯弓蛇影乐广①字彦辅,迁河南尹。尝有亲客②,久阔③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④。”于时⑤河南听事⑥壁上有角⑦,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⑧意解,沈疴⑨顿愈。(有改动)《晋书》【注】①乐广,西晋人,曾任河南尹。②亲客:亲朋中常往来的客人。③久阔:久别不见。④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⑤于时:在当时。⑥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⑦角:有装饰的弓。⑧豁然:顿时明白的样子。⑨沈疴(kē):长久而严重的病。沈同“沉”。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当坠耶 尊君在不 B.因往晓之晓行夜宿C.其人舍然大喜 客豁然意解 D.若躇步跐蹈 欣喜若狂3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翻译:日月星辰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害到什么。理解: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因此不会造成伤害。【乙】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翻译: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理解:乐广用泡有蛇的酒热情招待客人,客人看见杯中的蛇,勉强喝下,重病不起。33.两篇文章都写了从担忧到释然的过程,请你填写下面表格。篇目 担忧者 解忧者 担忧的原因 ①________ 共同道理《杞人忧天》 杞国人 晓之者 ②________(用原文)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③_____《杯弓蛇影》 客人 乐广 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 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34.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饭疏食:_____②曲肱而枕之:_____③岂不诚大丈夫:_____④富贵不能: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下列对【乙】文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B.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完全不同。C.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比喻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D.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显示了大丈夫的内涵。(4)在选文中,【甲】文中的颜回、孔子及【乙】文中的“大丈夫”,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试结合两文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节选自蒲松龄《狼》)[乙]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鹿亦有知》)35.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项是()A.成语“梦寐以求”的“寐”是“睡觉”的意思。以此推断,“乃悟前狼假寐”中的“寐”也是“睡觉”之意。B.“以”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意思是来,用来。C.成语“杯水车薪”的“薪”是“柴草”之意,因此推断,“以伐薪为生”中的“薪”也是“柴草”之意。D.“乃”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作副词,“乃悟前狼假寐”“乃好向李氏求之”都是“才”的意思。36.下列对文中划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是()A.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B.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C.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D.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37.翻译下列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38.甲、乙两文中的狼和鹿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你从乙文悟出了什么道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十二章》(节选)与《孔子世家赞》【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3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能去云去:_____________________4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41.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诫子书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 孙枝蔚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孙枝蔚:清初诗人。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遑:闲暇,空闲。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4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___4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4.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示例】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5.下面是从两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1)_______________”去做;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2)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3)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②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③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④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⑤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⑥,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⑦之,是可笑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一》)①欻(xū):忽然。②瞰(kàn):窥视。③诸,“之于"的意思。④昧爽:黎明。⑤逡(qū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⑥腭:口腔的上壁。⑦罹:遭受祸患。4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止有剩骨 止:_______________(2)意暇甚暇:_______________(3)又从之从:_______________4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遂约肉,翘足挂树间。48.从【甲】文中屠户“投以骨”“复投之”的行为可以看出屠户在刚遭遇狼时的心态是怎样的?49.【甲】【乙】两文都写了与狼有关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阅读《二则》,完成问题。(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5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日中不至/吾日三省吾身C.陈太丘与友期行/君与家君期日中 D.相委而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元方认为友人的行为无信无礼,于是他也对客人表现得无信无礼予以回击。B.元方在小小年纪能从容地面对客人的指责,是因为他具有淡定自若的个性。C.《咏雪》讲的是谢太傅一家在大雪天里特意讨论雪景的情形,由此突出兄子兄女的聪慧。D.从主题上看,《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行》都表达了对儿童聪慧机敏的赞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太史公曰:《传》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②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①《传》;这里指《论语》。②其:副词,表示估量、推测、不肯定,可译为“大约”。③悛悛(quān):诚谨忠厚的样子。53.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彼 其 忠 实 心 诚 信 于 士 大 夫 也!5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太丘舍去 舍:__________________(2)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________(3)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信:__________________(4)可以谕大也 谕:__________________5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是无信 讲信修睦 B.及其家穿井 及死之日C.虽令不从 一狼仍从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不令而行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俄而雪骤( ) (2)差可拟()(3)尊君在不( )(4)元方入门不顾( )58.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1)未若柳絮因风起。(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5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60.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 “方正”?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选自《论语十二章》)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 )(2)元方入门不顾( )(3)为人谋而不忠乎( ) (4)仁在其中矣( )6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C.下车/引之 D.对/子骂父63.翻译下列句子。(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4.下列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乙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B.乙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甲文中“日中”指正午时分。C.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就率真正直、懂礼识义,显示出他成长于方正之家。D.古人称谓有谦称尊称之别,甲文中的“尊君”“君”“家君”都是敬辞。(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之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6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目似瞑(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5)盖以诱敌66.翻译下列句子。(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67.(甲)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____》,用一个含有“狼”字的四字成语为(乙)文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 两文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6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一狼洞其中洞:_____(2)目似瞑,意暇甚。暇:_______(3)相去数十步去:_____(4)狼闻声四顾顾:_______70.请用“/” 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两 牧 竖 入 山 至 狼 穴71.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72.《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参考答案:1.(1)以……为快乐;(2)喜爱。2.(1)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2)书读得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3. 兴趣 时间【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乐:以……为快乐。②句意: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好,喜欢。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温:温习。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为(wéi):动词,做,担任。矣:语气词,表陈述。(2)见:同“现”,表露出来。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结合乙文“苦渴无日”可知,从学者认为没有时间读书。结合原文“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董遇告诉他们要抓紧空余时间,如冬天、夜间、雨天的时候读书。【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乙】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要先读百遍。”说:“读书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是平日中的空闲时间。”4. 告诫、劝勉 轻薄浮躁 浮薄5.C6.答案示例:①淡泊 ②宁静 ③宽厚恭谨 ④学习(读书)【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内容理解。(1)《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予以教诲与劝勉。诫,告诫、劝勉;(2)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躁:轻薄浮躁;(3)在乙文中指“轻薄浮躁”之意的词语是“浮薄”,指轻浮浅薄。5.本题考查文体格式与谦辞敬辞。《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A.“犬子”为谦辞,用于向别人称呼自己的儿子;“令尊”是敬辞,用于称呼他人的父亲,因此并不适合;B.“令郎”为敬辞,用于对他人的儿子的敬称;“家君”是家父的意思,用于对外称自己的父亲,用在此处并不合适;C.“吾儿”是“我的儿子”,用于称呼自己儿子;“父示”是“父亲写的”,用在此处比较合适;D.“小儿”为谦辞,用于谦称自己的儿子;“孔明”为诸葛亮的字,意思是“诸葛孔明写的”,因此用在此处不合适。故选C。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看出,君子修养品性需要做到“淡泊”和“宁静”;根据乙文中“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可以看出,要训诫后辈做到“宽厚恭谨”,并且不“与浮薄者游处”;根据甲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以及乙文中“令熟读经学”都可以看出,两篇文章都在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才思敏锐的年轻人,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认为是忧虑的事,不能把它认为是可喜的事。切记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件。我这些话,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诫,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7.(1)舍弃,丢下(2)“不”通“否”(3)回头看(4)比,比得上8.A9.(1)公高/太傅深。(2)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10.元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元方的回答逻辑性强,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的回答生动形象,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刘太常的回答比较委婉,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分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1)太丘舍去:丢下他离开。舍:舍弃,丢下。(2)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不:通假字,通“否”。(3)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4)我何如谢太傅: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如:比,比得上。8.本题考查敬辞、谦辞的运用。A.贤: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B.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C.惠: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D.舍: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句中是对舅子敬的敬称,故选A。9.(1)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公高明,太傅深厚。故正确的断句为:公高/太傅深。(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元方:面对友人的责怪,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回答有理有据,表现出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同时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对桓玄的问题,刘太常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其美”,意思是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运用类比,即言桓玄和舅子敬各有长处,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回答委婉且生动形象。【点睛】甲文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文参考译文: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11. 轻薄 全,都12.有道德修养的人,(应)以摒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13.“驰”意为疾行,指迅速逝去,“去”意为消失,这两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能够提醒人们珍惜光阴、坚定意志。(意思对即可)14.①有教育的智慧。如甲文中诸葛亮教导子女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乙文中诸葛亮写自己不为下一代积累物质财富,这些主张和行为有助于子女做到不骄不躁、坚守本心,增长自己的才干。②有学习的智慧。如甲文中“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告诉我们学习应讲求静心专一、明确志向,这些正是诸葛亮学有所成的秘诀。③有做人的智慧。从乙文中看出,身为蜀相,诸葛亮却以身作则,不以权势谋私利,这也是他得到君主、臣子信任的重要原因。(任选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险:轻薄;(2)句意为: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悉:全,都。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夫:发语词,表示下文是议论。之:的。行:品行。以: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1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赏析词语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整个句子来理解。驰:疾行,这里是指迅速逝去的意思。去:消逝,逝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驰”与“去”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诸葛亮意在告诫儿子能珍惜时间,坚定意志。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甲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可见他善于从做人和治学方面教育儿子,有教育的智慧;甲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这是诸葛亮告诉我们学习应静心专一、明确志向,这是他学习智慧的体现;乙文“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可知一方面固然表现了他的清高气节,另一方面,更显示出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深知唯有脚踏实地地劳动才有收获的朴素生活哲理。可见做人的智慧。【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文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刘禅上表说:“在成都有八百余株桑树,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没有做其他的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去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15.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为:动词,成为。 商贾:商人。16.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17.(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这些都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后天积累磨炼形成的结果。18.【甲】示例:(1)诸葛亮忠告孩子静以修身,启示我们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为人做人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2)诸葛亮忠告孩子俭以养德,启示我们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3)诸葛亮忠告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启示我们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4)诸葛亮忠告孩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启示我们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5)诸葛亮忠告孩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启示我们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就会半途而废。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乙】示例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