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1204硕士  >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攻读 硕士 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学位)

一级学科名称和代码:公共管理(1204)

学科门类名称和代码:管理学        (12)

研究生院制表

2015年6月

一、专业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社会保障(120404)、土地资源管理(120405)2个二级学科和培养方向,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和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同学科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功能凸显。

社会保障是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相交叉的综合学科,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为研究内容,涉及社会保障宏观政策、社会保障管理运行体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与管理等实践领域。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生,依托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优势,密切关注中国社会保障的实践,结合安徽实际,践行应用对策研究和交叉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是土地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交叉的综合学科,与地理科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邻学科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生,为土地利用规划国家甲级资质单位,已被列入安徽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享有一定影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或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掌握社会保障专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发展和具体实践,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准确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一定程度上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及动态,能够从事社会保障和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以及社会保障管理、政策咨询、民政工作、社会保险业务经办、非营利组织、员工福利管理等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有关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籍管理、不动产经营管理、不动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与所从事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将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的能力;能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专门的土地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

核心课程

1

120204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主要研究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及其政策实践,尤其关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不同社会保障政策并轨和项目衔接。

方青(博导)

安建增

何晔

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主要研究中外历史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关注社会救助制度及家族救助。同时,进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研究。

庄华峰(博导)张士昌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主要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与风险管理。

龚基云(博导)、孙静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2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利用与土地政策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政策与法规等。

程久苗

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进展

土地评价与规划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评价、不动产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等。

鲁成树,朱永恒

不动产评估理论与实务,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土地信息技术与应用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信息的采集方法;信息的处理与信息提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究等。

梁栋栋

土地信息技术,空间数据分析

四、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为5年(含休学时间)。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实行导师负责制,并以导师为主建立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定培养计划,对论文进行全面指导。

2.研究生入学半年后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确定培养计划。并根据自身和本学科发展需要和该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确定选修课程,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3.研究生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踊跃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

4.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培养形式采用研讨式、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在第4学期前完成。

3.中期考核

根据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对本学科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每年6月底前)。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由导师与导师组在第五学期中期对学位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进行检查。

5.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分为7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 ,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专业核心课,⑤方向拓展课,⑥跨学科课,⑦补修课。

2.最低课程学分为31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开设4门(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英语阅读与写作,36学时2学分;英语口语36学时2学分。

②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

④专业核心课6学分。

⑤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⑥跨学科课3学分

⑦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

八、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具体按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2.实践活动。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专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学位点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可以为教学实践(如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课程见习、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等形式。

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九、科学研究

学术研究是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本学位点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省级以上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篇。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鼓励选择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论文选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既研究经济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又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的应用和开发课题。学位论文的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进行社会调查,对获得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独立撰写出有一定科学水平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评审、答辩等程序,按研究生学院有关文件规定进行。

学位论文采取盲审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措施,加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代码+名称)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属性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位/非学位

必修/选修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学院

公共课

公共基础课

英语阅读与写作

36

2

学位

必修

外国语学院

英语口语

36

2

学位

必修

外国语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

18

1

学位

必修

政治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

18

1

学位

必修

政治学院

专业课

学科基础课

管理学理论

54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历史、国旅

社会研究方法(含SPSS、Stata应用)

54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历史学院

公共管理专题

54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国旅、历史

专业核心课

社会学理论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历史学院

社会保障理论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历史学院

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进展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国旅学院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54

3

学位

必修

2

考试

国旅学院

方向拓展课

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

54

3

学位

选修

3

考试

历史学院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54

3

学位

选修

3

考试

历史学院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54

3

学位

选修

3

考试

历史学院

土地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分析

54

3

学位

选修

3

考试

国旅学院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专题

54

3

学位

选修

3

考试

国旅学院

土地利用与国土整治

54

3

学位

选修

3

考试

国旅学院

跨学科课

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进展

54

3

学位

选修

2

考试

国旅学院

福利政策研究

54

3

学位

选修

2

考试

历史学院

补修课

社会学概论

54

不计学分

选修

国旅学院

社会保障概论

54

选修

国旅学院

土地资源学

54

选修

历史学院

土地经济学

54

选修

历史学院

注:1.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学生须修所有的“学科基础课”。

2.120404社会保障专业方向的学生须修“专业核心课”中的“社会学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两门课程;120405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须修“专业核心课”中的“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进展”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两门课程。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审批表

学位点负责人意见及说明: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学院教授委员会审核意见(包括审核方式、内容、意见、结论):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学院意见:

分管院长签字:           学院盖章         年月日

学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研究生课程简介

《管理学理论》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学院:历史、国旅

英文名称:Management Theory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公共管理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学科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国内外管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通过理论梳理、系统剖析来使学生学习管理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技能。同时,本课程也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学位点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把握国内外管理理论的核心和精髓,讲授管理学的基本逻辑、基本思维和基本理论。

  2.把握国内为管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3.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如启发式、研讨式、情景模拟、专业实践、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理论教授、专题研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经验交流等教学技术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管理学》、《公共管理学》

  相关知识:预测、决策、控制、激励、领导以及组织运作与管理等知识。

  (四) 教学内容安排

  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的主体、实施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管理的对象;系统讨论管理世界观、管理价值观、管理目的论、管理手段论、管理规律论、管理效率观、管理资源环境论、管理能力论、管理能力论、管理创新论等。

  有关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决策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管理哲学;复杂性理论;自组织理论;管理学前沿。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李传军、杜同爱:《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黄恒学,谢罡:《管理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格里芬:《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

5.谢尔登:《管理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社会研究方法》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 Social Statistics Software Application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上机实践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公共管理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方法本身的讲授;二是社会统计软件应用的介绍。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量化分析水平很低,总是较多地依赖于概念的定义和逻辑推理,处于单纯思辨的范围中。通过学习和运用有关社会统计软件的具体运用,可以比较准确地具体的数据来描述事物的现状、把握其内在规律、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它的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统计软件的基本原理,并能在计算机上熟练地分析调查问卷,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数据信息分析的技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社会研究方法及其软件应用。本课程力求从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现实角度出发,根据当前流行的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自身的特点,以实际数据的分析为纽带,将对统计分析方法基本思想的理解与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在理解常用统计分析方法思想的同时,能够将统计分析软件灵活运用并实施到实际统计分析工作中去,从而为实际统计分析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案。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实践中对调查问卷熟练地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

相关知识:问卷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相关知识。

(四) 教学内容安排

社会研究过程;社会研究方法具体类型;相关软件介绍;数据编码录入;数据描述;数据推断;社会统计软件应用训练以及具体研究实践、实训。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张建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4.丁国盛,李涛编著:《SPSS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5.约克奇:《SPSS其实很简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Tabachnick, B. G., & Fidell, L. S.,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7

《公共管理专题》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学院:国旅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Public Administration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公共管理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该专业研究生掌握土地科学、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讲授

这是本课程重要教学环节。以主要讲授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为主,并分析案例、归纳重点等。

2.案例分析

学以致用,通过案例讨论分析,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进一步培养相应的管理能力。

3.教学方法

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土地科学、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多联系国情,特别是国家在政治改革和政策制定的相关内容,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学、土地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行政学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政策、土地资源配置与规划、国土整治、信息技术在国土管理中的应用等;治理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公共管理改革、政府工具理论、公共政策分析及其理论范式、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发展史、公共组织理论与改革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Tom  Tietenberg:《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张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年,第二版

5.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

6.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六版

7.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

8.张军连等:《土地法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张康之:《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王乐夫等:《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2.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进展》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国旅学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5土地资源管理、120404社会保障(跨学科课程)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研究生全面了解我国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掌握我国土地法制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趋向,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土地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研讨为主,并结合具体问题与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运用;同时,学生应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我国土地管理政策、法律、法规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形势,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与土地新政解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及其评价,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征地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等专题模块内容。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陈利根.土地法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郑念,政策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3、姜爱林.土地政策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4、张军连等. 土地法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5、黄贤金,陈龙乾等.土地政策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国旅学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该专业研究生全面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地规划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土地规划的战略思维和理念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具备独立完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土地规划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信息系统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介绍目前国际上有关土地规划与利用研究的最新成果;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总体规划编制与修编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的办法和技术政策途径等。重点和目的在于加强研究生对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的国际进展、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阶段规划理论与实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

2.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吴传钧,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4年

4.FAO,土地利用规划指南,罗马,1993年

5.[印]曼德尔著,丁荣晃译.土地利用理论与实践,西北农业大学,1987年

《社会学理论》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Sociology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4社会保障专业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学位的专业核心课,同时又是社会保障相关专业方向的重要基础课程。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西方社会理论历史演化和发展现状,引导学生面对当代社会学理论前沿,训练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形成以深刻的思想观点为基础解释和回答当代社会生活重大问题的能力,奠定开展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基本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线索比较清晰,能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能够运用相关社会学理论观点相互引证。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名著导读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模块顺序: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趋势、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当代变革、现代及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明确揭示西方社会学理论从现代向后现代、当代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特别是在思维方式、概念构架、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要说明引起西方社会学理论深刻变化的知识基础和现实基础,以便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立足于当代社会学学术前沿吸收新思想新理论,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水准。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4.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社会保障理论》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Social Security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4社会保障专业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学位的专业核心课,同时又是社会保障相关专业方向的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体系及特征,充分认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社会保障产生的理论基础。

2.了解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进程、社会保障的模式、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3.掌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的基本理论知识,深刻把握我国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情况及发展思路。

4.增强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掌握下列重要概念: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与安置、住房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

2.了解国外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国家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3.正确理解社会保障的体系架构和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能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现状特点、制度建设及其意义。

5.能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及其绩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社会保障概论》《西方经济学原理》

《社会学概论》《财政学概论》

相关知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财政学、政治学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社会保障相关概念、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财政支持与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理论与实践、医疗保险理论与实践、社会救助理论与实践。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期末完成一篇6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

评价方法:优秀(85分以上)、良好(75-84分)、中等(65-74分)、及格(60-64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

2.梁君林,汪朝霞:《社会保障理论》,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吴鹏森:《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4.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6.Midgly, J:《Social Security, inequality, in the third world》,John WilEy & Sons,1984

《土地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分析》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国旅学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必修课,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土地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和操作方法,能独立地利用该技术进行专题研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该专业研究生全面掌握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理论、方法及基本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功能,掌握土地信息的采集、处理、组织和

当代空间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空间分析、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空间数据挖掘有全面的了解。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遥感概论、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测量与地籍测量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土地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及其结构和功能;土地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技术;土地数据库;空间数据的性质、空间数据预处理、空间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面状数据空间模式分析方法、空间回归分析、空间连续数据分析方法等,最后结合土地数据说明数据挖掘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马才学,《土地信息系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徐绍铨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吴秀芹等,《ArcGIS 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王远飞,何洪林.空间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

5.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

6.[英]罗伯特.海宁著,李建松、秦昆译.空间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 [英]Michael J.de Smith,Michael F.Goodchild,Paul A.Longley著,杜培军,张海荣,冷海军等译.地理空间分析---原理、技术与软件工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专题》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国旅学院

英文名称:Grad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n agricultural land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主要研究农用地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合理利用农用地提供基本理论支持,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方向拓展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任务和基本内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和程序;全面系统地掌握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基础、评价原理与评价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内教材学习与课外参考书籍自学及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重点介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理论与方法、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专题研究和评价过程,难点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基础,所以预设课程应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自然地理学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章 目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时 数

教学方式

或 手 段

课 后 作 业

思 考 题

练 习 题

绪论

3

讲授(多媒体)

农用土地分等:理论与方法

6

讲授(多媒体)

农用土地分等:案例

3

讲授(多媒体)

实践操作1

6

机房

农用土地定级:理论与方法

6

讲授(多媒体)

农用土地定级:案例

3

讲授(多媒体)

实践操作2

6

机房

农用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

6

讲授(多媒体)

农用土地估价:案例

3

讲授(多媒体)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

6

讲授(多媒体)

十一

实践操作3

6

机房

合 计

54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和期终考核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30%和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张凤荣等。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2.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方法·实践。地质出版社,2004年6月;

3.潘元庆。农用地定级估价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7月;

4.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应用理论探索及案例。地质出版社,2007年2月。

《土地利用与国土整治》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国旅学院

英文名称:Land Use and Land Consolidation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多媒体和实验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研究生全面了解我国土地利用与国土整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掌握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趋向,对比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差异,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国土整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研讨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土地利用基本理论,具备土地利用前沿理念,熟悉国土整治的理论和实践过程,具备独立完成国土整治规划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土地利用学、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学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国内外现状对比、基本理论、前沿展望、土地利用与城乡一体化互动机制专题;土地整治概述、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土地整治权属调整管理等专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按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综合评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吴次芳.土地利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吴海洋.土地整治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4

《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 Ppolicy in China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4社会保障专业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的方向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保障政策分析与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定的背景、理念基础、理论依据和具体内容架构,系统考察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的一般路径,辨析中国社会保障的决策、实施、绩效评估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理论视角检视当下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于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读书汇报活动、小组讨论活动,尝试从专业的视角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对于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法,可适当引入讨论法、提问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总结时应注意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最新进展的归纳,并提出研究问题或方向。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学习过下列课程(全部或者其中之一):《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社会政策概述、社会保障政策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救助分析、我国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中国社会保险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分析、中国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该门课程的成绩为百分制,共由3部分构成:

1.出勤情况:按照学生实际到课率统计给分(10%);

2.上课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回应同学观点、参与讨论等(20%);

3.读书报告:2位同学一组,由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学生精读其中1本,做读书汇报(10分钟)。汇报完毕后,先由同组同学进行点评,然后汇报人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任课教师根据报告的内容、板书情况、语言表达、课件制作等判分(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英]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美]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0年。

3.[美]安德森:《公共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Social Security Fund Management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4社会保障专业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社会保障是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促进基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社会保障基金是支撑“安全网”的强大的物质基础。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旨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提出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的目标模式和可行办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与性质、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的改革,熟悉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过程——筹、投、支,掌握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运营模式等。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社会学、社会保障、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四)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分为六讲:第一讲、社会保障基金与基金管理,第二讲、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历史回顾,第三讲、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借鉴,第四讲、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体制,第五讲、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构成与支付,第六讲、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写一篇6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史伯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2.王洪春,卢海元:《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与借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刘晓峰:《资产定价理论:逻辑分析和经验验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4.耿志民:《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5.杜书明:《基金绩效衡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邓大松,李珍:《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7.齐海鹏,刘明慧,付伯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8.哈维·S·罗森著,平新乔等译:《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9.达雷尔·达菲著,潘存武译:动态资产定价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李连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Social Security Fund Management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4社会保障专业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制度史方向。社会保障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日益成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课程一方面,着重对社会保障中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及其资金筹集、管理与运用等方面,进行国际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发展历史进行比较研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以下基本理论和知识:

1、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的制度基础与相关理论。

2、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管理的国别差异等基本知识。

3、了解社会保障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内涵,把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

《福利国家经济学》《福利社会学》

相关知识:福利经济学、福利社会学

(四) 教学内容安排

1.国际社会保障概念及社会保障体系

2.国际社会保障范围及其模式

3.国际养老保险制度

4.国际失业保险制度

5.国际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比较

6.国际医疗保险制度比较

7.国际生育与疾病保险制度比较

8.国际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比较

9.国际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比较

10.国际劳工组织与社会保障

11.21世纪国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12.社会保障发展史及其国际比较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期末完成一篇6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

评价方法:优秀(85分以上)、良好(75-84分)、中等(65-74分)、及格(60-64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穆怀中:《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

2.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3.陈东琪:《全球社会保障制度考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4.Schmidtz,David. Goodin, Robert E.,《Social welfare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福利政策研究》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跨学科课    开课学院:历史学院

英文名称:Study on Welfare Policy 学时学分:54/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讨论;案例教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120404社会保障专业、120405土地资源管理(跨学科课程)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的跨学科课程。福利政策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社会管理等诸多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背景与演进轨迹,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开设此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1、知识目标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福利政策学的发展和演进历史,理解福利政策的价值基础、理论框架、和研究动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其从事社会保障研究打下基础。2、能力目标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理解福利政策的产生背景,分析福利政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视角检视当下中国福利政策的发展,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于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福利政策的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读书汇报活动、小组讨论活动,尝试从专业的视角认识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对于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法,可适当引入讨论法、提问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总结时应注意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最新进展的归纳,并提出研究问题或方向。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学习过下列课程(全部或者其中之一):《社会政策导论》、《社会福利思想》、《福利社会学》,了解福利政策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福利思想的演进,以及福利政策的实践价值。

(四) 教学内容安排

何谓福利政策、福利政策的理论视角、福利政策与福利国家、福利政策类型学研究、东亚福利政策/福利研究、发展型福利政策、资产建设与可持续生计、发展观的变化与社会质量、中国福利政策学科的发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该门课程的成绩为百分制,共由3部分构成:

1、出勤情况:按照学生实际到课率统计给分(10%);

2、上课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回应同学观点、参与讨论等(20%);

3、读书报告:2位同学一组,由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学生精读其中1本,做读书汇报(10分钟)。汇报完毕后,先由同组同学进行点评,然后汇报人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任课教师根据报告的内容、板书情况、语言表达、课件制作等判分(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第一版

2.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3.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

4.唐钧:《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5.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范斌:《福利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7.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