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艺考 高考报考 统招  > 艺术和体育人才招生考试改革: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扭转“升学捷径”误区

艺术和体育人才招生考试改革: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扭转“升学捷径”误区

9月24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工作视频会议,并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艺术类考试招生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意见》)。

以上两个文件均提出,提高考生文化成绩要求,进一步加强统考统测,严格选拔标准,引导高校不再盲目组织校考,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考试负担和经济负担,同时着力扭转“重专业轻文化”的误区。艺考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试改革有哪些亮点?旨在解决哪些问题?

实现艺术类省考全覆盖,严控校考规模

改革艺术类招生考试背后,是出于何种背景?

2020年,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仅次于工学和管理学,位居第三。近三年,其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0%,总体就业状况与其他专业存在差距。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告诉记者,艺考招生对文化成绩的要求一直低于普通考生,“重专业轻文化”让家长和考生将此视为“升学捷径”或“敲门砖”,往往“功利性报考”。

面对涉及考生众多,就业不理想,存在“升学捷径”误区的现状,《艺术类考试招生意见》提出,大力推进艺术专业分类考试。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考试评价方式。

在此背景下,倡导不断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提出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原则上,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均应对省考成绩提出明确要求。

除了省考之外,目前,超过300所高校组织艺术类校考,参考人数超过160万人次。校考数量和考生规模总体偏大,校考组考和规范管理面临较大压力,也让考生家长备考负担重。

对此《艺术类考试招生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校考高校和专业准入退出机制,严格控制校考的高校及专业范围,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从2024年起,校考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

“自省考大规模推行以来,省考在规范艺考、形成判断、节约成本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表示,包括清华美院在内仍在组织单独校考的学校,也因此受益,将统考成绩作为入围条件,更精准高效地开展人才选拔。“省考与校考绝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各有所长。前者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艺考在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从教育的角度平衡区域发展。后者则保证了人才录取的多元化,知名学校还会借由考试形式、考题内容,起到学科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发生在个别高校招生录取的“暗箱操作”等事件,被人诟病。

《艺术类考试招生意见》明确,健全完善考评人员遴选机制,建立考评人员“黑名单”。2021年起,推进建立艺术类专业考评人员信息库,扩大考评人员遴选范围,优化其组成结构。同时探索逐步建立艺术类专业考试考评人员和考生特殊关系申报制度,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

此外,严格执行违规考评人员“黑名单”制度,对于隐瞒不报、弄虚作假或违规违纪的考评人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参与高校考试招生工作。

提高文化成绩要求,实行分类招生

《艺术类考试招生意见》提出,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逐步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鼓励校考高校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质考查,进一步提高考生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与此同时,探索建立破格录取机制。

“高考文化课是所有艺考考生必考的内容。近年来,由于部分高校对艺考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偏低,导致部分考生和家长功利性报考,将艺考作为‘升学捷径’,既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对艺考招生实行分类考试、分类录取,是这次艺考招生改革的一大亮点。

《艺术类考试招生意见》明确,从2024年起,对艺术类专业将分三类进行录取:第一类是不进行专业考试的艺术类专业,如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等,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第二类是考生文化成绩和省考专业成绩均达标后,依据将两个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且文化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第三类是在高考达到当地最低控制分数线、省考成绩合格且达到学校划定的最低成绩要求基础上,依据考生校考成绩择优录取。

高水平运动队报考门槛提高,从国家二级运动员变一级运动员

2021年,高水平运动队报名考生1.5万人,录取学生4000余人,共涉及足球、篮球、排球等14个项目。其中,足球、游泳等7个项目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全国统考,其余项目由招生高校组织校考。

此前,符合条件的高水平运动员,能用低于本科校线两三百分的成绩进入高水平大学,对部分考生和家庭来说极具吸引力。体育类考试又不同于纸笔测试,有的项目只需要短暂的十几秒就决定了成绩高下,一旦采取“替考”等方式成功入学,作弊者将获利巨大。

截至目前,2021年,一共有283所高校进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中心主任胡向东认为,除了存在影响考试公平的风险,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对单独举办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测试的高校来说,也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

对此,《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意见》提出,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考生全部使用高考文化课成绩,专业测试全部纳入全国统考,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高校不再组织相关校考。

新方案还提出,2024年起,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者方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到2027年起,这一条件还需增加“且近三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

目前,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可报考高水平运动队,由此可见,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方向对报考者要求逐渐严格。

《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意见》对于分数线有着具体的规定:2024年起,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其他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80%。

在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看来,“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就读体育类专业绝不是让学生放弃文化学习和全面发展。相反,应培养体育特长学生在体育领域练就‘拿手绝活’,在通识教育和交叉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成为既懂体育又能跨界的未来体育工作引领者。”

把握培养定位,营造积极校园文化

此次改革,不仅针对考生,对于招收艺考生和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来说也提出了新要求,即明晰人才选拔培养定位,优化艺术学科专业布局。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提醒各高校:“一方面,要突出办学特色,构建与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艺术人才选拔培养体系,着力选拔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综合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优化艺术专业设置,合理安排招生计划。要加强宏观调控和评估指导,对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予以调减或停止招生。”

与此类似,《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意见》提出,对于不具备相关师资、设备、场地等组队条件、退队率超过20%的高校,以及非奥运会或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项目、未设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生源严重不足且连续两年录取数为零的相关项目,不再安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原则上连续三届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没有学生参赛的项目,不再安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

吴健表示,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是引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和竞赛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带动普通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进入良性循环。(本报记者 陈 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