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考研认识论包括哪些内容  > 必看!马原必考的三大理论重要考点集锦(认识论)

必看!马原必考的三大理论重要考点集锦(认识论)

③实践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

实践的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实践高于认识的根本区别。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

实践的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劳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社会政治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5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丰富信息+思维模式)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生理素质的差异不能决定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是改造客体,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

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

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③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考点二】认识的本质

1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3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再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摹写性)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能动创造性)

第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考点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原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

①从实践角度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从认识的角度看,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2)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

两种因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

②解释作用。

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它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激活作用。②驱动作用。③控制作用。

3

两种属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①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②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就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动力。这种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4

两个统一: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认识运动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考点四】真理及其特征

1

真理及其客观性、一元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唯心真理观: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表现:

①马赫主义认为,凡是多说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②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含义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知识点。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有两层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想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两层含义:

①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因而,有待扩展;

②从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有待深化。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

①二者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但是在这一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③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每个人乃至每代人思维能力的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容易陷入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3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不同的两种认识。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知识点。

4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

①实践是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实践证明了的认识不可推翻;

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考点五】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的特性有:

①客观性

②主体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多维性。

2

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其特点主要有: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主体的需要,然而主体有个人、群体或人类等不同形式。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致,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知识点。

3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次,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考点六】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基础。

(2)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包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①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2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1)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含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即知情意的统一体。

(2)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二者发展也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另一方面,者又是统一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在反映与被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与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可以相互转化。

(3)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主观世界既包括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包括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和提升人的意志品质,而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3

自由与必然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①认识条件;②实践条件。

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②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5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理论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

(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他们各自的创新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的。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也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关键。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知识点。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