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2009年政治考研真题解析  > 2002年政治真题解析(文科)

2002年政治真题解析(文科)

早在1963年,周恩来就提出过“官僚主义是我国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政治病症”。江泽民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中又提出关于工作作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因此选项D正确。

反对享乐主义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选项B、D不属于政治上的病症,而属于学风问题,是思想路线上的病症。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选项A正确。

选项B是我国的国体,C项是我国的政权形式,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D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均不符合题意。

1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同时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份(即国有与集体)所有成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集中表现应在“控制力”上,而不是“量”上。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的表述都不正确,D项混淆了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均不符合题意。

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可信

D.爱国主义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2001年10月,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上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C项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一项内容 ,D项是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均与题意不符。

12.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

A.投资规模较小

B.经营方式单一

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D.不是法人企业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个体经济相对私营经济而言,一般投资规模较小,经营方式单一,不是法人企业,且投资人自己便是劳动者,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而私人经济依靠雇佣工人的劳动。其中本质区别在于后者,本质区别也就决定了“性质上的不同”。据此分析,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13.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包括: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但根本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选项A、B、C虽然都是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但都不是根本途径。

1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缓和美苏关系,与苏联签署了

A.《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B.《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C.《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D.《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1972年尼克松主义的产物,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当时的美国被拖入越战泥潭,为了缓和美苏关系,与苏签署了该条约,该条约的核心是以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而2001年12月31日小布什宣布美国退出该条约,并将于半年后正式生效。在国际上遭到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因此选项A正确。

B项签署于1993年,C项签署于1987年12月,D项签署于1968年1月7日,均于题干中所说的时间不符。

15.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2001年9月中共召开十五界六中全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D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与题意不符。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1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答案】ABE

【分析】本题考点: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这就是意识转化为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而不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空间和时间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据此分析,选项A、B、E正确。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而非物质的固有属性,选项C属于物活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非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项也不正确。

17.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答案】AC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一个民族的发展往往表现为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具体地说,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国际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据此分析,选项A、C、D正确。

选项B否定了主体选择性,是一种机械决定论观点;E项夸大了主体选择性,而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18.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

A.货币供应增速减缓

B.物价持续普遍下降

C.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

D.货币升值

E.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增加

【答案】BCD

【分析】本题考点: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要求现实中纸币的发行量必须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这种现象叫做通货紧缩。据此分析,选项B、C、D正确。

即使货币供应增速减缓,但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适应,就不会引起通货紧缩,选项A错误;E都只表明居民收入中消费支出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已产生通过紧缩。

19.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A.货币资本

B.固定资本

C.流动资本

D.生产资本

E.商品资本

【答案】ADE

【分析】本题考点: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划分的依据。

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出售,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可见,三者的划分是以产业资本运动在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职能为标准的。因此选项A、D、E正确。

选项B、C是以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根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