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21考研内卷专业  > 过剩、贬值、质量差?研究生“内卷”啥程度

过剩、贬值、质量差?研究生“内卷”啥程度

过剩、贬值、质量差?研究生“内卷”啥程度

 

当人们还在热议研究生当卷烟工、送外卖、当司机、做保安……之时,新一年的研究生备考战役已经拉开序幕。

记者从北京多家考研“培训工厂”了解到,半年的考研集训营(脱产类)花费3万元起步,有些甚至高达6万元,且不包食宿。即便是在线网课,一些培训班挂出的价格也高达2~3万元。针对在职研究生的培训收费也达到1万元至3万元不等。

是否该拿出“血本”、投入时间读研?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近年来我国研究生“高学低就”“大材小用”的“内卷”现象,引发了研究生过剩、质量滑坡、读书功利化等诸多热议,使很多人对研究生的能力和读研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恢复研究生招生40余年来,我国相关招生人数快速增长。2020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11.4万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与1978年(10708人)相比,增长了100倍还多。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人力资源的同时,研究生教育是否存在上述问题呢?对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读研“三难”皆因“卷”?

909万,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再创历史新高。

数字背后,蕴藏着无数的喜怒哀乐和不为人知的鲜活故事。对于很多像李晓琳这样的应届研究生来说,或许可以用一个字——“难”来描述他们的处境。

今年29岁的李晓琳(化名)刚获得北京某“双非”(非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外语专业硕士学位。把自己划归为“大龄”读研群体的她,对这段学历教育的体验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

“考研两年,加上读研两年,砍掉了90%的娱乐时间,四年没过正常人的生活。读研期间几乎相当于免费给导师打工,论文得不到有效指导,身心俱疲。”她向《中国科学报》“吐槽”。

考研难、读研难不说,让她更灰心的是,付出和回报并没有成正比,就业更难。

本科毕业后李晓琳在私企和培训机构之间兜兜转转好几年,现在她学历高了,求职似乎却回到了原点。今年以来,她投向心怡事业单位和大公司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小私企的工作她看不上。“要不要回内蒙古老家当老师?”她在纠结。

近年来的扩招已经让研究生过了“物以稀为贵”的时代。

“从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供求多了,价格自然下降。就像荔枝等水果多了,卖得便宜。研究生数量大大增加之后,自然也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好的工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系主任沈文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飞速增长。第一个10年,从2000年的8.50万增长到2010年的47.20万,增长了五倍多;第二个十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再翻一番。在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去年我国研究生招生111.4万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对于个人来说,显著的数字增长不仅意味着学历的贬值,同时意味着它正在成为职场的入职“标配”。

这种现象在一些人眼里正应了时下的热词:“内卷”。这个从社会学领域破壁出圈的词原指“没有发展的增长”,在研究生教育中被用来描述非理性的内部竞争。让身在其中的人不自觉陷入“囚徒困境”,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参与其中。

“‘没有研究生学历不要。’这种学历歧视和文聘过度消费,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人为导致不必要的‘内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刘永谋对《中国科学报》说。

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在今年一些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还在为工作没着落焦虑时,新一茬的研究生备战已经开始,许多考研“培训工厂”的报名十分火爆。

记者从北京多家培训机构了解到,半年的考研集训营最低花费3万元,有的甚至高达6万元,且不包食宿。即便是在线网课,一些培训班挂出的价格也高达2~3万元。针对一些名校的考研集训有的浮动价又要增加万元左右。

在沈文钦看来,这种溢价或许与市场供需有关,因为名校研究生就像市场上少量的“高端水果”,受扩招影响不大。

对当前每年三四百万的“考研大军”来说,为未知结果的期望付出的不只是金钱成本,还有时间成本。

作为一名“二战”备考生,来自山东的尹小强很清楚,由于扩招速度赶不上报考增长速度,推免生占用名额比例增加,加上在职研究生被纳入统考,现在研究生“越来越难考”。特别是42所“双一流”高校的推免生比例普遍接近教育部规定的50%上限。

“但必须考(研)呀!学历不能说增加你的竞争力,至少会降低你的被淘汰率。”尹小强曾在百度实习了三个月,“老板”是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他觉得对方在目光上比普通本科生长远得多。虽然去年“一战”失败了,但也让他真正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

“我愿意吃研究生的苦,只要我能够考上,这样才能为就业增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