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结束了在长沙的休假和武汉的采访,回到了北京。
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地变换世界,自己也在不断地更替角色。
早晨六点多回到北京,七点半就回到了住处。上午九点多,楼下的门卫突然让我去签收挂号信。
打扫完卫生,洗个澡,就来到了楼下。
一看,居然是两所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其中就有我心仪已久的北大;尽管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心中依然顿生惊喜。
去年七月拿到硕士学位后,心中就萌生了报考博士的念头。
去年十一月就毅然决然地报了名。
今年三月中旬初试。
四月中旬复试。
六月就尘埃落定。
整个过程似乎很顺利,但期间每一步都是一波三折的。
就在考试前两个月,也就是今年春节前,我得知单位让我去南非出差。
考试的时间是3月15日和16日,而出差的时间是2月26日到3月5日。
我的工作是记者,一般来说,这次出差就意味着我在考试前几乎都要工作,也就是说,3月5日前在南非要采访十天,回来后还要编辑和播出所有采访的内容。
一般说来,现在去欧洲或者其他地方都不是很困难,但是去南非的机会还比较难得。说句心里话,南非之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做事喜欢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回来后,就完成了三期有关南非华人的节目。我们一般是一周完成一期节目,这也就是说,我在八天里完成了21天的工作量。
在我倒时差、忙着采访、编辑节目中,时间匆匆溜走。
中间还有一个插曲。
我的同时鲁兄和我一起报考了北大的博士考试。我从南非回来后,有一天,他问我说,“15号就要考试了,你准备好了吗?”我很愕然地看着他,反问道,“不是17号开始考试吗?”我一直以为是3月17日和18日考试,因为我看的是2007年的招生简章!也就是说,直到考前十天,我还没有弄清楚考试时间!
也许,傻人有傻福吧。
最后,我给自己留了两天时间复习,然后就匆匆上了考场。考试的地点在北大新建的2号教学楼。
第一天考英语和专业课传播学。上午考完后,我和鲁兄就去家园食堂吃饭。然后匆匆去未名湖边准备下午的考试。
当时正是三月,未名湖边柳树吐绿、桃树飞花。我们却无暇顾及身边美景,坐在石头上温习书本。
中间我开玩笑说,“对于别人来说,这个春天是一个绚烂多姿的季节;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个备受煎熬的时节。”为了保险起见,我们都不止报考一所学校。我报了三所,他报了两所。光考试的两天就够耗费人的精力了,更何况之前紧张忙碌的复习准备?对于我来说,从3月15日开始接下来的三个周末,每个周末要去一所学校应试。其中的忙碌和辛劳可想而知。在三月末的时候,我都觉得三场考试已经伤及元气了。
当然,值得庆幸和感激的是,我一位多年的同事帮我完成了考试期间的工作,我带的实习生也帮我处理了很多工作上的杂务,这样我得以专注备考。
3月16日,也就是北大考试的第二天,我考完了另一门专业课:国际传播。
下午短暂休息,晚上又投入了下一个学校的复习。
在紧张忙碌中,半个月过去了。
4月初,北大的初试成绩就在网上公布了。
我一查,自己的英语成绩在整个学院名列前茅,而总分也在专业方向上位居第一。
反复看了几遍,我终于相信自己的眼镜!
于是,马上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一直牵挂万分的母亲。
回想自己的考博之路,感慨良多,也颇有心得:
第一,考博的目的最好单纯一些。如果是出于对所报考专业的喜爱,则在复习和考试过程中要轻松很多。博士考试的题目大多是论述题,有时候一套题就一道或者两道题目;也就是说,博士考试重点考量的是考生在专业方向上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积淀。从去年到现在,我在工作之余看了中国外国的很多学术专著,相关不相关都看,并做了笔记和摘录;这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第二,对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定要熟悉。就学习本身而言,博士研究生不同于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导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熟悉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观点对于备考极为重要。
第三,不要一次报考太多的学校,两所是个极限。我今天考了三所,说句实话,到了最后脑子都已经木了。而且,很多学校是初试时就要体检,还有的学校是初试和复试一起进行。这些安排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如果报考过多的学校,自己可能会顾此失彼,最后一无所得。
第四,平时要多写论文。就我所报考的传播学而言,博士专业考试基本上就是写一篇或者几篇论文。因此,平时多写些论文的话,在考试时自己会比较容易获得思路和观点。
第五,心态和态度一定要端正。心态端正就是说不要过于势在必得,因为博士考试和录取的决定因素是综合性的。态度端正就是不要试图投机取巧。北大的考场纪律非常严格,如果有任何诸如考试结束铃声响后还继续答题的举动,自己都会惹来巨大的麻烦。我就亲眼看到同考场的一位考生因为英语考试结束后多写了几个答案而遭到处分。
对我而言,博士学习是自己在专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未来几年一定要加倍努力,有所收获。这也是对那些在我博士备考过程中给予我无限鼓励、安慰和支持的人们的最好回报!