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汇编pdf  > 十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汇编(第27题)含解析

十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汇编(第27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1十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汇编(第27题)年份 试卷类型 考 点(知识点)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历史2021 全国甲卷 明代科举制(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全国乙卷 明清理学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善书”)2020 全国Ⅰ卷 清代宗谱的纂修全国Ⅱ卷 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全国Ⅲ卷 明代内阁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2019 全国Ⅰ卷 明朝地区经济的差异全国Ⅱ卷 明至清中叶经济发展全国Ⅲ卷 乾隆时江南个体租佃经营2018 全国Ⅰ卷 明朝的朝贡贸易关系全国Ⅱ卷 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的原因全国Ⅲ卷 明朝中期以后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2017 全国Ⅰ卷 明朝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全国Ⅱ卷 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全国Ⅲ卷 历史认识论(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2016 全国Ⅰ卷 明初巡抚的作用全国Ⅱ卷 清代大陆移民在台湾安居繁衍全国Ⅲ卷 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2015 全国Ⅰ卷 唐代以来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全国Ⅱ卷 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2014 全国Ⅰ卷 清初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全国Ⅱ卷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大学士2013 全国Ⅰ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全国Ⅱ卷 清代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2012 全国卷 王阳明的主张一、学生版(真题+解析)2021年题组1.(2021·全国甲卷高考·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2.(2021·全国乙卷高考·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2020年题组1.(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2.(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3.(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018年题组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015年题组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014年题组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013年题组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012年题组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012--2021十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汇编(第27题)答案解析2021年题组1.【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科举制(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理学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善书”)。“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2020年题组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宗谱的纂修。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2019年题组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地区经济的差异。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至清中叶经济发展。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乾隆时江南个体租佃经营。“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2018年题组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朝贡贸易关系。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A项错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B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C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D项错误。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的原因。材料强调的是昆曲的发展而非陆王心学,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B项错误;由材料“官腔”、“宫廷”、“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传,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C项错误;由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为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D项正确。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期以后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D项正确。2017年题组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D项错误。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认识论(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A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D项错误。2016年题组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初巡抚的作用。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A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D项错误。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大陆移民在台湾安居繁衍。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无关,A项错误;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地宗族,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D项错误。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D项错误。2015年题组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以来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D项错误。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2014年题组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初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A项正确;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D项错误。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大学士。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D项错误。2013年题组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而在政变后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为王,目的是为这次宫廷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故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项。2012年题组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主张。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二、教师版(真题后附解析)2021年题组1.(2021·全国甲卷高考·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1.【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科举制(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2.(2021·全国乙卷高考·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理学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善书”)。“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2020年题组1.(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宗谱的纂修。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2.(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3.(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地区经济的差异。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至清中叶经济发展。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乾隆时江南个体租佃经营。“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2018年题组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朝贡贸易关系。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A项错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B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C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D项错误。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的原因。材料强调的是昆曲的发展而非陆王心学,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B项错误;由材料“官腔”、“宫廷”、“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传,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C项错误;由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为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D项正确。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期以后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D项正确。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D项错误。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答案】A【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D项错误。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认识论(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A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D项错误。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初巡抚的作用。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A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D项错误。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大陆移民在台湾安居繁衍。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无关,A项错误;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地宗族,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D项错误。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D项错误。2015年题组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以来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D项错误。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2014年题组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初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A项正确;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D项错误。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大学士。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D项错误。2013年题组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1.【答案】D【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而在政变后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为王,目的是为这次宫廷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故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项。2012年题组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主张。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