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高考真题语文文言文翻译  > 强化语境意识,搞定高考文言文翻译这十分(文末附PPT下载)

强化语境意识,搞定高考文言文翻译这十分(文末附PPT下载)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了“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被翻译的语句放在答案卷中(高考全是这样),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乎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二、“瞻前顾后”联系语境,真正找准翻译的着力点

(一)关注文段内容

1.记叙性文段

(1)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

【2018年全国II卷】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纪念”。

解析:这道翻译题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荐”这个词的翻译。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记叙语段中的信息来推定。从前文可知,这里人民思念的是王涣,王涣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爱民如子,施政有方,所以他去世之后,老百姓很感念他,也就才会给他设立祭奠的祠堂。于是我们可以梳理如下:

人物身份:王涣,生前为洛阳令,已亡故;

性格形象:爱民如子、施政有方;

人物间关系:民思其德。

所以,“荐”不可能翻译成推荐,对于已经亡故的人,只能是祭奠、纪念等意思。全句应该翻译为: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014年广东卷】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5分)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 ·刘敞传》 )

解析:本题5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2分,大意3分。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学生必须关注人物关系。文段内容中“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全句应翻译为: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即学即练

【2014山东卷】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2)梳理事件经过

【2019年全国I卷】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采分点: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解析:前文说到天子想要提拔重用贾谊,可是受到了权臣的阻挠,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后文也说到,天子逐渐疏远了贾谊。翻译时应注意事件发展的过程。

【2019年全国II卷】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采分点:令,法令;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是定语后置句。

解析:根据前文“卒定变法之令”可知,令指的就是变法革新的“法令”,“初令”就是“新的法令”从后文处置太子违法事件的后期影响“秦人皆趋令”可知,“不便”就是“不便利、不方便、不好”的意思。

【2020年全国I卷】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采分点: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饘粥,稀饭、稠粥;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

解析:学生往往在“多作……”这一句的翻译上,拿不准主语。脑海里想着“不是已经降价出售常平的米了吗?拿什么来做粥呢?米怎么还能做成药剂呢?”我们可以看到“活着甚众”是对苏轼抗疫救民成果的肯定,苏轼是如何达至这个结果的呢?他做了三项工作:第一、降价卖粮;第二、多作米粥、药品;第三、主动送药救治百姓。

即学即练

【2014年广东卷】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5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选自《宋史·刘敞传》)

2.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2018年全国II卷】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采分点:“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

解析:前文说到王涣去世之后,皇帝连续下诏让三公选拔洛阳令,都不称职。情急之下,让任俊来“救火”补任,这就为任俊的相形见绌埋了伏笔。任俊到任,选拔任用发挥文武隶属的才干,又是断案又是缉盗,所有人都忙疯了,可是“一岁断狱,不过数十”,是因为任俊没有威望,执行力不强吗?不是的。“威风猛于涣”。由此可知,只能说这个任俊是头脑不清晰,做事没有章法,行事混乱。

【2020年全国I 卷】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采分点: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解析:学生往往在“其……”这一句的翻译上,拿不准主语。如果我们往前推敲,这个结论形成的前提条件文中提到了三层。第一、苏轼的师承—— 以父亲苏洵为师,并且苏轼自己极具天资;第二、苏轼的自我评价—— 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第三、作者的评价—— 即便嬉笑怒骂之词,也是文采斐然。根据前面提供的信息,我便不难判断,“其”指的就是苏轼,这一句就是对苏轼文章的价值的高度评价。

【2014 年高考湖南卷】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 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解析本题3 分,“ 木”“ 土” 的活用1 分,“ 颠”1 分,大意1 分。得分点“ 颠” 是难点所在,学生可能会误译为“ 癫狂”“ 颠簸” ,而正解当为“ 跌落” 。依据前文“ 巢于木” 的提示,这“ 木处” 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学生译为“ 癫狂” 可能是由“ 病” 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 住在高处” 与“ 人精神疯癫” 无法建立因果联系。学生译为“ 颠簸” 或是“ 摇晃” ,与“ 在树上住” 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 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 ,这句中的“ 患” 是“ 灾祸” 的意思,“ 颠簸” 不足以成为“ 灾祸” ,“ 跌落” 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全句应翻译为: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即学即练

【2016 年全国Ⅱ 卷】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 陈登云传》)

(二)关注句子结构

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1.句内搭配

【 2014年高考辽宁卷】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5分)(选自《宋史 ·赵立传》 )

注张敌万:盗贼首领。

解析本题 5分, “窟穴 ”1分, “通 ”1分, “梗 ”1分,大意 2分。要落实得分点 “窟穴 ”,需关注句内词语搭配。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 ”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谓语动词。 “贼张敌万 ”适合作主语; “其间 ”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 “窟穴 ”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 “建造巢穴 ”; “其间 ”前需相应地补充介词 “于 ”,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 “窟穴 ”。全句应翻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即学即练

【 2015年重庆卷】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选自元代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

2.句间对称

【2015年全国II卷】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采分点: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

解析:“兴”是一个动词,对应位置的“易”也要相应的翻译成动词“容易滋生”。

即学即练

【2019年全国 II卷】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

(三)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2016全国I卷】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采分点:“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

解析: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补充对话中的人物,特别是省略的人物,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句意。

即学即练

【2018年全国III卷】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 “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