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命题过程的技术性与规范性
命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命题组织管理、人员、环境、命题过程、试卷印制、评估等,但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命题人员在依据课程标准、确立命题多维细目表基础上,对试题要素的理解、选择与处理。就测评而言,试题的四个要素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是一个系统和综合体。其中,立意是试题的主旨和灵魂,情境创设、任务设计、答案编制是实现立意的载体,任务设计是试题立意、情境和答案之间的桥梁。
1.试题立意。试题立意,即命题人预设测试的意图和指向,是命题人根据考试性质与要求,结合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政策、新战略、新动向等因素,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提出“考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考、中考命题基本上以“知识立意”为主,以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为考核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中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逐渐转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2014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与考试招生制度相关的18项具体改革任务与措施。其后,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考查被提上议事日程。从而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正是大规模考试所应有的试题立意。核心价值是即将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要求学习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意识、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是核心价值的重点体现;而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应用,也强调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立德树人的导向,注重考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命制试题的根本方向。从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角度看,中高考试题必须注重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也是中高考的着力点。当然,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考查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在深广度上,中考、高考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就目前的中高考试题编制而言,试题立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考、审读要素和必经环节。然而,无论是教师命制试题,还是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做题、学生日常自己做题,总是局限于选择、审读情境材料与任务,甚至直接指向试题答案,往往忽视试题立意这一要素和环节,时常导致情境选择的盲目性、任务设计的随意性,答案编制缺乏科学性、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做题,缺乏对命题者“为什么要编制这道试题”“如何编制这道试题”等问题的理解过程,这样,就难以避免学习中机械训练的状况。
2.试题情境。情境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如全球的、社会的、个人的;个人的、公共的、教育的、职业的;有结构良好的、结构不良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情境性包括真实性、知识性、探究性、应用性、情感性等,其中真实性是情境性的首要条件。情境越真实或接近真实,越能有效地测评学生对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关注及真实体验,越能有效地测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处理和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情境或真实性情境如何成为命题情境呢?由于真实性情境大都属于不良结构的,其中蕴含的条件因素、无关变量比较多,还不能直接将它作为命题情境。真实性情境作为命题情境,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制作,特别是需要根据试题的立意和任务设计来选择与开发。因此,命题中的真实性情境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考试评价氛围。这其实指考试要有良好的心理氛围。真实性情境应该“和颜悦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时代“大势”,反映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情境的选择要具有公平性,适应参加本次考试的所有学生,创设的情境应为大多数学生所热悉,无显著影响不同性别、民族、种族、地区、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考生作答情况。要尽量避免使用学生不熟悉的术语,学生“遇见”这些情境,不会产生畏惧感,能够积极“融入”情境,并愿意在情境中大胆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第二,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即要有高远的试题“立意”。这里的真实性情境应该是学生展示学科素养发展水平的背景或舞台。学生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思考、探索、完成内生于情境中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检验自己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关键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科素养的提升情况以及核心价值的养成情况。“只有给被评价者提供了适宜充分的背景和舞台,他们才能用好自己已经掌握的“道具”(核心素养),将自己的功夫秀出来;而命题情境的复杂化,正如不同背景和舞台的切换,考验被评价者在不同情境中用“道具”秀功夫的能力。”因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同一个情境,可以展现出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或同一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不同水平;同一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情境表现出来。第三,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引出”相关的学科任务。命题者应该根据命题立意与多维细目表,选择适合的、具有一定丰富性与不确定性特点的材料或经过“过滤”的活动场域,即具有真实性特点的情境,并依据学科中的核心内容、主干知识,确定“以怎样的角度与层次、怎样的任务设计”来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这里的“引出”,考验命题者的功底,它既需要命题者具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与知识结构,又需要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测量学的相关知识,更需要其有一定的命题技术。这兼具了命题者需要思考“考查学生的核心知识及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试题的适切性”“注重任务设计角度与层次性”等要素。同一个情境,由不同的命题人来应用,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命题思路与技术路径,即命题者会据此设计完全不同的学科任务,也就会“诱导”“引导”出学生“不同的表现”。这里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学生在“正向的表现”中,也有不同层次的能力表现。因此,在设计基于真实性情境的材料题或者以图表形式提供必要信息时,命题教师要避免因信息提供过多或过少而影响到学生的学科素养表现或展现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命题者在保持真实性基础上对情境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尽可能过滤掉一些无关任务的变量及元素。
3.试题任务,即任务设计的指向性、层次性、规范性、创造性要求。与立意、情境匹配的试题任务,要能够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符号系统、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分析各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关键特征或变量,并将原有情境表征抽象为能够揭示其关键本质和内在结构的学科模型的能力和素养。
任务设计的指向性,就是引导学生针对试题“从什么角度做出怎样的解答”。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或探究题,一般都有“请运用(应用、依据、紧扣)xx学科知识或原理”来回答问题。以下是2019年温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试题中的三个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温州市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有哪些优势。(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和企业做法的合理性。(3)家乡建设,你我有责。请你从道德或法律角度,为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提出一个建议并说明理由。这三个设问都需要学生“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道德或法律角度”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或任务,指向性比较明确。如果命题者命制这样一个试题:“请为xx写个颁奖词”,那么,这个题目可以从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来解答,其任务指向性就不明确。因此,任务的指向性,就是要明确应用学科知识的范围,厘定所要分析与解决问题或任务的对象,描述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或办法,指明需要达到的目标或完成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就是命题者要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形成任务或问题的梯度,便于学生“融入”情境和任务之中进行“思考”“探究”,充分展示其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如果试题的任务没有“梯度”,或者是“先难后易”,就可能影响学生关键能力的正常发挥或展示,也就“测不准”学生真实的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任务设计的层次性”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命题一般应按照“先聚敛后发散”的原则。一般来说,分析说明题、论述题或探究题都会有2-3个小的任务或问题,这些任务或问题的设置,除了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外,还应该考虑其开放性程度。因为开放性程度高的任务或问题,容易“诱导”“引导”学生作出多样化的回答,其思维的发散程度就比较高,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但是,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求具有较高的发散性,那么,试题的测试目标就可能会偏离,一是题目的难度过大,二是不利于阅卷与评价,可能使测试结果呈现“两极分化”或者“没有区分度”的状况。因此,试题的任务设计应该根据其立意和情境,选择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的任务或问题,使得学生在特定的考试时间中,展示其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
任务设计的规范性与创造性。任务设计的规范性,是指各种试题的命制都有特定的规范性要求。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重大时政的识记、理解能力,以及简单的分析、辨别能力。其命题要求如:不能出现有争议的选项或设问;不得以题干的空格内容为选择题题肢;题干中不得以“的”“和”“与”断句;选项之间内容不得相互包含;避免以前一题答案作为下一题基础;不用诸如“以上都不对”或“以上都对”的选项;除非某种重要的学习结果需要,一般不使用否定式设问,如不属于、错误的是等。这些规范性要求,需要命题者烂熟于心。任务设计依据一定的规范,才能与试题的“立意”“情境”更匹配,更能增强评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任务设计的创造性是指与试题立意、情境匹配的任务的独特性。任务设计是先有规范性,再有创造性,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创新设计其实就是任务设计的“灵魂”。一道质量上佳的试题,其任务设计往往都是“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如2019年常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试题中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部出台这一政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简要评析小明的言行;从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角度,谈谈常州大运河沿岸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意义;应用所学知识说明,图1、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写一个发言稿。这些任务设计紧密联系学科内容,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本质与内在逻辑,考查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依托情境而设置的任务指向具体明确,引导学生开展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建构、决策等各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据此推断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及学科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基于此,为提升命题质量,命题者要充分把握试题基于立意、情境的任务(问题)设计的梯度、难度、区分度与效度,找准任务(问题)的“切入点”,抓住任务(问题)的“深入点”,提炼任务(问题)的“升华点”。只有通过基于立意、情境的任务设计或特定的设问要求,开展逐层递进的精心设计,才能使试题达到全面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试题任务设计(设问)不仅影响评价任务所指向的建构性质,其实现(设问)方式还会影响到任务的完成水平。学科素养的测评需要充分考虑任务设计(设问)的指向性和对任务设计空间大小的影响,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学科素养表现的评价任务。
4.试题答案,即命题者根据立意、情境及任务指向性,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状况,所拟定的参考性意见。答案编制要更加开放、灵活,做到有答案标准,但无具体的标准答案。一方面给出原则性、过程性、框架性的要求和示例性答案;另一方面引入采意和等级评分,将采点评分与采意评分、整体性评分与分项、分等评分结合起来进行评分。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命题中对分项评分、等级评分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卷、常州卷、广东卷、南通卷等。
综上所述,试题的立意、情境、任务及答案是紧密联系的,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孤立地分析其中的某一个方面,都不能完整地认识试题的性质与功能。
作者:朱志平,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教育部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