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苏轼研究中心首届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  > 苏轼的人文史观与文化实践

苏轼的人文史观与文化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6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的“古代文学论坛”2024年度第一期在京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庆存应邀作题为“苏轼的人文史观与文化实践”的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副所长路育松等出席论坛。

刘玉宏在致辞中表示,苏轼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也是宋代书坛革新的领军人物,其书法艺术充满着澎湃的激情与诗意的追求,反映着他疏旷的人生态度。苏轼的翰墨禅学铸就了许多不朽名作,其书法作品与书法理论恰如陈师道“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所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育松表示,文学对社会的功用与价值,集中体现在“文以载道”和“人文化成”的理念之中。我辈学人积极回应时代关切的责任与担当,也与苏轼“奋厉有当世志”的精神相契合。

杨庆存以苏轼《六一居士集叙》为中心,深入讨论了苏轼人文史观的核心与内涵。他认为,苏轼为欧阳修诗文全集所作的序言《六一居士集叙》,核心要义在于“功与天地并”。这是苏轼对欧阳修历史贡献的重要评价,也是其人文史观的具体表达。《六一居士集叙》通过前代历史发展的事实,围绕“功与天地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文化诠释,既抽绎出由孔孟到韩愈再到欧阳修的传承线索,又突出了儒学始终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表达了儒学“功与天地并”的人文史观。

杨庆存还梳理出苏轼人文史观的几个重要特征:着眼于人类和平发展与文明发展,着重关注“天”“人”关系,深刻把握人文思想与人心的关系。他认为,苏轼的人文史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刻体现着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尊道贵德”的理念。

杨庆存阐述了苏轼人文史观生成的基础。他认为,苏轼以儒学“功与天地并”为基础形成的人文史观,有着深厚的认知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既受到眉州儒学与欧阳修文化思想的熏陶与影响,又在关心民生与“致君尧舜”的理想中不断实践,并始终坚持实践儒家爱人之学。苏轼的人文史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