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18世纪文学家自考本科  > 宅在家里看18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宅在家里看18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安·康捷米尔 苏马罗科夫

2. 感伤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古典主义已让位于从英国引进的文学思潮感伤主义,代表作品有尼·米·卡拉姆津(Н.М.Карамзин, 1766—1826)的小说《苦命的丽莎》(1792)。它描写贵族青年埃拉斯特爱上了美丽温柔的农家女丽莎,她对他也一片痴情。但后来他因赌博输尽家产,遂背弃丽莎,去和一个富婆结婚。丽莎痛不欲生,跳湖自尽。作者一边讲着故事,一边流露出对她无限的同情:“这时我肝肠欲断……泪珠从我的脸上簌簌滚下来。”这样描写普通人内心感受的小说确属新颖,一时间仿作蜂起,类似的书名作品如《可怜的玛丽亚》《贫穷的纳塔莎》等等,竟使感伤主义文学形成潮流。

《苦命的丽莎》

但是,这个文学思潮也没流行多久,就被启蒙主义所代替了,作家杰·伊·冯维辛(Д.Н.Фонвизин, 1744—1792)的喜剧剧本《纨绔少年》(1782)讲外省女地主普罗斯塔科娃得知寄养在家里的孤女索菲亚突然获得一大笔遗产,就千方百计要她嫁给自己的儿子米特罗方。作品揭露了女地主的残酷行为,展示了其子米特罗方虽穿戴华丽却头脑空虚,剧中词指出:“有了金钱并不意味着有了道德,腰缠金条的傻瓜,还是一个傻瓜。”这个道理具有明显的启蒙主义性质。

接着在十八世纪末流行的是现实主义文学,其标志为亚·尼·拉吉舍夫(А.Н.Радишев,1749—1802)写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他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俄国农村一片凄惨的景象:农民的茅舍里家徒四壁,昏暗无光。他们身披粗麻布片,吃糠咽菜。他们什么都被地主夺走了,只留下“无法夺走的空气”。而地主与农民之间,“一方几乎拥有无限的权力,另一方却是毫无保障的弱者,因为地主之于农民既是立法者,又是法官,又是他自己所下判决书的执行者”。面对此种残酷的现实,作者在书末以《自由颂》一诗号召处死暴君。诗中写道:

死亡变成各种各样的形象,

在沙皇高傲的头顶飞翔;

欢呼吧,被束缚的人民,

大自然给予的复仇权利,

已经把沙皇带到死刑台上。

《旅行记》不但开了现实主义的风气,而且被视为俄国文学史上最早表达革命思想的作品。

为了此书,作者立即于1790 年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政府逮捕,并据女皇的暗示判处了死刑。之后改判流放西伯利亚十年。作者历尽磨难,终生奋斗,后来感到争取自由无望,便自杀身亡。

3. 戏剧

俄国戏剧到十八世纪在彼得大帝改革的影响下,由于引进欧洲文化,而有了相应的发展。此时已有多种戏剧形式,如学校戏剧、古典戏剧、感伤主义戏剧和讽刺喜剧等。

十八世纪头25 年,在俄罗斯、亚美尼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的神学院里出现了学校剧团。其演出受民间戏的影响很大,有强烈的讽刺倾向,反过来又促进了讽刺文学的发展。学校戏剧的重要作品有普罗科波维奇(Ф.Прокопович, 1681—1736)的悲喜剧《弗拉基米尔》(1705)。

十八世纪中叶兴起职业剧院,传入古典主义戏剧。它有严格的规则,遵守“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的一致),题材多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但俄国的古典主义有它的特色。一是剧作的思想开明、有社会性。二是接近现实主义,立足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不去虚拟古希腊、罗马的环境和人物。三是语言采用比较朴实的民间生活用语。代表作家为苏马罗科夫(А.П.Сумароков, 1717—1777),其创作悲剧《霍烈夫》(1747)和喜剧《爱吵架的女人》(1772)均有良好的效果,前者反映理智战胜私情和大公的残暴,后者嘲笑贪官和蠢地主。

六十年代又传入英国的感伤主义戏剧。这类戏剧重在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刻划人的内心细腻感情。代表作有鲁金(В.Лукин,1737—1794)的《受爱情感化的浪子》(1765)。然而七十至九十年代最流行的还是讽刺喜剧。它带有启蒙主义思想,写社会普通阶层的现实生活,也揭示官吏、贵族地主的丑行。最有名的是冯维辛的《纨绔少年》(1782)。

彼得罗夫剧院

随着戏剧演出的频繁增加,剧院建设和剧团都相应有了发展。彼得大帝在莫斯科红场建起一座公众剧院,从1702 年开始演出。他在圣彼得堡建都后,1723年在该市新建一座剧院,请外国剧团,如意大利的假面喜剧团、法国话剧团、德国涅贝尔剧团来演出,这对俄国戏剧也起了促进作用。

俄国的戏剧演出开始了新局面。一些城市平民阶层参加了业余戏剧活动。四十至五十年代有“喜剧爱好者”剧团。后来又有别的业余剧团产生,最有名的是沃尔科夫剧团,演员都是平民知识分子,它从1756年起在首都演出。

1756 年伊丽莎白女皇下旨建立一所国立剧院,由苏马罗科夫任院长,沃尔科夫(Ф.Г.Волков, 1729—1763)为助手和首席演员。从此开始有职业剧团。八十年代皇家剧院发展成完整体系,有彼得堡小剧院、彼得堡大剧院、(彼得堡)珍楼剧院和(莫斯科)彼得罗夫剧院。这些剧院专供宫廷少数人娱乐,其外观雄伟,尤以彼得罗夫剧院最为华丽,可容纳1500观众。它是十八世纪后期艺术成就最大的剧院。

《纨绔少年》

十八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当推杰·伊·冯维辛(1745—1792),他出身贵族,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后到外交部任职,写过各种体裁的讽刺作品,以喜剧最成功。如名剧《旅长》(1766)嘲笑了贵族中老一代的愚昧和年轻一代所受外国教育的毒害。冯维辛最著名的喜剧《纨绔少年》,写女地主普罗斯塔科娃多方虐待寄养于她家的孤女索菲亚。后因索可以继承叔父斯塔罗东的一宗财产。普罗斯塔科娃便强令索做自己的儿媳。但索菲亚在开明贵族普拉夫津和斯塔罗东的保护下,终于与贵族军官米朗结婚,而普罗斯塔科娃则被法办。

杰·伊·冯维辛

剧本真实描写了普罗斯塔科娃这个农奴主的形象:横暴、愚蠢又奸诈。她对农奴出身的保姆极尽虐待之能事:在她家工作四十年,所得报酬竟是“一年五个卢布,外加每天五记耳光”。她虐待周围一切人,却一心溺爱儿子米特罗方,极力让他娶上富女索菲亚。但米特罗方却是个爱吃喝玩乐的纨绔少年,他已16岁,却不会加减乘除,只会捉弄仆人,其每日的口头禅是:“我不想学习,只想娶亲。”所以他每天利用母亲的溺爱而逃学。

作者简介

李明滨,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普希金研究会会长,曾任北大俄语系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俄罗斯国情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的灵魂——托尔斯泰》《俄罗斯汉学史》以及译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等著作。主编高校教材《苏联概况》《世界文学简史》等。目前主编《俄罗斯汉学文库》3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已出版8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学位,俄罗斯联邦政府颁授的“普希金奖章”和俄方颁发的“俄中友谊奖章”及“高尔基奖”荣誉证书。并于2019年获“在中俄人文交流领域作出贡献的中方十大杰出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