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考研派和考研帮派的区别  > 「保研干货」保研和考研的区别及利弊分析,务必掌握

「保研干货」保研和考研的区别及利弊分析,务必掌握

一般来说需要你先取得本校的外推资格,将填好的一些表格(这个都是从你要报考的学校的网站上下的)、成绩单(有盖章)、推荐信(这个不一定所有学校都要求,使学校而定)、各种奖状(复印件就行)等寄到你要保的学校,他们如果满意会通知你面试,很多学校也都还有笔试。大概到十月份就会出结果(反正是在考研报名前告诉你是否外推成功,不会影响正常报考)。

保外校尤为注意的几点:

要多联系几家学校,每个学校的注重点不太一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并不一定让每个学校、老师看对眼,所以多准备几家学校有备无患;

一定要在保外校的几率较大的情况下,跟学校协商去外校面试的事情,学校间的保研时间都比较相近,而且从保研面试到名单确定有一定的时差,有些学校的政策是你一旦申请保外校最后外校又没有录取你的话本校也不会接收了;

保研中争取确定自己的导师,因为导师确定后,对你从保研初试到第二年三四月的复试都会有很大的指导,导师在学校的话语权对你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保研是在自己具备推免资格的基础上开始的一系列活动,最开始肯定是选择合适自己的能够争取下来的学校,所以这方面肯定要做准备,没找到学校就相当于断了自己的保研之路,再不济还有本校,所以一定多多加油!如果没有相熟的老师、没有参加过夏令营之类的也没关系,可以多联系几家学校的研招办,本那边的老师谈谈,再不行,也可以亲自跑一趟,虽然辛苦点,但相信肯定会物超所值的。

保研的5个问题

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其它学术型专业和各专业学位均可接收推免生。

为提高推免生审核通过率,同学们必须掌握以下常识性知识:

什么是推免生?

推研是指推荐免试研究生,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直接读研的行为。推研按时间排序是:交叉、本系直博、本系直硕、外推、工硕。每年推研的时间为大四上学期9月初到9月末。想要申请外校,尤其是不推本系的,尽早准备是非常非常必要的。从7,8月开始准备亦不算早,大三下学期就开始联系也是可以的。

申请推免生需要哪些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全国范围内的名校条件会更加严格。

申请推免生都有哪些流程?

1.推荐免试学校公布推荐免试的标准、名额和选拔程度;

2.应届毕业生本人根据推免条件提出申请;

3.学校组织评审委员会或工作组对申请人资格进行评审,确定推荐免试生名单;

4.获得本校的推免资格的毕业生,向研究生招生单位(本校或外单位)提出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复试申请;

5.接收单位向申请人发出复试通知书。复试合格者,发给接收函。

申请推免生应该准备哪些材料?

1.申请表;

2.个人陈述;

3.专家推荐信;

4.成绩单;

5.由申请者现所在学校教务处提供同意推荐免试的证明信,并加盖公章;

6.获奖证书复印件、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复印件;

7.有的学校要求英语水平类证书。

推免生考研时间线

6月-8月:院校公布推荐免试办法

6月-9月:准备材料,进行申请

9月-10月:院校组织笔试、面试

10月:院校公布预录取名单

10月-11月:预录考生参加考研报名

重要提醒:被录取后仍须参加网上报名,并按规定及时到指定报考点予以现场确认。

保研名额分配:行政化的又一体现?

我们先来看两个真实的例子。西南某高校学生A,品学兼优,希望能通过校外保研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然而学校为留住人才,规定成绩处于前列的部分学生只能得到校内保研的名额。A由此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要么保研留校,要么自己考研。

北京某高校物理系学生B,学习成绩优秀,并申请成为中科院物理所的保送研究生,在报考的学生中成绩也名列前茅。但当保送名额分配到该校物理系时,却只能给B专业型研究生的指标,他的梦想面临重要挑战。

事实上,A、B两位学生之所以在保研之路遇到阻碍,与有关部门对各个学校保研名额的分配制度有关。目前,教育部每年分配给学校的推荐保送研究生名额中,明确规定了内推(保送本校研究生)和外推(保送别校研究生)的具体比例,同时还对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例如,2011年度推荐和接收免试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中,教育部专门发文,决定北京大学2011年能够推荐的总名额为1600人,其中学术型1200人,专业学位型400人;复旦大学推荐的总名额为910人,其中学术型710人,专业型200人。今年还特别规定了本校限额和外校限额。这一政策除了对学生自由申报研究生造成限制之外,似乎并没有起到特别的正面作用。

以上两个例子都时实际发生过的事件,类似的情况在高校并不少见。任何一名高校学生都希望自由选择研究生学校,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要在学生选择学习目标时给予尽可能充分的选择自由,但对保研名额的分配恰恰将学生限制在一定的制度范围内,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其造成的结果便是有些学生可能完全有资格申请心仪学校的保送资格,却由于名额分配中出现的问题而与理想失之交臂,或者说增加了不必要的考研成本。

保研的校内门槛拦住了什么?

再来看一个例子。安徽某高校学生C,科研创新能力突出,但考试成绩并不是十分优秀,在校内组织的保送研究生资格审查中没有达到标准。因此,尽管C已经凭借科研创新成果,获得国内某知名高校给予的保送研究生资格,但由于没通过校内保研门槛,失去了这一宝贵机会。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遗憾的事情?原来,在目前的保研制度下,本科生如果想成为外校的保送研究生,首先需要通过校内对学生的资格审查,通过者才能接受目标学校组织的录取审查。换句话说,学生的校外保研需要跨过两道门槛。这似乎与保研的根本目的相悖。要知道,国内学生即使是出国留学,也只需要通过国外学校的录取审查即可。这样来看,保送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将创新人才尽可能地选出来,然而实际运作中,保研制度究竟是赋予了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