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大理论成果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1.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领导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结: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四:两大理论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的理论成果,他们之间是一脉相乘又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着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五: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经,原则和方法。一个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2.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在延安整风期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得到了确立。
八:《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九: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理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义的革命对象(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其次是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4新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既然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也是要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民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义的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重要法宝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党在在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四: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是占世界人口的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5: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针。
三: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7:关于科学和教育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3: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发展力量生产力。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一: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二: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党的基本核心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障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四: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3: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六: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1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2: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
3:必须统筹规划,搞好国土空间项层建设
4: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5: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布局。
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 是我党创造性的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3: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4: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一: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老三步是: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 第二部,从1991年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经济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第三步:1.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翻一番。2.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四: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
二: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中国长期停滞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2: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怎样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四:1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4: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本政治制度)5:我国的居民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五:依法治国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八十八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